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

影响因子:0.81

ISSN:1004-874XCN:44-1267/S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广东
  • 创刊:1965
  • 类别:农业类
  • 出版社:广东农业科学
  • 语言:中文
  • 价格:¥460.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510640
  • 库存:19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粮食作物
1-5

水稻糊粉层液泡化进程对种子萌发过程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

作者:郑岩 陈惠萍 单位: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Ⅱ优128种子为材料,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及荧光标记等手段,解析萌发水稻种子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中液泡的形态变化,揭示液泡化对PCD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糊粉层细胞PCD过程液泡的形态结构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由最初较小的蛋白贮藏液泡,逐渐相互融合成为大的液泡,之后液泡破裂消失;液泡化现象是糊粉层PCD的显著特征,且其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糊粉层PCD的进程;抑制液泡融合阻缓了糊粉层PCD进程,从而影响水稻种子的萌发.

6-10

化感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评价

作者:周宇航 陈杰华 陈雄辉 张茂新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为了发掘白背飞虱的抗性稻种资源,采用苗期抗性鉴定、分蘖期蜜露量测定和大田抗虫性鉴定的方法评价4个化感水稻品种(系)以及3个非化感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鉴定中化感水稻品种化感稻3号和杂交稻华两优689表现为抗级;化感杂交稻组合化两优3号和华珍优3号表现为中抗;化感杂交稻组合农珍优3号表现为感虫,常规稻品钟象牙占和航美占表现为高感.苗期鉴定的抗性品种(系)中,化感稻3号、化两优3号和华两优689的蜜露分泌量显著低于感虫对照TN1,对白背飞虱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稻3号、化两优3号和华两优689等3个品种(系)的田间发生虫量显著低于感虫对照TN1,对白背飞虱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综合3项测定方法,初步鉴定化感稻3号、化两优3号、华两优689等3个品种(系)对白背飞虱具有一定的抗虫性,具有开发应用价值,为丰富水稻抗虫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经济作物
11-15

油茶果成熟过程中各加工性状的变化研究

作者:段卓 吴雪辉 郑艳艳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为了解油茶果实的最佳采收时间,以岑溪软枝2号和3号油茶为材料,研究了成熟过程中油茶果各加工性状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表明:采摘时间不同,油茶果含油率、含水率、果径和果形差异显著,且品种间各加工性状的差异显著;岑溪软枝2号的单果重与果径、岑溪软枝3号的单果重与果高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16和0.7803;岑溪软枝2号和3号最佳采收时间分别在11月15日和10月26日.

16-22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参生长的影响

作者:刘龙元 陈桂葵 贺鸿志 黎华寿 单位:广东药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广东中山528458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为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苦参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生根粉(ABT)、吲哚丁酸(IBA)和萘乙酸(NAA)浸泡苦参幼苗不同时长处理,定植后生长8个月,通过测定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重、株高、根长、成活率、根茎、地径、叶面积、小区产量等农艺性状,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不同浸泡时间对苦参生长的影响效果不一,其中50 mg/L ABT浸泡12 h处理的成活率略高于对照,并能显著促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小区产量最高,比对照高113.97%,综合评价第一,50 mg/L ABT浸泡12 h处理适合作为苦参生产中的增产措施.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园艺林学
23-27

不同树龄桐花树叶片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比较

作者:刁俊明 曾宪录 钟福生 单位: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以不同树龄(1龄、2龄、4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成熟叶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法,对叶片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树龄对桐花树的叶片形态和组织结构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树龄的增大,叶面积呈增大趋势,且4龄树的叶面积显著大于1龄和2龄,比叶重基本不变,而叶片长宽比则呈减小趋势;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均呈先降后升趋势,且4龄树的叶片组织结构密度和疏松度显著增大;成熟叶上、下表皮细胞大小变化不大;上表皮角质层逐年增厚,而下表皮角质层逐年变薄;盐腺细胞则显著增大.

