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ISSN:1001-3601

  • CN:52-1054/S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理生化
1-3

弱感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龙丰优169的选育

作者:伍豪; 邓国富; 戴高兴; 周维永; 梁海福; 周萌; 陈韦韦 单位: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西南宁530007;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南宁530007;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水稻优质化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 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为满足市场对弱感光杂交水稻组合的需求,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软米型不育系龙丰A与自选育强优势恢复系桂169配组,育成了高产优质弱感光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龙丰优169,该组合于2018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8022)。龙丰优169在2016年、2017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感光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8.08t/hm2和7.12t/hm^2,比对照品种丰田优553分别增产0.37%(不显著)和减产0.51%(不显著),2年试验平均产量7.60t/hm^2,比对照品种丰田优553减产0.07%,增产点比例70%;在2017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感光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7.74t/hm^2,比对照品种丰田优553增产0.35%,增产点比例100%。龙丰优169产量高,熟期适中,抗性和稻米品质较好,米质达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优质3等标准,可在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

4-9

盐胁迫对3个燕麦品种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作者:赖弟利; 朱红林; 何凤; 王佳俊; 范昱; 赵钢; 严俊 单位: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为燕麦抗盐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用沙培法探究盐胁迫(浓度1g/kg、2g/kg、4g/kg、6g/kg及8g/kg)对燕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盐胁迫(1g/kg)可以促进燕麦幼苗的生长发育;盐浓度低于6g/kg时幼苗的根数和存活率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加;低于2g/kg时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时间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高于2g/kg时脯氨酸含量随处理时间增加呈迅速增加趋势;高于1g/kg时POD活性和MDA含量随处理时间增加呈逐步增加趋势,且随胁迫程度的加大而增加;6g/kg盐胁迫下3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在处理21d时达最高。

10-13

刺梨的化学成分鉴定及其抗菌活性

作者:梁梦琳; 李清; 龙勇兵; 李阳; 李萍; 袁小红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为刺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贵州新鲜刺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对分离出的化合物用刃天青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贵州新鲜刺梨含有7种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蔷薇酸(Euscaphic acid,化合物1)、1 α,2β,3β,19α-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化合物2)、2 α,3 α,19 α-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28- O-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3)、刺梨苷(aiiichigeside F1,化合物4)、野蔷薇苷(Rosamultin,化合物5)、potentilanoside B(化合物6)、β-谷甾醇(化合物7)。其中,化合物2、化合物6为首次从刺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3~6的最低抑菌浓度在31.3~250 μg/mL,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土壤肥料
14-19

马铃薯/玉米间作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作者:金建新; 何进勤; 冯付军; 黄建成; 罗昀; 桂林国 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宁夏银川750002; 宁夏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宁夏西吉756200

摘要:为探明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为间作模式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以马铃薯/玉米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对作物叶绿素、光合作用、作物水分特征以及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各指标比单作模式均有所提高,叶绿素含量马铃薯和玉米分别提高 1.7%~ 10.3%和8%~24.2%;马铃薯和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11.8%、22.2%、3.2%和3.0%、7.6%、9.2%、-6.6%,其中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间作有所下降;马铃薯和玉米间作地上部分干重、产量较单作分别提高8.4%、13.8%和5.6%、9.5%;地下部根系干重则表现为单作显著高于间作,单作马铃薯、玉米分别较间作种植提高10.5%和25.1%。间作模式合理分配了土壤水分,马铃薯和玉米2种作物避开了需水高峰期,在干旱年份间作模式可有效提高作物抗旱和防灾减灾能力。

20-23

生石灰和硅肥处理对川芎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栽培土壤、植株的降镉效应

作者:郭俊霞; 吴萍; 李青苗; 王晓宇; 张松林; 刘宝莲 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为保障川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探讨降低川芎药材、栽培土壤镉含量的有效方法。以不撒施生石灰和不喷施硅肥为对照,研究撒施生石灰和喷施硅肥对川芎栽培土壤pH、川芎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及根茎、茎叶的降镉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石灰、硅肥处理可提高土壤pH;低浓度生石灰可一定程度促进川芎的生长发育,高浓度抑制川芎的生长发育,硅肥处理可促进川芎地下鲜重的生长发育,以150g/667m^2硅肥和300g/667m^2硅肥处理较好;采收时撒施生石灰和喷施硅肥的处理对可有效降低土壤有效镉占总金属镉含量比例、药材和茎叶中的镉含量。以撒施200kg/667m^2生石灰的川芎根茎降镉效应最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了69.27%,土壤活性镉含量比施用前降低57.98%。

24-27

蓖麻种子浸种时间与叶片产量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金方伦; 金玲; 罗朝斌; 罗会贤; 王贤玉; 黎明; 胡世叶 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贵州贵阳550006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微生物·食药用菌
28-30

丽江滇重楼和白芨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作者:赵彩呈; 洪英娣; 刘丽; 张珍荫; 熊正勇; 伍建榕 单位: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云南丽江674100; 云南省宁蒗县林业局; 云南宁蒗674300

摘要:为滇重楼和白芨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分离自滇重楼和白芨根腐病根部的菌株DB-R进行病原菌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滇重楼染病后根茎逐渐腐烂,最后整株萎蔫,根茎部腐烂变软;白芨染病后块茎开始出现水渍状腐烂,后块根彻底变黑腐烂;病原菌菌体呈规则圆形,生长迅速,不易被污染,菌丝初期为白色丝状,后变为紫红色;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获得的菌株DB-R与尖孢镰刀菌(MK156762)聚为一群。引起滇重楼和白芨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

