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际消化病杂志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ISSN:1673-534X

  • CN:31-1953/R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69-72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作者:王绮夏;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200001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早期诊断并及时启动干预治疗对于AILD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至关重要。

国际消化病杂志自身免疫性肝病专题综述
73-76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

作者:吕珠婉; 王绮夏;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200001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病程漫长,常有疲劳、焦虑、骨质疏松等症状,胆汁淤积时还可出现瘙痒、黄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学者们对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不同的评估方式和评估量表应运而生,可分为通用评估量表和疾病/症状特异性评估量表。通用评估量表,如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等,全面覆盖了生理、心理、社会等相关内容;疾病/症状特异性评估量表,如PBC-40、慢性肝病特异性量表(CLDQ),则可对特定疾病或症状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科学系统地进行AILD患者HRQOL评估,需综合运用通用评估量表和疾病/症状特异性评估量表。

77-80

自身免疫性肝炎精准医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瑞玲; 王绮夏;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 200001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诱导下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特征。AIH的临床表现多样,在临床诊治上表现出很高的异质性,因此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精准医学成为继循证医学之后的一种新的医疗模式,以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为目的。该文从遗传易感基因、药物基因组学与精准用药、精准诊断与精准监控预后这3个方面综述了AIH精准医学的研究进展。

81-8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王璐; 常英昊; 韩英 单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 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BC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和肝内小胆管破坏为其主要特点。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多个指南推荐的唯一一线药物,多项研究表明UDCA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非肝移植生存率,但仍有约40%患者对UDCA应答不佳。因此亟需深入了解PB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该文主要就此作一综述。

86-90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睿; 王绮夏;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200001

摘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属于胆汁淤积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其自然病程差异很大,部分患者伴发炎症性肠病(IBD)。PS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者可考虑肝移植。在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有效评估预后、准确制定诊疗计划是目前提高PSC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建立了11个PSC预后模型,改良Mayo风险评分的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陆续提出PSC预后相关的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评价肝脏纤维化的无创性检查,有望协助传统模型进行个体化预后评估。该文就PSC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国际消化病杂志自身免疫性肝病专题特约文稿
91-95

免疫相关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苗琪;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200001

摘要:免疫相关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在组织学上,PBC的特征性表现为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胆管周围“洋葱皮样”纤维化提示PSC,席纹状纤维化伴免疫球蛋白G4(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需考虑IgG4-SC。肝脏组织学在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这些疾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作一综述。

国际消化病杂志自身免疫性肝病专题论著
96-101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中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的免疫生物学特性

作者:陈勇; 李博; 魏怡然; 王绮夏;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200001
102-110

连续预后评分系统在中国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不同分期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常英昊; 王璐; 袁洲; 杨宁; 贾桂; 韩英 单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 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目的比较连续预后评分系统对不同分期的中国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预后评估效能,以期为不同分期的患者选择适合的评分系统。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63例PBC患者,根据病理分期及治疗前是否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进行分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连续预后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结果失代偿期患者中GLOBE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UK-PBC风险评分(P= 0.026)。除1~2期患者外,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在各组中均具有较大的ROC曲线下面积。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Fibrosis-4指数(FIB-4)不适用于3~4期患者以非移植生存为终点的预后评估。Mayo风险评分在治疗前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大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不同分期的中国PBC患者在非移植生存预后评估中,应根据预后评分系统的评估效能与优势选取最佳评估标准。1~2期患者治疗前预后评估应选取Mayo风险评分,治疗1年预后评估选取GLOBE评分或UK-PBC风险评分均可;ALBI评分与GLOBE评分分别为3~4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年预后评估的较佳选择。

国际消化病杂志自身免疫性肝病专题病例报告
111-113

药物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

作者:施明霞; 苗琪; 王绮夏;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200001

摘要:1 病例资料患者为男性,58岁,因“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 3个月”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肝脏疾病史。患者入院前5个月间断服用三七粉1月余,入院前3个月出现腹胀不适,随后出现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尿液呈浓茶水样,于当地医院就诊,入院查肝功能显示:总胆红素(TBil)196.76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12.4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 426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81 U/L,碱性磷酸酶(ALP)136 U/L,谷氨酰转肽酶(GGT)967 U/L。

114-116

Wilson病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蔡美洪; 肖潇; 王绮夏; 盛黎; 马雄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200001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报道,故又称为Wilson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在肝脏及其他组织中沉积,导致肝脏、神经和精神系统异常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疾病,经Wilson病诊断积分≥4分可确诊。临床上,成人型Wilson病常难以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鉴别,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准确而及时的治疗。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117-120

细胞外囊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威; 沈云峰 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330006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发展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目前除了侵入性的活组织检查外,尚缺乏可靠的诊断和分期方法。新型标志物细胞外囊泡(EV)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许多肝脏疾病,如NAFLD、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胆相关恶性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了解EV的产生、分泌、运载物质以及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有望为NAFLD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该文就EV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121-123

MPV、RDW、LD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晶; 孟存英 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716000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其中有20%~30%的患者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较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AP发生率亦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早期评估、判断SAP的严重程度显得至关重要。尽管目前有许多相关因子对AP的严重程度进行预测,但目前临床实践中尚无特定的相关因子可以准确预测SAP的严重程度。该文就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乳酸脱氢酶(LDH)对SAP早期预测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24-127

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蒋明远; 黄华; 路明亮; 林凡榆; 雷玉英; 刘嘉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650101

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明确病因,随着抗生素耐药率升高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根除效果下降,难以达到预期。近年来研究证实乳杆菌、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及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应用在提高Hp根除率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于益生菌的菌株选择、剂量、疗程、添加时机、安全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此文就近年来根除Hp治疗中益生菌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128-131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糖脂代谢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关系的研究

作者:宋健; 李红亮; 戚旭飞; 龚建德 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消化内科; 315040
132-136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随访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陆丽华; 许琦华; 周颖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