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理论与改革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ISSN:1006-7426

  • CN:51-1036/D

理论与改革杂志

理论与改革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纪念吴玉章同志诞辰140周年
1-7

高瞻远瞩的认识——论吴玉章的勤工俭学运动观

作者:陈廷湘 单位:四川大学; 中国现代史学会

摘要:吴玉章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以革命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人文社会科学家的面貌被载入中国史册。学界不仅对他的整体历史贡献研究十分广泛,对他推动20世纪初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成就亦已有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吴玉章的留法勤工俭学思想作一尝试性阐论,从一个微观历史侧面展现他的高远思想境界,以纪念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140周年诞辰。

8-20

论吴玉章在大后方的抗日宣传与活动

作者:吴达德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吴玉章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他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参加者和亲历者,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安排,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吴玉章与等一同前往苏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玉章遵照党的指示在苏联与欧洲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1938年4月,吴玉章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回国后,吴玉章先后在大后方的武汉、重庆、四川、延安等地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在延安推动边区的民主宪政。对吴玉章在此期间的抗日宣传与活动,学界还缺乏深入的专门研究。本文不揣谫陋,对此略作论述。

理论与改革杂志乡村治理专题研究
21-29

中国乡村治理四十年变迁与经验

作者:马池春; 马华 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

摘要:回顾四十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的演进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乡村治理自我探索时期、乡村治理制度化建设时期、乡村治理组织化建设时期、农民主体能力建设时期以及新时代乡村治理国家整合时期。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治理四十年变迁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经验:(1)中国政治体制优势下的国家高位推动;(2)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3)遵循试点到整体的渐进性改革路线,构建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角平衡格局。中国乡村治理四十年实践所蕴含的宝贵经验对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30-43

工作队驻村帮扶引发的扶贫场域解构及再结构化研究——以苏北G县为例

作者:葛笑如; 刘祖云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在产业帮扶成为主要扶贫方式的同时,干部驻村帮扶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在组织场域理论分析框架中,描述省委帮扶工作队入驻G县所取得的扶贫绩效及其引发的扶贫场域解构。场域解构具体表现为场域组织数量和种类的变化、竞争性制度逻辑的出现以及治理结构的变化。扶贫场域解构导致组织间关系更加复杂、竞争和冲突更加剧烈、资源分配更加不公、场域制度逻辑缠绕混乱、监督治理成本增加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县域整体扶贫绩效,产生了扶贫场域再结构化的需求。通过建立大扶贫格局、凝聚扶贫的文化价值共识、整合制度逻辑、构建场域运行机制,实现扶贫场域再结构化,以提升县域扶贫成效。基于场域结构变迁的工作队驻村帮扶研究不仅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制度-行动者"互动模式提供中国经验。

44-52

基于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开发新要求与路径创新

作者:吴忠权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非农化发展战略不断加速"三农"问题凸显,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不仅成为"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现实需要,而且赋予了时代性、分类性、动能性、综合性的新要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必须创新路径:用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用教育打造农村人力资本的新动能,用培训增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市场适应性,用保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持久性,用劳动力迁移激发农村人力资本的活力。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53-66

马克思主义“三者统一”第二个理论驿站的研究——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的启示

作者:冯景源

摘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探讨已经进入到以下两个文献之间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44年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两个文献都是"手稿",但是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个"手稿"涉及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三个重要人物的理论:黑格尔、费尔巴哈和亚当·斯密。中外学者都非常关注。《44年手稿》在西方曾引起"马克思热";《提纲》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曾引起热议。但在方法上都是单一文本的研究,不可能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内在关系解读出来。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与这三个历史人物的理论联系起来的,又是如何从他们的理论中脱离出来的。对于这些马克思主义原理很少深入地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方法,或者说是不注重方法问题。今天我们对以上两个文献的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理论驿站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文献之间的联系,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论历史的逻辑的揭示出来。理论驿站的方法是从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二版"序言"中学来的。恩格斯的这个"序言"很有启迪性。研究它对于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非常有意义。