31-35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作者:顾松松; 胡秋龙; 龚志华; 杨中侠; 李娟; 谭琳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湖南长沙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为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湖南省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生境的节肢动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3类茶园皆以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蜱螨目和啮虫目为优势类群,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的数量分别占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节肢动物总数的59.83%、56.17%和71.43%,天敌昆虫的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76%、7.59%和5.79%。有机茶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2和1.56,显著高于无公害茶园(82和1.31)和普通茶园(79和1.23),害虫发生的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两类茶园,主要天敌昆虫的发生频度明显高于其余两类茶园。

36-42

罩子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调查

作者:周艳; 魏志琴; 张仁波; 邓坦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赤水河流域植物资源保护与应用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 贵州遵义563006;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东广州510650

摘要:为罩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依据,采用实地调查调查结合查阅文献方法,于2016年8月对毕节罩子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境、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生活习性、原产地、入侵途径及入侵机制。结果表明:毕节罩子山自然保护区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6种,隶属8科,分别是野茼蒿〔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L.) Pers.〕、牛膝菊( Galinsoga parviflora Cav.)、钻叶紫菀〔 Aster subulatus (Michaux) G. L. Nesom〕、三叶鬼针草( Bidens pilosa L.)、苏门白酒草( Conyza sumatrensis Retz.)、欧洲千里光( Senecio vulgaris L.)、白车轴草( Trifolium repens L.)、红车轴草( Trifolium pratense L.)、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L.)、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Griseb.〕、野胡萝卜( Daucus carota L.)、美洲商陆( Phytolacca americana L.)、红花酢浆草( Oxalis corymbosa DC.)和野老鹳草( Geranium carolinianum L.)。在16种外来入侵植物中,均为草本,多数为一年生草本或多年生草本,有10种原产于美洲;有6种入侵途径为有意引进,7种为无意引入,有3种入侵途径不详。毕节罩子山自然保护区境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不多,分布面积较小,当地生态并没有遭受严重危害,应必须加强防范与管理,防止入侵植物进一步扩散。

43-45

杨梅果实主要病害发生危害及其病原形态鉴定

作者:何海永; 黄露; 吴石平; 谭清群; 陈文; 陈小均; 王莉爽; 李淳; 杨学辉 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贵州贵阳550006

摘要:为杨梅果实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贵阳市相似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的乌当区、花溪区、小河经开区杨梅园果实主要病害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杨梅果实成熟中后期主要病害以炭疽病和白腐病为主,各杨梅园的发病率分别为7.00%、5.62%、 5.87%和5.85%、 11.93%、12.13%。明确了贵阳市主要杨梅园果实病害的种类与发生危害情况,为制定杨梅果实病害有效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46-54

云南省南华大中山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

作者:李萍; 肖海燕; 刘朝茂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学院;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为研究云南南华大中山大型真菌的多样性,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室内鉴定等方法对南华大中山大型真菌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南华大中山地区大型真菌种类丰富,用途较广,生态类型多样;大型真菌有2门5纲15目44科70属194种,其中,子囊菌有5科5属7种,担子菌39科65属187种;食用菌104种,占总数的53.61%;药用菌47种,占总数的24.23%;毒菌27种,占总数的13.92%;优势科(≥10种)为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鹅膏菌科、球盖菇科;优势属(≥10种)为红菇属、乳菇属、丝膜菌属、鹅膏菌属。

55-60

干巴菌菌丝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条件研究

作者:张琦; 王航; 刘琨; 王秋颖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100193

摘要:为干巴菌的人工种植提供理论基础,首次对采自湖北宜昌的干巴菌( Thelephora ganbajun Zang)进行环境因素(温度、pH、光照)和营养因素(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维生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分析其菌丝菌落的形态和菌丝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干巴菌显微观察菌丝分枝较多,有膈膜,无锁状联合,未观察到无性孢子;在平板培养条件下,干巴菌菌丝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最适培养条件:氮源为胰蛋白胨,pH 6.0~8.0,温度22~30℃,黑暗条件下培养,此条件下培养的干巴菌落菌丝浓密,生长旺盛。在发酵培养的条件下,微量元素镁及维生素B 2 对干巴菌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效果。

61-65

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混合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工艺条件

作者:付跃; 柳雨珠; 韦秋艳; 何麟; 秦文芳; 张玉兰; 覃拥灵 单位: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西宜州546300; 微生物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为丰富纤维素降解酶资源,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绿色木霉与米曲霉混合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绿色木霉与米曲霉混合的最佳固体发酵条件为米曲霉占比50%,装量 25 mL/500 mL 锥形瓶,麸皮质量占比25%,发酵时间4 d;在此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滤纸(FPA)酶及β-葡萄糖苷酶(β-G)的酶活分别为22.46 U/mL、5.234 U/mL和16.38 U/mL。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混合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效果比绿色木霉和米曲霉单独产纤维素酶的降解效果好。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畜牧·兽医·水产·资源昆虫
66-69

牛支原体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吴位珩; 徐景峨; 余波; 张涛; 余国富; 杨莉; 冯明祥; 孙启跃; 刘镜; 黄波; 杨茂生; 姜玲玲 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贵州贵阳550005; 清镇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贵州清镇551400;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畜牧服务中心; 贵州关岭561300

摘要:为快速确诊肉牛牛支原体病,根据牛支原体 OPPD/F 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牛支原体PCR诊断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从牛肺、鼻拭子临床样本和其临床样本的培养物中直接检测到牛支原体病病原核酸,该方法可检测的病原核酸最小浓度约为1×10^-7 μg,整个检测过程仅需3.5 h。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对牛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防治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70-73

酵母培养物饲喂种用母鸡的效果

作者:周明; 章礼刚; 周骏; 马元山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合肥230036; 安徽省饲料与健康养殖行业协会; 安徽合肥2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