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

  • ISSN:1004-874X

  • CN:44-1267/S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1-8

水稻重离子诱变早熟突变体M85S特征特性及配合力遗传力分析

作者:林鑫; 吴林宣; 陈志强; 王慧; 刘永柱; 肖武名; 黄明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为了利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重离子诱变早熟突变体M85S的潜在育种价值,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早熟突变体M85S的特征特性及其所配组的F1代产量构成性状体现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利用2个光温敏水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按2×8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组,对亲本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状区组间差异不显著,组合间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合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12个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遗传关系复杂。M85S播始历期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为负值(-2.40%),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为正(0.18%),表现为正效应。播始历期、有效穗数、一次枝梗数、穗长、千粒重和粒长的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占绝对高的比例,基因的遗传效应占主导作用;株高、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的群体特殊配合力方差占绝对高的比例,环境效应占主导作用。12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粒长>播始历期>千粒重>总粒数>穗长>实粒数>粒宽>一次枝梗数>有效穗数>单株产量>结实率>株高。综合两个条件,在试验中所组配的16个杂交F1代中,根据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与一般配合力可知,M85S/创香5号与M85S/航恢1179两个组合较符合早熟与丰产的要求,可见M85S是水稻育种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早熟种质资源,可从遗传上间接协调早熟与丰产矛盾。

9-15

栽培密度对直立穗型籼稻NF11产量性状及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海青; 王祺; 袁池; 缪鑫; 刘静 单位:内江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四川内江641000; 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四川内江641000; 内江市种子管理站; 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为探究直立穗型籼稻产量、产量性状及生长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的表现差异,为生产上直立穗型籼稻材料以最高效率利用环境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弯曲穗籼稻N11为对照,直立穗籼稻NF11为试验材料,选择5个不同栽培密度(0.23m×0.12m、0.27m×0.14m、0.33m×0.17m、0.38m×0.20m、0.40m×0.21m)开展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直立穗型籼稻产量及产量性状均有较大影响;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不同穗型籼稻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不尽相同,其中每穗粒数对弯曲穗型籼稻产量影响较大,千粒重对直立穗型籼稻产量影响较大;两个穗型材料在0.27m×0.14m密度下产量最高,随着密度的减小,弯曲穗型籼稻减产量大于直立穗;随栽培密度的变化,各农艺性状指标及纹枯病发病情况对弯曲穗型籼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株高及纹枯病发病情况对直立穗型籼稻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虽然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两种穗型籼稻产量表现出的趋势相似,但各产量性状及生长相关指标的表现存在差异。试验表明直立穗籼稻材料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株型来影响产量,使得其产量对密度变化的敏感度较弯曲穗籼稻材料更弱,故而选择栽培密度可结合实际应用生产环境进行考虑。

16-24

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作者:杨义伶; 张雄坚; 姚祝芳; 罗忠霞; 邹宏达; 王章英; 黄立飞; 房伯平 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块根中具有高含量的淀粉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在甘薯育种中,杂交育种为其主要育种途径,但因甘薯种内及种间存在较高程度杂交不亲和性,对甘薯育种亲本的选择及种质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限制。为了克服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国内外学者针对不亲和性机理及克服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甘薯种内不孕群的划分、甘薯种内和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生理及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克服试剂的筛选、体细胞杂交对甘薯种内及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等。主要从以上各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为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25-31

3个地理种源滇黄精光合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左应梅; 杨天梅; 杨维泽; 杨绍兵; 李纪潮; 许宗亮; 张金渝; 杨美权 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为了解不同种源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光合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测定3个不同地理种源滇黄精植株的光合日变化,为良种选育以及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种源滇黄精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永德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四川会理、云南金平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金平种源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3个种源滇黄精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均不规则。3个种源之间光合特性存在差异,Pn日均值依次为:云南永德种源>四川会理种源>云南金平种源;除云南永德种源的Tr未出现下降外,其余各光合参数在午后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永德种源的Pn与Gs呈显著正相关;云南金平种源的Pn与Gs、Tr均呈显著正相关;四川会理种源的Pn与Gs、Tr和空气相对湿度(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温度(Ta)呈显著负相关。此外,3个种源滇黄精的Gs与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各种源的Pn与Gs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RH对3个种源滇黄精的Pn影响也较大。3个种源滇黄精的光合日进程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不同种源对同一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引种栽培时应加以考虑。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园艺林学
32-36

不同浓度甲哌鎓对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

作者:吴颖仪; 田瑞钧; 冯伟明; 郝东川; 陈育民; 温华良 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佛山528145

