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业安全与环保杂志部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 ISSN:1001-425X

  • CN:42-1640/X

工业安全与环保杂志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工业安全与环保杂志水污染治理
1-4

Fe0活化过硫酸铵降解酸性红R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平平; 王学刚; 罗成成; 李鹏; 郭亚丹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南昌330013; 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南昌330013

摘要:采用零价铁(Fe0)活化过硫酸铵工艺降解酸性红R染料废水,研究了反应pH、初始酸性红R浓度、Fe0投加量、过硫酸铵浓度、反应温度等操作条件对酸性红R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红R降解的最佳条件:液相pH=3.0、Fe0投加量0.05 g/L、过硫酸铵浓度0.4 g/L,初始浓度50 mg/L的酸性红R废水室温条件下反应60 min,废水酸性红R的降解效率可达98%;影响Fe0活化过硫酸铵降解酸性红R的主要因素是pH、Fe0添加量及过硫酸铵浓度。

5-7

PRB填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瑞; 高艳娇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锦州121001

摘要: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缩写为PRB)是处理和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一种新型技术。PRB中的填料与受污染地下水发生生物、化学、物理反应达到净化污染水的目的。因此,PRB填料在处理污染地下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PRB的填料进行综述,以期为PRB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8-10

改性粉煤灰对金属Cr(Ⅵ)模拟废水的最优吸附条件探究

作者:朱振华; 张艺; 李小敏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污染物化学与环境治理重点实验室; 新疆伊宁835000; 伊犁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凝聚态相变与微结构实验室; 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添加氢氧化钠的方法改变其性质,探究改性粉煤灰对Cr(Ⅵ)模拟废水的的最佳吸附条件。选取了试剂浓度、原材料粒径、原材料投加量、振荡速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进行实验;选取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得到最优吸附条件为投加量3 g,转速200 r/min,粒径为120目,吸附时间30 min,温度40℃。验证后实际去除率为97.03%,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11-14

炼油废水后置反硝化脱总氮处理试验研究

作者:余伟 单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武汉430082

摘要:为了满足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需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在现有流程后增设深度处理单元,实现总氮的达标排放。本试验采用了高效生物膜脱氮工艺对炼油污水处理场的出水处理开展实验,以期为后期污水处理系统提标改造工程提供关键设计参数。

工业安全与环保杂志环境管理与咨询
15-17

嗜油铜绿假单胞菌的氮源优化

作者:陈春燕; 龙思华; 肖国清; 王林元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成都610500

摘要:本文采用从油田污水中筛选出来的铜绿假单胞菌为菌种,以酵母膏为氮源,通过五组不同初始酵母膏浓度下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对细胞吸光度、上清液吸光度、糖消耗率、界面张力等生长代谢参数的过程变化进行监测研究,确定铜绿假单胞菌以酵母膏为氮源的最优酵母膏浓度为2 g/L,其细胞吸光度、上清液吸光度最大值分别为1.80、0.54,糖浓度消耗率为0.13 g/(L·h),上清液-原油的界面张力最小值为0.34m N/m。

18-21

饮用水源地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富营养化风险评价

作者:李娜; 韩维峥; 沈梦楠; 韩相奎; 陆海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春130118;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春130031; 长春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长春130118

摘要:为了解新立城水库藻类分布及富营养化特征,于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立城水库共鉴定出藻类29种,隶属于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金藻门、裸藻门和甲藻门共7门19科,其中绿藻门最多,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到,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分析近10年水库水体理化性质得到水库总体上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浓度较高,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中氮磷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工业安全与环保杂志安全管理与咨询
22-26

中国铁路总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现状研究

作者:李晟东; 黄凯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成都610031; 西南交通大学全图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研发培训中心; 成都610031;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成都610031

摘要:通过对国外铁路的安全监管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安全监管现状,包括监管体系和监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了总公司存在着体系结构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未形成系统化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效的安全监管经验并结合总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体系结构、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7-31

