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 主办单位: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 ISSN:1000-100X

  • CN:61-1124/TM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200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研究与设计
1-3

背靠背四象限变流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作者:刘刚; 陈涛; 严干贵; 刘文华 单位:清华大学; 北京100084;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吉林132012

摘要:介绍了背靠背四象限变流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整个控制系统由上层功率控制策略和底层PWM控制构成。在建立了背靠背四象限变流器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反馈线性化的非线性解耦控制器,并为背靠背两侧变流器分别设计了定直流电压和定有功、无功功率控制器。底层控制方面,设计了基于FPGA的空间矢量调制脉冲发生器。FPGA接收来自DSP的PWM控制参数,用于脉冲信号发生。最后给出了整个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并在30kVA/380V背靠背物理样机上进行了试验验证。

4-5

基于网络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于庆广; 王冠楠; 谭靖; 龙明盛 单位:清华大学; 北京100084

摘要: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组成的变频调速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介绍了基于TCP/IP以太网和MODBUS网络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给出了控制网络的设计和接口方案。组成本系统的核心设备是可编程控制器Unity Premium、电机启动控制器Tesys U、变频器ATV71和触摸屏XBTG。最后,对系统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

6-8

一种新型扩展维持时间前端电压变换器

作者:袁义生; 万小伟; 张春涛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南昌330013;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200030

摘要:针对一次AC/DC电源系统中维持时间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储能电容的储能作用,扩展维持时间的前端电压变换器。在市电正常时,该电路工作在传统的功率因数校正(PFC)AC/DC模式,当市电断电时,则切换到维持时间DC/DC升压模式。推导出了维持时间模式下的维持时间与电容储能的关系。变换器结构简单,两种工作模式只需要一个控制系统。在一台2300W整流模块电源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电路比传统电路能够扩展维持时间达2.5倍,证明电路是正确有效的。

9-11

新型无源辅助电路ZVS-PWM移相全桥变换器研究

作者:周成军; 谢少军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研究了一种采用新颖无源辅助电路的ZVS-PWM移相全桥变换器。该变换器能在宽负载范围内实现所有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降低了开关管的通态损耗和次级有效占空比丢失。详细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稳态特性,给出了实现软开关的条件和主要参数的设计方法。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这种电路的可行性。

12-14

基于桥式逆变器中性线谐波电流治理装置研究

作者:庞庆; 张云建; 占江山; 王震 单位: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介绍了低压供电系统中一种新型低电压应力的中性线谐波治理装置,研究了该装置的主电路结构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装置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控制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该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主电路结构图,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干扰对消原理的谐波电流自适应检测方法,补偿策略主要采用重复学习Boost控制方法。在实际工程中采用DSP+FPGA为控制核心。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电压应力低、结构和控制简单、运行可靠等优点。

15-17

一种新型光伏发电逆变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作者:吴春华; 肖鹏; 崔开涌; 陈国呈 单位:上海大学; 上海200072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可调度型并网发电系统,在同一套逆变装置上通过改变控制算法实现并网发电或独立发电。并网运行模式时,利用导抗变换器电压源-电流源变换特性,实现了光伏系统电流型并网,同时提出了一种新型三角波-三角波调制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减小系统体积、降低系统成本,而且具有并网电流谐波含量低、功率因数高、控制简单等优点。独立运行模式时,在不增加硬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控制算法,可输出稳定的220V交流电压,实现了电压型独立发电。由于通过高频变换传输功率,因而减小了隔离变压器及输出滤波器中电感的体积,更加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18-19

一种新颖的不对称半桥式准谐振变换器

作者:黄华芳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300222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不对称半桥式准谐振变换器,利用次级添加电容与变压器漏抗谐振的方法实现零电流开关,并详细讨论了软开关的条件。仿真和实验证明,该变换器具有软开关范围大、效率高的特点,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22

大功率双正激式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张磊; 高春侠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山东东营257061

