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哲学研究
5-14

关于恩格斯思想中的一个矛盾——兼评所谓的“哲学终结论”

作者:何中华 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恩格斯在清算旧哲学时指出,随着辩证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建立,以往全部哲学除了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这一纯粹思想的领域之外都变得多余从而被驱逐出自然和历史领域。“哲学终结论”利用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否定哲学的合法性。其实,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理论思维(辩证法)与实证科学之间的二元性及其悖论。恩格斯未能真正超越经验与超验的外在对立。这个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哲学终结论”试图借助经验自然科学的进展拒斥哲学是虚妄的。

15-23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

作者:涂可国 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中华民族主体精神,这就是十六大报告提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五种民族精神”;二是既包括“五种主体精神”又蕴含求真务实、博大宽容、艰苦奋斗、尚仁重义等主要内容的基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对民族基本精神的高度凝结,而中华民族主体精神自身又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恒久性与流变性、多元性与总体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等主要特征。

24-26

思维创造性的动力机制探析

作者:余陶 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而创新从哲学认识论或思维科学的角度则直接来源于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思维创造性的内在驱动力则源自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价值趋向的现实性、思维结构的和谐性以及思维选择的灵活性。

27-29

全球化视域下传统美德承接的价值合理性

作者:林楠 单位: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 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设理路,突显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构建中的传统道德的根源性与历史继承性问题。但承接的价值合理性何在?则需作出进一步的学理阐释与澄明。本文从“全球化”这一标示时代生存方式特质的时代话语出发,从历史视角、现实视角、发展视角三个纬度,求证传统美德现代承接的价值合理性。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创新
30-34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投资消费分析

作者:赵晓; 陈光磊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100873

摘要:中国的消费率偏低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密切联系。要提高消费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一是要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要提高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要改变当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应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投资与消费双拉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史学理论研究
35-41

历史火焰中的乌托邦火花——席勒对我们阐释过去所做的贡献

作者:约恩·吕森; 曲平梅(译) 单位:不详; 德国埃森文化研究所所长

摘要:历史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溯过去、阐释当代,同样在于了解未来的信息和推动实践发展。席勒即将历史上人类及客观世界的时代变迁的经验空间整体看作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自然发生冲撞,并且具有未来发展方向,而历史思想就将其推动力作用于这一未来发展方向。他所阐述的现代历史思想在本质上、在原则上是具有明显人文主义色彩的,具有人性的特征。他也从认识论角度清晰地阐述了经历过去与规范未来之间关系的全部逻辑。而只有将具备乌托邦特征的历史经验美学化,才可能创立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的特征是经验与幻想的奇特混杂。我们可以从旧人文主义的消亡中拨出历史思想的乌托邦火花。

42-46

经世视野下的“资治”与“明道”——明代王宗沐与薛应旂续《通鉴》异同之探讨

作者:左桂秋 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明代王宗沐的《续资治通鉴》与薛应旂的《宋元通鉴》都是以《通鉴》原典体例来续著宋元史。这两部书著录时间相近,具有共同的时代特性,都注重正统,强调史学的经世宗旨,但它们在相同的经世视野之下却表现出“资治”与“明道”两种不同的趋向,王氏强调“史中求鉴”,重视事功,体现了史家对现实政务的强烈关注;薛氏则注重“史中求道”,强调道德修养的力量,表现出儒家的理想主义色彩。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面对大家
47-52

从"战士"到"学者"--访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

作者:王学典; 蒋海升 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中国农民战争史的早期开拓者、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1917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景芝镇,名赵生生,字俪生,曾用名中天,出身破落旧家大族,家学渊源深厚;后随母迁青岛,接受新式教育,浸润于新文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参加“左联”及“民族解放先锋队”,走进激进阵营,投身“一二·九”运动,掌过门旗,进行过演讲,被称为“老一代清华精英”;芦沟炮响,旋赴山西前线,在中条山上直接参加过战斗(此间曾到过延安,旋又离开)。1939年因病赴西安,既而从事教学工作,先后辗转于陕西乾州中学等数所学校、河南大学历史系、华北大学第四部、东北师范大学执教。先生与闻一多、茅盾、郑振铎、艾思奇、范文澜、何干之、嵇文甫、王献唐等学者颇有交情,得到过胡适的赏识,与傅斯年、姚从吾等名流打过交道,亦与成仿吾、郭沫若等权威发生过正面冲突;1947年在胡适主编之《大公报·史学周刊》上发表首篇史学论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即备受关注。1950年冬,至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人称历史系“八大金刚(教授)”之一;1957年夏,举家迁陇,任兰州大学教授至今。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文学研究
53-59

《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考论

作者:杜贵晨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济南250014

摘要:百回本《西游记》描写原型为泰山独有的景观和可推断为泰山景观,以及可资联想到《西游记》故事的景观约有三十余处。这诸多景观与《西游记》所写地理环境对应的一致性或相关的密切性,表明泰山景观是《西游记》地理环境描写的主要蓝本,《西游记》的神魔环境与“五岳独尊”的泰山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有摹本与原型的对应关系。泰山不仅是孙悟空“故里”。而且是大半部《西游记》故事的舞台背景。而《西游记》作者必是一位久居泰安熟悉泰山的文学家。

60-64

“距离说”与“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质

作者:傅新营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教学院; 天津300202

摘要:“以悲为关”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审关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是通过主客体之间心理距离的调节来达到对悲哀感情的欣赏。这种心理距离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经济差别、感情亲疏、血缘远近等。化现象中,蕴涵着普遍的历史意义。

65-67

通俗性、现代性及文化综合--论徐、无名氏的史学意义

作者:黄轶 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徐訏和无名氏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在于其特立独行的“个人性”话语写作。他们在“精英”与“市井”之间,开辟了1940年代广义的通俗小说另一条魅力独存的蹊径,在历史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间寻求到了某种平衡,在语言实验上自觉地进行了克服中西文化反差的综合尝试。

68-70

古希腊神话若干问题散议

作者:姜艳 单位:哈尔滨学院外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希腊神话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形象之饱满.是西方文明世界里始终无与伦比的。神话不仅是想象力的结果,更是社会的产物,并以其特有的瑰丽奇幻的方式体现了艺术与哲学,传达着早期人类的意识形态。思想与文化的交融,信仰与精神的结合,理念与思潮的发展在神话世界的各种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71-75

民初到五四前后报刊律法状况及其影响

作者:卢国华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文章从史料出发,对民国初年到五四期间政府的报刊律法状况进行了认真整理和研究.认为民初到五四期间的报刊律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因为国家权力的私权化严重,而存在着法律虚化的严重问题。同时,报刊律法作为文化氛围的主要参照值,从民初到五四显示出一个渐趋宽疏的变化过程。这对五四前后的文化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76-78

黄仲则“好作幽苦语”及其成因

作者:范瑞雪 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黄仲则是乾隆诗坛一位声名籍籍的人物。他一生落拓,才高不遇,但不依门派,不傍前人,卓然自成一家。他以自己的清才秀笔,直抒胸臆,吟唱自己的悲愤,歌哭自身的不幸,发出对时代的“不平之鸣”。黄仲则生当“盛世”而吟唱悲歌,自谓写诗“好作幽苦语”.被后世论者称作“为封建末世鸣奏哀曲的卓特歌手”。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经济学研究
79-8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解读——基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认识

作者:李松龄 单位: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湖南长沙410079

摘要:价值理论是生产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使用价值理论是生产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使用价值理论要能够用来研究生产力问题,就必须吸收效用价值论中的有用成份,引入稀少性的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规律能够解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自觉运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