内蒙古海勒斯台俯冲增生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发现的意义

摘要:采用“造山带混杂岩区”新理论,首次在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中段发现海勒斯台俯冲增生混杂岩,建立由“基质”+“岩块”组成的俯冲增生杂岩体系,其构造样式为整体左行逆冲剪切.基质主要有糜棱岩、千糜岩、超糜棱岩及少量的沉凝灰岩、粉砂岩、细砂岩,构造环境为弧前盆地,时代主要为中寒武世;岩块有洋岛海山岩块、弧后洋盆洋壳残片、火山弧岩块、裂离陆块,岩块的年龄区间主要在中寒武世-中奥陶世,裂离陆块时代为新太古代.结合俯冲增生杂岩基质年龄、岩块的年龄、侵入混杂岩的TTG年龄(449 Ma)和变形程度、接触关系等,将海勒斯台俯冲增生杂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中晚奥陶世.认为研究区俯冲作用在早寒武世就已经开始,在大陆边缘形成火山岛弧;奥陶纪初期弧后发育弧后盆地,至中奥陶世弧后盆地出现洋壳;此时中寒武世的基质经俯冲下切后在中奥陶世时期折返上升;晚奥陶世时期由于区域的持续汇聚挤压,该弧后洋盆很快夭折;弧陆开始碰撞,导致双向俯冲.在弧陆碰撞过程中,晚期形成的弧后盆地洋壳等新岩块混入早期形成的基质中.海勒斯台俯冲增生混杂岩带的发现填补了贺根山-黑河缝合岩带中段的空白,对区域构造格架厘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古亚洲构造域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
  • 内蒙古  
  • 海勒斯台  
  • 构造混杂岩  
  • 俯冲增生  
  • 早古生代  
  • 岩石学  
作者:
林敏; 马昌前; 徐立明; 李玉娟; 杨仲; 汤建荣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福建福州350013
刊名:
地球科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42-1874/P。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57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