摘要:针对一种双正激式开关变换器新型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磁通能量维持控制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双正激式DC/DC变换器普遍存在的磁通维持阶段不理想问题,并有效解决了上下桥臂易出现直通短路的问题,使开关电源的可靠性大为提高。新拓扑的输入电压可以很高,其输出直流电源容量大、组数多,尤其适用于具有高压直流侧的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在分析主电路和控制等回路结构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仿真波形以及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正激变换器的优点。

23-25

一种新型并联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拓扑的研究

作者:韩杨; M; M; Khan; 陈陈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200030

摘要:从改变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中输出低通滤波器(LPF)滤波电感的结构出发,提出一种新型并联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SHAPF)拓扑。SHAPF能减小控制器带宽、增加系统的稳定裕度,有效抑制数字控制固有延迟引起的负荷与系统间阻抗谐振。它能与无源滤波器并联运行,降低有源部分容量,从而减小损耗和降低装置成本,为非线性负荷电能质量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新的拓扑结构既适用于单相系统,又适用于三相系统。主要对单相系统进行了分析,动态模拟实验证实了该拓扑结构的可行性。

26-28

双管双变压器正-反激组合变换器研究

作者:李晓高; 洪峰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景德镇333001

摘要:提出了一种双管双变压器结构的正反激组合变换器,并分最大占空比限制、输出电流波形、输出特性、对正反激变压器传输功率分配的影响、正反激变压器功率分配与匝数比的关系5个方面对两变压器匝比相等和不等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匝比不等时虽然电流纹波大些,但可通过改变匝比灵活分配两变压器的功率,提高效率,改善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9-30

基于定子磁链全维状态观测器的直接转矩控制

作者:郎宝华; 刘卫国; 周熙炜; 贺虎成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为克服纯积分器的积分初值、误差累积以及直流偏移等缺陷,提出了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磁链观测方法。以定子磁链作为状态向量构造系统状态方程,以电流作为输出向量构造系统输出方程,配置观测器极点正比于电机模型极点,并采用Matlab中的鲁棒极点配置算法进行观测器反馈增益阵的计算。实验表明,采用全维状态观测器对定子磁链观测的准确度更高,所构成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

31-33

数字化有源滤波器时延补偿方法的分析和验证

作者:刘俊岭; 杨耕; 耿华; 王宏宝 单位:清华大学; 北京100084

摘要: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数字化控制日趋普遍。然而在谐波电流检测、指令电流计算和基于PWM逆变电源的补偿电流输出过程中会产生延时,从而对APF的补偿功能造成不利影响。针对现有的几种典型补偿方法所表现出的时延效应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加以实验验证。

34-37

无轴承薄片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实现

作者:孙永波; 朱熀秋; 成秋良 单位: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无轴承电机是具有磁轴承优点的一种新型电机,其中无轴承薄片电机是无轴承电机中简单且实用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采用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策略,设计了无轴承薄片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研制了以TMS320LF2407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数字控制系统参数调整方便,性能参数满足无轴承薄片电机的控制要求。

38-40

一种非线性负载下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作者:李明勇; 陈敏; 陈晶晶; 钱照明 单位:浙江大学; 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负载下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用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描述了滤波器参数值和系统时间常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输出电压的总畸变因数(THD)来设计滤波电感和滤波电容的值。给出了设计方法的流程图,并且通过Saber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1-43

高频谐振门极驱动电路的研究

作者:刘丽; 马瑜; 谢小高; 钱照明 单位:浙江大学; 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在MOSFET的高频驱动电路中,传统的图腾柱式驱动存在损耗高、两管共通等缺点。因此提出了有利于减小驱动损耗,优化电路效率的谐振门极驱动方案。为了找到更适合高频驱动,更高效,结构更简单的电路,将传统的硬开关式驱动电路与3种结构简单,使用元件少,设计方便的典型谐振驱动电路作了对比。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对比,指出了3种电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分析了电路的损耗及寄生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择优选出了适合高频应用的电路。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