摘要:以黄玫瑰、黑玫瑰、夏黑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甲哌鎓(施药倍数为0、750、375倍)和甲哌鎓施用量(每667m^2施0、40、80g)对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葡萄每条主梢的二次花数、副梢结果枝数随着甲哌鎓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甲哌鎓对葡萄二次果形成有促进作用,用250g/L甲哌鎓375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葡萄结果枝率和每条主梢的花序数。使用250g/L甲哌鎓375倍液处理后的夏黑、黄玫瑰和黑玫瑰的结果枝率分别为61.52%、91.11%、50.44%。使用250g/L甲哌鎓375倍液处理后的夏黑、黄玫瑰和黑玫瑰的每条主梢的花序数分别为1.60、2.04、1.04。黄玫瑰和夏黑对不同浓度甲哌鎓的施用较敏感,生产上建议使用黄玫瑰和夏黑作材料,采用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广东地区葡萄的一年两收栽培。

37-42

农大5号钙果叶片芽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

作者:韩向峰; 李志芳; 曹琴; 张海平; 程小爱 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佛山528145;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山西太谷030800; 定襄县国有林场; 山西定襄035400; 太谷县农业委员会; 山西太谷030800

摘要:采集定植于温室中苗木上的叶片和组培瓶中农大5号钙果分化苗、壮苗叶片,进行离体叶片再生芽诱导及其植株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温室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IAA0.1mg/L+NAA0.05mg/L+6-BA0.8mg/L,培养基中全部元素减半;组培分化苗叶片和壮苗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IAA0.05mg/L+NAA0.1mg/L+6-BA0.8mg/L,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辅助因子以培养基中添加AgNO30.2mg/L、全光照、叶片反放和带叶柄的叶基部等措施配合取得了最高的芽诱导率。

43-49

新疆石河子月季花附生酵母菌多样性分析

作者:马雪; 孙淑文; 李杨; 孙燕飞; 雷勇辉 单位: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疆石河子832003;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以新疆石河子地区月季花为试材,采用Illumina(MiSeq)平台进行2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α多样性分析、可培养酵母菌的分离纯化技术(稀释涂布法和孢子弹射法)、26S rDNA D1/D区测序鉴定、糖发酵及碳同化等生理生化实验,研究了月季花上附生酵母菌(可培养和不可培养)菌群多样性,并对系统进化进行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发利用新疆酵母菌资源奠定基础,并为探索花蜜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26S rDNA高通量测序筛选后得到41 337个优化序列,划分入3 078个OTU,月季附生酵母菌群落结构丰富,鉴定为3个门、10个纲、13个目、22个科、37个属、90个种。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门、占18.9%,线黑粉菌属(Filobasidium)为优势属、占12.2%,酵母菌种群的丰度存在差异;可培养的酵母菌共鉴定出3个酵母菌属4个已知种群,分别为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粘性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乌兹别克斯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浅白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s),优势酵母属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

50-58

广东不同地区引种油棕叶片解剖结构对油棕抗寒力的影响

作者:曾宪海; 焦云飞; 廖子荣; 潘登浪; 林位夫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儋州油棕种质资源圃; 海南儋州571737;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为进一步评价早期引种到广东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6个地区(居群)的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大树的低温适应能力,以其中38株油棕为对象,对其叶片解剖结构和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进行观测,并比较分析植株和居群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LT50的相关性及影响油棕抗寒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和LT50存在显著的植株间和居群间(中脉维管束长度和细胞结构疏松度除外)差异;油棕植株的叶片中脉维管束宽度以及油棕居群的叶片上角质层厚度、下内皮层厚度、下表皮层厚度、中脉维管束长度和宽度与其他解剖结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油棕植株和居群的叶片解剖结构与LT50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油棕居群的叶片上角质层厚度和植株的叶片海绵组织厚度对LT50分别具有最大的正、负直接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资源环境
59-64

豫南茶园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作者:赵丰华; 吕立哲; 付群英; 梁少茹; 蔡一鸣; 党永超 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为明确豫南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指导豫南茶园科学施肥,以期为茶叶的优质高产提供依据,通过对豫南茶区9个主要产茶县(区)45个重点乡镇的茶园土壤进行多样本取样、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豫南茶园土壤pH偏酸化;有机质含量低,仅有16.73%的茶园符合优质高产茶园要求;全氮供应能力较好,有效氮含量较丰富,分别有85.66%、87.25%茶园土壤达到优质高产茶园要求;61.35%的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很低;大部分茶园土壤速效钾亏缺严重;中量元素有效态Ca含量丰富,Mg、S含量偏低,分别有50.63%、68.52%的茶园低于临界值;微量元素有效Fe、Mn供应充足,Zn含量水平中等,不同茶园之间差异很大,Cu、B缺乏严重。为此,豫南茶园应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同时注意补充S、Mg、Cu和B肥,部分茶园也应补充Zn肥。

65-72

不同营养因子对土壤细菌可培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景凤霞; 李云琪; 唐灵杰; 李小锦; 王宇辉; 张秀敏 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通过在改良的VL55培养基中添加6种不同的营养因子,利用大量稀释法对采自河北、青海和云南的3份土壤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比较利用不同营养因子分离的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因子分离得到的细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土样1对照分离得到5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22个属;土样2对照分离得到2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17个属;土样3对照分离得到6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分离得到15个属。添加不同营养因子的培养基组合分离得到各自独特的细菌类群。其中,从青海土样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BUM200206与运动东菌(Dongia mobilis)LM22T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4.58%,可能是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的一个潜在新属。此外,有12株菌与亲缘关系最近的模式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小于98.65%,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73-80