理论与改革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7-75

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

作者:武力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成功的实践之一,它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本文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性质、衡量标准和历史经验,提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下去。

76-8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的主要特点

作者:李章忠 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摘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已经历了40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40年的持续改革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崭新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体制基础。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众多特点,主要表现为改革逻辑的必然性、方法的创新性、目的的坚定性、本质的革命性、动力的客观性、市场化取向的探索性、核心问题的一贯性、环境的互动性以及成就的划时代性等等方面。对这些特点进行提炼分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呈现出的历史性轨迹和所具有的划时代贡献。

86-94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大局观

作者:郑云天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两个大局"思想曾有力推动了中国对内的开放搞活。如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逐步形成更具有双重维度的国际大局观。一方面,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者,未来发展需要吸收更多世界先进成果和多样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将借助"一带一路"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不断惠及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大局观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95-102

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讲话”功能探析——以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前的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方涛; 郭文亮 单位:中山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领导讲话,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从1992年开始,在党代会召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都会发表重要讲话。以此为中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讲话"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以下功能:一是通过定性历史进程、总结历史成就和提炼历史经验,进而建构历史记忆;二是通过强调理论创新的原则、明确创新理论的定位、丰富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三是科学分析、判断形势,为执政党决策提供现实依据;四是通过阐明执政路线、明确执政目标、确定执政政策,宣示未来一段时间的执政纲领;五是对召开党代会、向新目标奋斗、实现全党团结进行政治动员。

103-1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变迁

作者:焦石文 单位: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学学会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这与长期以来高效的政府治理密切相关。在各个发展阶段,政府治理层面表现出的特点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所不同。改革初期,依靠政府的强大动员能力,聚集全部资源和力量,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改革全面推进时期,治理主体开始由一元向多元转换,新的政府治理理念逐步确立,治理手段也由管制向服务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府治理要走向现代化。其基本路径就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结构,最终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112-1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审视

作者:卢岚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既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释不足而提出的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是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中,观察、审视不同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全面贯通。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的关注,就是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题域,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22-133

城市土地免费使用权:形成与建构

作者:谭家超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摘要:"土地财政"不是通过制度安排来发展公民居住权,而是通过土地市场化加重了公民生活成本,反而侵害了公民居住权。赋予公民城市土地免费使用权不仅可以釜底抽薪地拆散"土地财政",而且让公民直接地、更好地享有居住发展权,为社会公平创造有利条件,为共同富裕扫除制度障碍。城市土地免费使用权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享有主体可以以户籍为主、以实际居住地为辅来确立;城市土地免费使用面积的标准宜采取"省级统筹"的方式;其使用权的行使规则应按现代商业模式来建构,并且现阶段可采取行政立法方式。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134-143

论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综合考评机制

作者:王遐见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省国旗文化研究会; 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党内政治生态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生态的走向和命运。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及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总结和提炼党内政治生态运行的基本规则,在把握运行机理和综合治理过程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运用党内政治生态科学考量的方法,实行公正公平、系统全面地考评,推进党建质量及其功能的有效提升;明确党内政治生态基本评价标准,推进党员、干部及党组织依规办事的自觉性,在强化党内机体内涵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要素主体应有的价值。

144-152

县级党委常委会规模及其变迁的制度逻辑

作者:强舸 单位:中央党校党建部; 中央党校党建原理教研室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减少领导职数"要求,县级党委常委会规模历经了2006年地方党委换届"减副"、2011年地方党委换届"减常"和2016年地方党委换届"常委职数实际不变,制度规定有所回升"。三次变迁,最终在2016年修订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中明确为"一般为9至11名"。那么,县级党委常委会规模取决于什么因素和原则?哪些职务应该由党委常委担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重点关注新世纪以来县级党委常委会规模变迁,运用实证研究分析其内在逻辑,探讨县级党委常委会的合适规模及任职情况,以为加强和改进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做出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