基于Spark框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信息协同机制

作者:王中锋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郑州451191

摘要:针对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信息协同机制在事故早期处理方面的薄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pache Spark框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信息协同机制。通过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框架把大量异构信息汇集在一个逻辑的内存上,迭代分析处理,实现信息协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机制在有限时间范围内,比传统机制的信息协同传输效率高,信息协同传送范围广。

32-34

荆门电厂210 m高钢筋砼烟囱爆破拆除工程安全管理

作者:吕义军 单位:荆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 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荆门电厂210 m高钢筋砼烟囱爆破拆除工程在荆门市范围内属于最高的建筑物爆破拆除工程。荆门市公安局通过加强爆破作业相关单位资质的审查、爆破技术方案的审核、督查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爆破作业过程中的监管等,履行了公安机关的安全管理职责,确保了爆破成功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35-38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

作者:姚有利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037003

摘要: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90%以上,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而目前对于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机制和影响强度等都没有完全知晓。本文从2003~2012年间的典型人因事故案例的原因分析入手,初步确定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建立了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层次模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了排序,依次为组织管理因素、员工个体因素、领导力因素、群体因素和物态环境因素,为控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控制煤矿人因事故奠定基础。

39-41

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作者:许曙青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 南京211135

摘要:本文基于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突出“责任关怀”,通过科研引领、校企合作研发教材、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强化教学团队和安全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安全机制等途径,推进了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纳入课堂,融入专业实践活动,衔接岗位实践,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养,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工业安全与环保杂志安全技术及工程
42-44

饱和水介质在超声作用下氡析出规律研究

作者:刘凯旋; 李向阳; 赵勇; 谢东; 雷波; 李玉领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湖南衡阳421001; 湖南省铀尾矿库退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氡析出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功率超声作用下的饱和水介质氡析出实验,研究铀矿石破裂前超声声发射与岩石氡异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超声作用对氡析出有明显影响,且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呈线性趋势。但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氡析出逐渐恢复实验初始水平,超声作用结束30 min后,饱和水试块的氡析出能力相对初始时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实验结论为铀矿开采过程中氡的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45-46

超声波焊缝考核试板的研制

作者:管文涛; 张博; 殷卫妮; 曲涛安; 贾永泰 单位:陕西天源检测有限公司; 西安710043

摘要:为了缩短国内检测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出更多的无损检测高级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根据超声波专业试板考核技术条件,研制出符合考核要求的试板,对于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及培训方面都将有重要意义。

47-51

基于粗糙集和加权灰色关联分析的岩爆预测

作者:商欢迪; 王平; 裴明松; 张开新; 杜宇翔; 黄永材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武汉430081

摘要:本文选取影响岩爆发生的五项指标作为岩爆预测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大主应力、单轴抗压强度、岩石点荷载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和弹性变形指数。通过采用粗糙集理论确定岩爆预测影响因素的权重,利用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对某工程的岩爆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的结果与现场实际状况相吻合,说明运用该方法预测岩爆是合理的。

52-55

卡车在低温环境下使用高凝点标号柴油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于秩祥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与职业技能管理中心;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在目前国力下,我国卡车广泛使用柴油机为动力的动力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温差大,当天气突然变冷和在比较寒冷的季节或地区时,柴油凝点选择不当,柴油流动性变差,柴油或者柴油机进油管容易被冻凝固,车辆难以运行,导致事故发生。为解决高凝点标号柴油不冻或不凝固,提高卡车柴油机在低温环境下使用高凝点标号柴油的安全性,通过多次研究和试验运用,在不改变车辆内部结构的情况下,研制了复合管技术,利用热交换原理使卡车柴油机冷却系统产生的热量对柴油直接加热,解决了柴油被冻凝固难题,促进了柴油流动。同时柴油冷却了冷却水,实现了能量互补与交换。加热后的柴油得到充分雾化燃烧,保障了柴油机正常运行,全面提高了卡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减少了尾气和热量排放,彻底解决了柴油机车的安全运行,2015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