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夏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部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1979~2015年中国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高分辨率降水和NCEP II大气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了亚洲季风区夏季30~6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降水异常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南亚和东亚子季风区ISO的相互作用及二者协同引起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合成分析表明,南亚和东亚ISO是通过高层辐散环流发生相互作用。在ISO位相1~3(5~7),异常活跃(抑制)对流从赤道印度洋北传至孟加拉湾-印度次大陆区域,其伴随的高层异常辐散(辐合)环流通过补偿效应,引起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异常高层辐合(辐散),加强了局地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有利于南海-西北太平洋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发展并维持。南海-西北太平洋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伴随着显著的斜压散度,并进一步激发出一个连接南海和长江中下游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引起长江中下游强烈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和低层水汽辐合(辐散),使得降水持续性偏多(少),极端降水的发生概率持续地偏高(低),有利于(不利于)形成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还表明,亚洲季风区ISO的强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并对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具有调制作用。在ISO偏强(弱)年,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较高(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短)。

关键词:
  • 持续性极端降水  
  • 大气季节内振荡  
  • 年际变化  
作者:
李健颖; 毛江玉
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4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北京; 10002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430074
刊名:
大气科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1768/O4。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76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