雷公山亚高山灌丛常见植物叶片必需大量营养元素化学计量特征

作者:罗绪强; 张桂玲; 阮英慧; 刘兴; 杨鸿雁; 邓家彬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550018;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贵州普定562100; 贵阳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贵州贵阳550005

摘要:为探讨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植物的养分状况及其环境适应性,以贵州雷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7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6种必需大量矿质营养元素(N、S、P、K、Ca、Mg)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亚高山灌丛常见植物叶片N、S、P、K、Ca、Mg含量分别为25.24、7.58、1.78、11.11、11.44、2.22 mg/g,变异系数分别为20.64%、8.30%、30.49%、15.69%、46.98%、43.82%;叶片内K/Mg、N/Mg、S/Mg、Ca/K、N/Ca、Ca/S、Ca/P、Mg/P相互影响较大,并对其他元素化学计量有较大影响;N/P、S/P、N/K、S/Mg、K/P、K/Mg、Ca/Mg、N/S、K/S在植物体内具有相对较强的内稳定性。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Lindl.)Fedde〕、刺叶冬青(Ilex bioritsensis Hayata)属N制约型植物,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Rehder et E.H.Wilson)H.L.Li〕和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属P制约型植物,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 Maxin.)和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Dcne.)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研究区植物具有P营养供应不足而S营养相对过剩的特征,Ca、Mg是该区植物为适应环境伸缩性地调整体内必需大量矿质营养元素化学计量的关键元素。

81-85

前茬冬作马铃薯的早稻氮肥合理调控初步试验

作者:官利兰; 代啟贵; 谭卫娜; 李水源; 陈健章; 张新明 单位:恩平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 广东恩平529400;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前茬冬作马铃薯的早稻氮肥合理调控,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对早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施氮量为60kg/hm2时产量显著高于施氮量为90、120kg/hm2的处理,抗倒伏能力强,同时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均具有显著优势。此外,施用有机肥的增产效果显著。建议前茬冬作马铃薯的早稻氮肥减施70%~80%,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提高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

86-92

Bacillus pumilus菌剂与化肥配施对油麦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作者:陈敏洁; 满梅莲; 宋雁飞; 戚兴来; 王晓; 孙堆; 牛磊; 郑春丽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014010; 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Bacillus pumilus菌株隶属芽孢杆菌属,其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为探讨该菌株对植物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应用价值,将该菌株与化肥进行不同配施处理,进行油麦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B.pumilus菌剂与化肥配施对油麦菜有促生作用且提高,其品质,氮磷肥与菌剂配施使油麦菜株高、鲜重和干物质量比对照分别高26.54%、353.95%和303.83%,根长、根鲜重、根干物质量分别高210.18%、163.89%和328.30%;化肥与菌剂配施对油麦菜的促生效果较单施菌剂亦有显著增加,菌剂与化肥配施处理后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比对照分别高100.00%和283.50%,同时对油麦菜中的钾、镁、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另外,B.pumilus菌株具有解有机磷及无机磷的能力,这可能是其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机制。可见,B.pumilus菌剂与化肥配施后的促生效果较好,可促进油麦菜的生长及其品质的提高。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93-97

广州地区福禄桐叶斑病病原鉴定

作者:傅昱; 许俊宽; 游春平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

摘要:广州地区发现的福禄桐叶斑病是在福禄桐植株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发病率为10%~50%,严重影响了福禄桐的经济价值。对从广州采集的福禄桐叶斑病病部分离的致病菌株FLT4进行致病性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分析,并对该菌的16S rRNA进行PCR扩增,运用MEGA6.0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在16S rR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病原菌株FLT4与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X.axonopodis和X.citri在同一分支,根据伯杰氏系统鉴定手册(第2版),X.campestris pv.vesicatoria和X.citri都归入到X.axonopodis中。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株FLT4与X.axonopodis的生理生化性状相似性为55.56%,因此初步将福禄桐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X.axonopodis。

98-106

烟田残留除草剂药害治理研究进展

作者:付春伶; 张国宾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林业科技学院; 浙江丽水323000; 浙江天丰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烟草是一类对除草剂较为敏感的叶类经济作物,随着除草剂的广泛应用,烟田除草剂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烟草植株矮化、发育迟缓、生长畸形和老叶黄化等药害症状发生,严重影响烟草质量和产量。综述了烟田土壤影响除草剂降解的环境因素、常见残留除草剂诱发的典型药害症状和烟田除草剂残留药害治理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烟草除草剂残留药害修复的常用传统方法(土壤翻耕、合理混配施药、灌水-排水法、酸碱中和法、喷药补救法、动物修复法)、除草剂安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抗性基因培育以及微生物降解菌的开发利用等多种方法,旨在深入研究烟田除草剂残留药害的解决方法同时为今后烟田除草剂残留药害治理创新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