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核小球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核小球藻采收后培养液是否能循环再用于小球藻的培养。【方法】采用小球藻分批培养完成采收细胞后所得培养废液来配制培养基,重新进入下一批次小球藻培养。以藻类BG11培养基配方为基准,按照配方全部或部分补充营养盐,通过测定藻液的光密度值间接反映藻生物量,比较小球藻在循环培养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在连续循环利用回收水至第4批次培养收获时培养液的光密度D(600nm)为9.9,比生长速率为0.80d^-1,与第1批培养收获时培养液的光密度D(600nm)和比生长速率相比,小球藻细胞产量和生长速率均未受影响。经过4个轮次的循环培养,用水量可减少约75%。在连续循环培养中仅补充N、P、S盐,至第3个循环小球藻收获时的生物量变化在10%以内。【结论】在加糖混养、保持连续光照、按照BG11配方补全营养盐的培养条件下,至少可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4个周期的循环培养。按照BG11配方量补充相应的N、P、S盐,减少其他营养盐的投放,在2个循环周期内可以维持蛋白核小球藻的正常生长。利用培养废液实现小球藻循环经济培养和减少生产排放方法可行。

关键词:
  • 蛋白核小球藻  
  • 微藻培养  
  • 培养液循环  
作者:
符虹宇; 李雁群; 蔡奇珍; 梁皓辉; 黎钊坪; 胡雪琼
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海洋药物研究所; 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广东湛江524088
刊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44-1635/N。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75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