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求实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 主办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 ISSN:1007-8487

  • CN:36-1003/D

求实杂志

求实 2010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求实杂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4-6

应辩证地看待公平——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有感

作者:于建星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 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于公平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公平是一个历史概念,辩证地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的实现是一现实的运动.恩格斯关于公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公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10

的统筹兼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孙芹丽 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 山东临沂276005

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统筹兼顾思想.认为,统筹兼顾是一门领导艺术和必须学会的领导方法,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这一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指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重点统筹兼顾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1-14

论和谐文化思想的意蕴

作者:王远 钟兴明 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和谐文化思想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时代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谐文化以在全社会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协调凝聚作用,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它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发挥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握住了自身发展方向;以包容性和开放性为特点,在与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和谐文化思想又是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求实杂志党的建设与政党理论
15-18

论党员的选举权

作者:马慧吉 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党员的选举权反映着党内的权力授受关系.在党员选举权行使的过程中,还存在"内定"选举、等额选举和随意选举等问题.为切实保障党员选举权,必须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规范候选人介绍制度和建立罢免制度.

19-22

完善党内选举的路径分析——以落实党员选举权为维度

作者:靳晓霞 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而党员选举权的落实是实现党内民主选举的重要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应包括选举提名参与权、自由投票权、选举知情权、选举监督权,选举权的落实应体现于选举的各个环节.在党内选举中,由于提名规定的模糊使选举提名参与权流于形式;选举信息公开不够使选举知情权受损;等额选举等方式的存在使自由投票权受限;监督举措规定不健全使选举监督权无保障.为此,要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完善信息公开体系,改进和规范投票方式,完善监督机制,通过落实党员选举权完善党内选举.

求实杂志哲学当代视野
23-26

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几点思考

作者:陶武 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亟需付诸实践的文化伟业.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百年社会运动变迁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长谈常新的永恒话题.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变奏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承续传统文化之灵根,谨守马克思主义之魂魄,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胆识,广泛地吸纳各种优秀外来文化,除此别无他途.

27-30

发展价值维度的伦理审视

作者:冯皓 王玲玲 单位: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214000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发展是天然合理的"传统理念模糊了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使单一的经济发展因失去了伦理的价值指向和道德规约而走向了不合理性、不科学性,并使社会发展呈现出虚假性.在发展伦理学看来,讨论发展的价值之维无法回避对真实发展与虚假发展的辨析,因为对真假发展的辨别是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实现与否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发展自身应该具备的伦理性能否得到充分体现的重要标尺.通过甄别真假发展对发展进行价值梳理、价值辨析、价值评判,可以让我们明确发展的价值取向,确证真实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31-33

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作者:伍先斌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社会发展价值观始终是引领一个社会或国家发展走向的内在品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对正义、秩序和民生价值的追寻过程.

求实杂志经济理论与实践
34-3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

作者:周金堂 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江西井冈山343600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有效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积极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的必然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必须正视困难和问题,坚持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为契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8-41

区域经济圈内的地区发展不均衡与对策研究

作者:汪伟全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201620

摘要:受自然地理、思想文化、制度、区位等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圈内部的发展不均衡成为普遍现象,通常用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基尼系数、社会发展指数等指标予以衡量.发展不均衡导致欠发达地方丧失融入区域经济的动力,滋长地方保护主义, 不利于开放的、统一的区域市场形成.因此,共同发展、利益共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则,对发展均衡问题需有效治理.

42-44

我国农产品营销组织创新的途径选择及对策研究

作者:蔡文著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在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要解决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进行营销组织创新是关键.从组织层次和交易成本角度看:"贩运户或专业大户+农户"总体来说是和市场相似的,这种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营销合作的过渡形式;"公司+农户"组织模式虽然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的主流形式,但双方权力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这种模式是不稳定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市场"虽都是位于市场到科层之间的混合组织,但前者交易成本明显低于后者.因此,构建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是我国农产品营销组织创新途径的理想选择.

求实杂志改革与发展
45-48

和谐社会中社会均衡与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以多元利益集团的构建为视角

作者:郭蕾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100029

摘要:在当代中国,在社会利益格局分化和失衡的条件下,强势利益群体在实质上已经结成利益集团,已经能够通过这种正常有效的通道和途径表达其利益.而各种弱势群体不能以利益集团的形式来进行利益表达.社会和谐运行与发展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的均衡性.因此,构建多元利益集团,尤其是构建弱势群体的利益集团是实现利益表达均衡和利益格局均衡的有效机制.

49-52

关于当代中国利益表达均衡的思考

作者:何影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带来了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失衡,引发两者关系僵化,矛盾突出,成为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障碍.利益表达均衡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利益综合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保障"最少受益者"的表达权具有重要意义.强势与弱势群体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悬殊,利益表达权利、机会和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益表达失衡.生成利益表达失衡的具体原因在于强势和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权低度均衡;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低;强势群体的非规范利益表达可获得超额利益.要促进利益表达均衡,可通过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加快社会群体的组织化建设;加强利益表达的法律制度规范等主要途径来实现.

53-56

社会转型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评判标准

作者:赵洁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学者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评判标准存在争议,或者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或者给出的评判标准模糊不清,这不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正在形成和发展壮大中的中等收入阶层.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确定评判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标准,目的是为了明确确定中等收入阶层并对该群体的作用和发展前景进行规范研究.

求实杂志民主与法治
57-61

论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行使

作者:黎晓武 陈威 单位:南昌大学法学院 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这给公民政治参与权的行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有序行使,我们需要分析网络发展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性的政治参与体系,并使之与现有政治参与机制有效对接.为此,国家有必要通过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打造法治化的网络平台、构建长效的公民网络参与机制,来保障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有序、有效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