28-31

不同种源红锥优树子代苗期生长变异分析

作者:刘德浩 张卫华 张方秋 潘文 徐斌 朱报著 王裕霞 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520 惠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惠州516001

摘要:对3个不同种源的13株红锥优树子代进行苗期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广西种源千粒重最大、达到968.64 g,其次为广东和福建种源.种子长及种子宽在种源间的表现与千粒重规律相同.不同种源千粒重、地径、苗高差异显著.播种到首次出芽时间在25~34 d,出芽累计天数在62~76 d.首次出芽时间以广西种源最早,且广西种源子代苗期生长最快,地径、苗高分别达到0.35、24.04 cm.最优种源的地径、苗高分别是最差种源地径、苗高的1.12、1.17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千粒重与地径、苗高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32-39

不同地下水位多枝柽柳幼苗光合作用及抗逆性变化

作者:邹杰 李春 刘卫国 马建伟 丁旭 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以多枝柽柳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地下水位(U1、U2、U3和U4,分别距离地面为1、2、3、4m),研究不同地下水位处理对多枝柽柳幼苗光合作用和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多枝柽柳幼苗的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均下降,且对有效光合辐射和CO2浓度的利用范围减小,U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5.24(±4.95) μmol/m2·s,U4最大净光合速率下降了88.99%,下降到2.78(±0.11)μmol/m2·s;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幼苗气孔导度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CO2加富降低了幼苗气孔导度,但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幼苗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MDA积累,U2、U3、U4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比U1下降4.6%、14.14%、30.85%,MDA升高165%、256%、225%,干旱胁迫逐渐加剧,而多枝柽柳幼苗通过提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调控物质来适应干旱胁迫所带来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
40-44

橡胶树人工林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酸度关系研究

作者:孙海东 刘备 吴炳孙 韦家少 何鹏 高乐 吴敏 单位:海南大学农学院 海南海口57022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省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海南儋州571737

摘要:对海南省儋州市橡胶园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酸度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植胶区橡胶林0~40cm土壤腐殖质组成含碳量大小依次为富里酸、胡敏素、胡敏酸;土壤活性酸度范围在4.32~5.56之间,土壤属于酸性和强酸性,且不同母岩和地形对土壤潜性酸度影响不同.在简单相关分析中富里酸与土壤水解酸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8),而土壤胡敏酸与pH显著正相关(r=0.41)、与水解酸度显著负相关(r=-0.39)、与交换性酸度显著负相关(r=-0.48).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腐殖质组成和土壤酸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腐殖酸是水解酸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胡敏酸和胡敏素与土壤交换性酸度关系密切.

45-50

沿海湿地松防护林土壤pH值空间变异分析

作者:陈灿 洪滔 林勇明 李键 洪伟 吴承祯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省高校重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350002 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系 福建南平354300

摘要:以福建省福州市22年生沿海湿地松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样地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实验测定并分析了0~20(Ⅰ)、20~40(Ⅱ)、40~60 cm(Ⅲ)土层pH值的统计学分布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该湿地松林土壤pH值整体呈强酸性,Ⅰ、Ⅱ、Ⅲ土层pH值分别为4.59、4.86和4.90,相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75%、5.01%和7.63%;Ⅰ、Ⅱ、Ⅲ土层pH值块金效应值分别为0.859、0.136和1.000;空间变异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线性有基台值模型、指数模型和线性有基台值模型.克里格最优内插值分析表明,Ⅰ层和Ⅲ层土壤pH值主要由结构因素决定,Ⅱ层土壤pH值则受林分部分影响;该林土壤酸化主要受土壤母质、酸雨和林分等因素共同作用.

51-55

高低冷水溶解度改性聚羰基脲缓释性能的研究

作者:郝率群 李琦琛 马琳娜 程冬冬 毋登辉 刘亚青 单位:中北大学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030051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030051 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用三异氰酸酯交联改性聚羰基脲,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小油菜盆栽试验,研究了高低不同冷水溶解度改性聚羰基脲(MPCU)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改性聚羰基脲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在土壤培养试验中,高低不同冷水溶解度改性聚羰基脲的氮素释放率在培养90 d时分别达到71.77%和47.05%,氮素释放特征分别满足Elovich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其拟合度都可达到0.90以上.施用高低不同冷水溶解度改性聚羰基脲可以有效提高小油菜的产量、养分含量和品质,与普通复合肥相比,产量可分别提高103.95%、71.62%,磷素含量分别提高11.73%、11.07%,钾素含量分别提高22.60%、33.90%,硫素含量分别提高19.53%、5.10%;高冷水溶解度改性聚羰基脲提高氮素含量20.75%、维生素C含量22.80%.

