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求实杂志

求实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主办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影响因子:2.67

ISSN:1007-8487CN:36-1003/D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曾用名:行与知
  • 发行地:江西
  • 创刊:1959
  • 类别:政法类
  • 出版社:求实
  • 语言:中文
  • 价格:¥190.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330108
  • 库存:19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求实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求实杂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4-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理路和现实意义

作者:徐凤琴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社科学院 四川成都610021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4

摘要: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着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谈需要,指出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形成。从需要与物质生产,需要与社会交往,需要与分工,需要与大工业及其所创造的世界市场和开创的世界历史等四个方面确证了“需要”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促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理路。科学把握需要的结构和多层面性,深入分析我国需要的现实状况,协调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共圆“中国梦”至关重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0-1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

作者:李鹏 陈答才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度重视认清国情的极端重要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情全面、系统地科学分析和把握,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16-20

论的“矛盾”思想

作者:郭小说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矛盾”思想是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的哲学就是矛盾哲学。一生重视矛盾,并重视运用矛盾分析法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总结其一生的经历,从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性质开始,到晚年发动“”,可以说是“成也矛盾,挫也矛盾”。因此,梳理有关“矛盾”的思想,学习其经验,吸取其教训,对于今天处于各种社会突发事件多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时期的中国,我们党应该以何种智慧领导中国人民正确地处理这些社会矛盾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求实杂志党的建设与政党理论
21-25

论中央苏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就及启示

作者:胡伯项 蔡泉水 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一是铸就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实施体系的雏形,二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基础,三是凝聚了苏区斗争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成就的取得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即必须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党性原则、坚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民性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原则。

26-29

中央苏区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启示——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

作者:梁小军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党极其重视群众工作,党的群众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汲取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理解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民意”;二是要唤起群众: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发出“民声”;三是要满足群众:切合群众实际需要,体现“民生”;四是要激发群众:尊重群众自主创造,彰显“民本”。

求实杂志哲学当代视野
30-35

生态意识形态的功能性解释及其价值取向

作者:史小宁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生态意识形态的形成既是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回应,又是对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升华。它是一种基于自觉的生态意识,以一定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的要求为出发点,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体系,既包含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维度,也包含着表达政治理念、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析生态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36-39

人与社会关系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吴楠 朱虹 单位: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逻辑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恩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彻底解蔽笼罩在商品、货币和资本外表的物象,直达背后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层面,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逐渐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当下中国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上,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对当下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驾驭的作用。

40-43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作者:冯春芳 刘爱莲 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幸福悖论”,即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正成为一个现实而尖锐的世界性难题。物质的充裕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不是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幸福的本质在于从物质跃向精神,道德则是从物质跃向精神的动力和表征。以道德精神消解“幸福悖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充分挖掘财富的道德蕴含,确立新的财富观;第二,深刻理解幸福的精神本质,树立科学的幸福观;第三,切实筑牢社会道德根基,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44-48

中国道路的多维审视

作者:吴丽萍 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 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中国道路?如何认识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的关系?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世界维度、未来维度解读中国道路的必然性、正确性、优越性、引领性,以加深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

求实杂志经济理论与实践
49-51

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作者:胡进考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100091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明确要求,这是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与发展,必将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2-57

文化经济视域下文化资源资本融合的实践路径

作者:吴琼 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文化经济是以精神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主要载体,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型经济,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非物质性等特征。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推进当代文化经济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培植文化生长点,融合更多的文化资源资本,促进文化经济产业结构整体协调性发展,是繁荣我国文化经济市场发展的基本路径。

求实杂志改革与发展
58-6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探析

作者:王丹 路日亮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100044

摘要:城市是生态文明创造和传承的载体,城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但多种原因使许多城市陷入生态困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前进方向。

求实杂志民主与法治
63-67

以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作者:范会勋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100091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为中国经济社会下一步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实实在在的改革蓝图。这种实在体现在它“制度建设”的总目标上,而作为全面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体制改革更以“制度建设”为题,以各种“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用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制度建设为视角,学习探讨《决定》在政治改革部分的有关论述,以此来把握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68-73

论“最不利者”的机会公平保障问题

作者:高健 秦龙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116026

摘要:在中国语境下,“最不利者”是指弱势群体。“最不利者”的机会公平是国家通过社会安排来解决由偶然因素给社会处境最差者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其提供大致平等的参与各项事务的机会。当今中国的弱势群体在获得政治参与、就业和提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享有等方面都存在着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可以通过完善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劳动机会和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来保障这一群体的机会公平。

74-78

民生政府视野下政府回应问题探究

作者:李金龙 殷武 单位:湖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民生政治”时代下我国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民生政府。民生政府对政府回应具有独特的价值诉求。然而,目前政府回应不能完全体现民生政府应有的价值诉求,不能充分地满足民生政府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此,我国政府回应需立足于民生政府建设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