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理论与改革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ISSN:1006-7426

  • CN:51-1036/D

理论与改革杂志

理论与改革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专题研究
1-4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专题研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协调制度建设

作者:李雪峰 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摘要:重大自然灾害是损失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影响大(对灾民生活影响、社会影响)、危害大(产生各种次生衍生灾害)、救援和恢复难度大的自然灾害。这类自然灾害往往需要跨政府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应对,需要有效的应急指挥协调。

4-7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构建

作者:董晓松 单位:四川行政学院“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

摘要:具有突发性、演化性和跨域性特征的自然灾害危机事件往超越单一社会组织的应急响应管理(Emergency Response Management)能力,需要跨部门、跨组织、跨辖区、跨地域的保障和支持,进而造成参与主体在新组织体系上的复杂性及互动关系的多样性。

7-9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协调基层系统

作者:曾小波 单位:四川行政学院“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

摘要:由于突发事件多是发生于基层,先期响应于基层,长期治理于基层,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系统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运行的终端,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成为全部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我国重大灾害性、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

10-12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协调信息沟通

作者:王彩平; 刘钊 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摘要: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年中,自然灾害风险信息沟通已经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问题(de Moel等,2009)。危机沟通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危机沟通是应急管理的前提条件和过程保障。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集成战略需要综合考虑应急管理各个参与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沟通效果,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13-17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与思考

作者:蒯正明 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摘要: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18-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维路径

作者:张爱艾; 邓淑华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治理的软实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相伴而生,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存并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着以下三条基本路径:其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指导;其二,以革命、建设、改革、治理中的根本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三,以人民群众为话语体系建构的本体。

23-27

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

作者:贾恒欣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社科部

摘要: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依据剩余价值学说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救助的对象、社会保障的实质和局限性及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问题,并构想、描绘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基金来源及特征等。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对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28-32

资本逻辑批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元问题

作者:李霞飞 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叉学院

摘要: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生成和推进的根源,它衍生了马克思理论的总体构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全过程。正是基于以上的观察和认识,资本逻辑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元问题。

33-37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阐释

作者:甘子成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制订和落实相关的方针政策,更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原理去解答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我们试图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境,改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和实践行动过于机械性、盲目性和近利性的境况,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精神生产理论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以求实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支撑性、目的导向性和方法指导性等价值。

38-42

自我的张力——马克思“自我”观初探

作者:高斯扬 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19世纪30、40年代德国学界关于“自我”的讨论对马克思带来了巨大影响,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学术场域。马克思对“自我”的论述采取三重形式:“自我”对每一个真实个人来说所应具有的普遍性质;这些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被发展和实现的情况;判定这种情况的现实基础和历史阶段、辨证超越这种限制,实现每一个“自我”所应具有普遍性质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方法。这三重形式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张力结构,它们使马克思对“自我”的思考始终呈现两个相互构成的方面。马克斯的“自我”观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理论与改革杂志科学社会主义
59-62

共产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远大理想

作者:王晓岗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一直以来,共产主义不断被人质疑,特别是上世纪末的后,这种怀疑则更强烈。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分析共产主又及其命运。共产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人类远大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并不过时,面对大的经济危机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总能发挥理论引领和危机探究的功能。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是简单的直接因果联系,不能从上世纪的中简单得出“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结论。社会历史长河不能简单用人的生命长度去衡量,且社会历史又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极大增强和资源发展与人类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人类发展悖论,将使人们不得不选择也能够选择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63-68

从“不讲道理”到“协商对话”——社会治理机制的转型

作者:韩志明; 顾盼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讲道理”的声音。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有许多不讲道理的言行。“不讲道理”的现象造成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升级甚至是恶性循环,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本文聚焦于当前社会中不讲道理的现象,归纳了不讲道理现象的表现及其后果,进而从话语博弈的角度探讨了不讲道理背后的逻辑,接着分析了不讲道理现象的因果机制,最后从形式、内容和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走出不讲道理泥潭的对策和建议,其着重中提出,只有让政府及其官员多讲道理,实现广泛多层次的社会协商对话,才能减少和避免不讲道理的问题及其恶果。

69-75

“收缩”抑或“调适”:人大制度空间的域外研究之争

作者:倪春纳 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学者陆续发现各级人大的制度空间发生了积极调适,认为诸多加强监督权力的制度创新,显著地拓展了人大在政治体系中的权力边界。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地方人大的一些重要的制度创新最终并没有得到制度化,进而导致了人大制度空间在事实上呈现出收缩态势。国外学者对我国人大制度的悲观基调既与其自由民主的价值诉求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未能察觉人大的新近发展关注有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契机,成为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这种背景下,人大制度空间及其发展理应得到更多的学术关注。

76-79

审美观照与政治理性的交织——审美与政治的关联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走向探析

作者:孙琳琼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旨在对现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形式去蔽,而艺术与审美成为他们手中对抗工具理性现实的有力武器。现代艺术能否克服这场危机并担当起真理使命,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思想家的态度并不相同。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思想家寄希于审美乌托邦救赎,开启了审美通达政治之途,实现了审美与政治的融合,经哈贝马斯对审美政治救赎功能的理性反省,以维尔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第三代思想家以交往行为为基础,致力于重建审美与现实的关联,现实政治实践中受到严格限制审美的救赎功能。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变革现实的理想轨迹始终纠缠于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之间。

80-84

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社会治理精细化:支撑、比照与推进

作者:杨建军; 闫仕杰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弥补了增长型发展公平正义、生态主义等价值阙如,将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作为发展的主体,关照其内心世界和人格尊严。作为一种有机发展过程,精细化社会治理摒弃了粗放型社会管理范式,实现了共享理念的嵌入。从国际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摆脱了二元分析框架,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于一体。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关键在于吸纳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打造信息技术治理平台,以及通过制度的形式保障公共服务供给,运用法治思维和工具维护主体的权利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