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 主办单位: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 ISSN:1000-100X

  • CN:61-1124/TM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200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电能质量及多电平变换器
1-2

三电平和两电平逆变器效率分析与比较

作者:Boris L Corral Martinez 马柯 李睿 徐德鸿 单位:浙江大学 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在分析、计算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和两电平逆变器的通态损耗、开关损耗以及输出滤波电感损耗的基础上,对这两种逆变器的损耗、效率进行了比较。

3-4

三电平逆变器控制策略的改进研究

作者:凌臧 谭国俊 钱苗旺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221008 江苏省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非直角坐标系的两电平SVPWM控制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新型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将三电平逆变器的电压空间矢量平面简化至两电平平面。在DSP中将两电平逆变器的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算法应用于三电平逆变器中。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实现简单,性能良好。

5-7

改进的单相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算法

作者:李波 黄纯 方达意 刘斌 单位:湖南大学 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是目前有源滤波装置中广泛采用的检测方法。在分析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单相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算法后,考虑到电网谐波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在不增加滤波器阶数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一个延时,以去除3次和3次倍数谐波的影响,同时提高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使总的动态响应时间比改进前缩短了1/3个周期。给出了各种典型复杂谐波状况下的仿真验证。

8-10

级联型中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与实现

作者:李琼林 宋晓凯 王璟 孙建军 单位: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 河南郑州450052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中压和低压配电网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在检测方法和控制方法理论上是一致的。然而,受电力电子主电路电压和电流容量的限制,中压配电网的APF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广泛研究的中压APF主电路结构形式主要有有源无源混合结构和多电平级联结构两种。在分析以上两种结构的特点基础上,采用一种带隔离变压器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作为APF主电路,具有结构简单,直流电压容易控制等显著特点。并将多载波调制和滞环电流矢量控制方法应用于实际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证明了结构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11-12

基于UC3854的Boost型APFC电路优化设计

作者:姚建红 张艳红 李冬梅 任爽 单位:大庆石油学院 黑龙江大庆163318 大庆油田热电厂发电分厂 黑龙江大庆163314

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UC3854控制的单相Boost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电路,并针对传统APFC主电路中存在的冲击电流和输出电压纹波大等问题,并为了减小二极管反向恢复产生的冲击电流。对单相Boost型APFC主电路中升压电感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中采用带中心抽头的三点式电感线圈结构,并在输出端采用脉动补偿的方法,以减小输出电压纹波。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单相Boost型APFC电路完全能够达到整流、升压、稳压、高输入功率因数、低纹波的目标。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变换器
15-17

一种新颖的耦合电感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作者:何伟军 何礼高 伍健 薛应枫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大功率Buck变换器的带耦合电感的最小电压应力(Minimun Voltage Stress,简称MVS)无源无损ZCS开通缓冲电路,它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与谐振电容在功率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实现软开关。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模态,给出了软开关环节中耦合电感和谐振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并搭建了150W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实现了功率开关管ZCS开通和近似ZVS关断,抑制了功率二极管的反向恢复过程,减小了开关损耗,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

18-19

不对称半桥零电流准谐振变换器控制电路设计

作者:黄华芳 马月姣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300222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650011

摘要:针对不对称半桥零电流准谐振变换器(Asymmetrical Half-bridge Zero Current Switching Quasi-resonance Converter,简称AHB-ZCS-QRC)的工作过程和软开关条件,选择MC33066作为变换器的控制芯片。介绍了该芯片的功能特点和参数关系,详细讨论了AHB—ZCS—QRC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22

基于NCP1207与UC3844的双管反激变换器比较

作者:丁泳鑫 丁秀华 龚春英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219016

摘要:高频、高效、高密度是目前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基于NCP1207和UC3844的双管反激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作了详细的比较,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NCP1207准谐振芯片的准谐振反激变换器利用开关管两端的电容与变压器初级的漏感产生谐振,并通过适当的控制实现了开关管在电压谷底开通,减小了开关损耗,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比基于UC3844的反激变换器的效率高出2%-3%。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交流传动与电机调速
23-25

基于新控制律的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滑模控制

作者:李华群 付子义 薛增朝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针对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PMLSM)伺服系统的推力波动及滑模变结构控制(SMVSC)的“抖振”问题,结合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不确定性系统动态特性的能力.设计了基于神经网络推力观测器的新型控制律滑模控制算法,实现了对推力扰动的补偿,且大大削弱了推力波动及系统的抖振现象,同时在切换控制部分加入改进积分环节来进一步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系统抖振。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提高系统对参数摄动和外在扰动的鲁棒性。

26-27

交流同步发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

作者:刘纯金 梁晖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100044

摘要:永磁同步电机在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安装在电机转轴上的位置传感器增加了转动惯量,且易受外界干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DSP的高速信息处理能力使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复杂算法得以实现。介绍了同步发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理论,通过建立交流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和研究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技术,给出了基于定子磁链估计的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案,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28-29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节能研究

作者:陈帅 张科 李天义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710072 二炮驻7111厂军代室 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从异步电动机的稳态等效电路出发,推导出了功率因数与转差角频率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建立了基于恒功率因数的异步电动机转差频率矢量控制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在低负载时节能效果明显。

30-32

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神经网络逆解耦控制

作者:周童 刘国海 单位: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这一非线性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提出了不依赖对象精确数学模型和参数的PMSM神经网络逆系统控制方法,并在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的控制实验平台上得以验证。PMSM的逆系统由静态神经网络加积分器构成并与原系统串联,实现了其转速和磁链的动态解耦。在此基础上,为两个解耦的伪线性子系统设计了线性闭环调节器,使整个系统获得优良的动静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可以实现对PMSM的高性能控制,对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电力电子技术杂志装置与应用
33-35

基于LCL滤波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滞环控制

作者:戴训江 x 晁勤 单位:新疆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830008

摘要:并网型逆变器是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的关键部件,提出的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LCL滤波器并入电网。采用非线性的电流滞环控制策略,建立光伏模块和LCL滤波器的数学模型,将基于电导增量算法的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和有源阻尼算法集成在滞环控制系统中,实现了光伏模块最大功率输出。并有效抑制了LCL滤波器的自然谐振。提出了集成统一的电流滞环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光伏模块数学模型和MPPT算法的有效性,对光伏并网逆变器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的动态响应仿真表明,集成统一的电流滞环跟踪控制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能改善注入电网的电流品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6-38

模糊PID在高尔夫球车驱动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屈百达 骆立安 单位: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以模糊自适应增量式PID控制原理为基础,介绍了一种以直流无刷电机(BLDCM)为动力的高尔夫球车驱动控制方案。用TMS320LF2407A型DSP作为核心处理器.建立了模糊自适应PID速度环和电流滞环的双闭环调速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使球车驱动电机具有较小的转矩脉动,使系统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电动高尔夫球车的乘坐舒适度得到增强。

38-38

2009年第12期“电力电子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专辑征文启事

摘要:我国引进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高速动车组已在国内的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投入生产,并在铁道部多个铁路局投入运行。它们是我国铁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丰硕成果。高速动车组的投入运营,使铁路客运速度达到了200km/h,今后的客运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