56-61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铅、镉形态分布的影响

作者:李富荣 赵洁 文典 杜应琼 王富华 杨锐 朱娜 单位: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 广东广州510640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40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为更好地了解不同种植模式下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连作、菜稻轮作、蔬菜轮作3种珠三角常用种植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中铅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大多呈现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占37.26%~ 56.94%;土壤中镉大多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可交换态占46.70%~62.98%,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为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就铅的3种具有效性的形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总量而言,水稻连作和菜稻轮作比种植前都有所增加,而蔬菜轮作则较种植前有少量下降;而就镉具有效性的3种形态总量而言,菜稻轮作下为增加,蔬菜轮作下为下降,而水稻连作模式变化不明显.铅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转化,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而对于土壤重金属镉的各赋存形态之间,可交换态与可还原态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二者之间可进行相互转化.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62-67

甘蔗品种RSD感病性检测及RSD病原菌分离培养

作者:王丽 张剑亮 王继华 曹干 单位: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为了解不同甘蔗品种的甘蔗宿根矮化病(RSD)感病情况,采用PCR检测方法,对13个甘蔗品种进行RSD感病率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13个甘蔗品种中,不同品种感病率有所差异,其中所检测的2个CP系列感病率最低.同时,利用MSC培养基从感染RSD的甘蔗蔗汁中分离培养到一种生长缓慢、菌落颜色为乳白色的杆状细菌.根据菌落形态、显微镜观察,以及特异引物和16S rDNA扩增多种方法鉴定,最终确认所分离到的杆状细菌即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Lei sonia xyli subsp.xyli).

68-72

壳聚糖等生防制剂对香蕉尖孢镰刀菌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作者:张荣萍 颜彩燕 张磊 杨毅敏 樊俊华 陈萍 单位: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570228 海南大学农学院 海南海口570228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为了探索壳聚糖、碧护和酵素菌有机肥对香蕉尖孢镰刀菌和植株生长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L8(27)盆栽法研究壳聚糖、碧护、酵素菌等3种生防制剂对不同抗性的香蕉组培苗诱导其抗尖孢镰刀菌的效果及对植株生长和基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碧护制剂可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显著促进香蕉植株株高和茎粗的生长,显著提高栽培基质的碱解氮的含量.(2)酵素菌对香蕉尖孢镰刀菌、植株生长、基质氮含量的影响较小,壳聚糖对“巴西”的诱导抗性大于“农科一号”,综合影响最小.(3)壳聚糖与酵素菌的交互效应显著,二者协同施用对香蕉抗尖孢镰刀菌、植株生长、碱解氮含量均有较大影响,而壳聚糖与碧护间的交互效应很小.(4)香蕉枯萎病病情与栽培基质的碱解氮含量间显著负相关,与植株茎粗和株高间不相关.本研究初步得出,壳聚糖、碧护和壳聚糖复合酵素菌措施可提高香蕉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它们对抗病性的提高与提高栽培基质的碱解氮含量紧密相关,而与茎粗和株高不相关.

73-76

蜘蛛兰红斑病的病原鉴定

作者:陈冠州 沈会芳 林壁润 王忠文 张景欣 蒲小明 李培谦 黄宁 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 广西南宁530005 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蜘蛛兰具有较好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在广州市区绿化带发现蜘蛛兰叶部红斑病发生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和美观.为了探清该病害的致病菌,采用病原物组织分离法、柯赫氏法则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分析等进行分类鉴定,确定了该致病菌为水仙花壳多孢(Stagonosporacurtisii).该病原菌的确定,可为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77-81

3种杀虫剂对灰同缘小叶蝉的毒力及对其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孙艳娟 杨振德 李明 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 广西大学林业科学与工程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为了探讨一些高效、低毒杀虫剂品种对灰同缘小叶蝉的影响和适用性,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的毒力及对灰同缘小叶蝉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虫剂对灰同缘小叶蝉的毒力差异明显,其中阿维菌素的毒力最高.经阿维菌素、吡虫啉和噻嗪酮-异丙威处理后,灰同缘小叶蝉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多数时间段均得到增强,其中吡虫啉的作用变化较平稳.解毒酶的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向,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灰同缘小叶蝉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噻嗪酮-异丙威的作用则变化较大,表现为在作用时间内CarE完全受到抑制,而GST的活力在作用前期、中期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