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0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法学中国化问题探索(笔谈)
5-7

法学中国化问题探索(笔谈)——对“法学中国化”的理解

作者:陈金钊 单位:山东大学

摘要:在给2005级山东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授课时,我们讨论了一个命题:如何认识“中国法学”?有没有中国法学?如果说有中国法学的话,它指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中国法学?如果坚持属地主义,中国大地上确实存在着产量丰富的法学作品。我们的各种法学杂志、综合性杂志上发表了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被冠以法学招牌的文章,尽管这里面充满了重复的内容。各种出版社近20年来也出版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与教材,可以说中国的法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法学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些法学文章与著作,我们会发现,这些被视为中国法学的“产品”使用的多是源自西方的法学术语,叙述的是西方的法学故事,讲解的是西方的法学原理和精神。这无疑使中国境内的法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我们也发现,西方传来的法学被当成了中国法学的主流,而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法学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明显,起码从形式上看,出现了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断裂现象。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确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所以全方位引进学习西方法学似乎不会产生太多的立论方面的困惑。但如今,有的西方学人也看到了所谓西方的没落,因而出现了各种批判与反思的理论,这使得我们感到茫然,再加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撞,使得我们的思想呈显更多的矛盾。于是,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各个学科(包括法学在内)似乎都存在“向何处去”的问题。带着对法学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的思索,我们与《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组织了“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笔谈,以期呼应“中国的法学向何处去”以及目前兴起的国学热潮,欢迎各位学人参与讨论。

7-10

法学的“中国化”与法学自主性意识之建构

作者:钱锦宇 单位:山东大学; 法理学博士生

摘要:中国法学在最近的百余年时间里,是在否定之否定的磨难中发展的。传统法学在维新图强的运动中被否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中国法学。然而这种对西方法学的简单模仿能否解释本土自身的问题,这已经逐渐受到了当下学界的反思和批判了。

10-13

法学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作者:李震 单位:山东大学; 法理学博士生

摘要:法学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命运多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了几千年的大门,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漩涡。国人逐渐认识到我国除了科技技术不如西方,就连国家制度、传统文化也不如西方。为了富国强民,改变被殖民的命运,清政府决定学习西方,变法图强,遂委派沈家本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并主持修律。由此,西方法学如潮水般涌人中国,把中国延续数千年的法律传统冲击得支离破碎。根据五大臣考察的结果,清政府决定学陆法系国家的法律,由此开始了我国现代法学的创立。该过程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建国之初,视民国的六法全书为资产阶级遗毒,全部废除,转而全盘学习前苏联的法学,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学的确立。1966年开始,所有的法律被弃置不用,法学停滞。结束,重新开始法学研究。法学者逐渐发现前苏联的法律已不适应我国社会,重又开始学陆法系国家的法律。随着西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相互渗透,相互学习,我国学人也在学习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法学的发展史即是西方法学不断引进的发展史。

13-15

从中国法学的主体性诉求看西方法学的中国化

作者:葛洪涛; 刘春萌 单位:山东大学

摘要:关于西方法学的中国化,笔者认为这个概念既指一种过程,亦指一种完成后的结果。既可以在广义上来领会,也可以在狭义上来解说。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借鉴哲学界关于哲学中国化的说法,将所有西方法学影响中国的过程都视为西方法学的中国化。在此意义上,近代以来西方法学一直在中国化。而狭义的西方法学的中国化,指的是西方法学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独特的精神实质的中国法学的过程与结果。本文是在狭义上来使用此概念的。西方法学的中国化在不同的侧面展现着不同的外部特征,本文试图从中国法学主体性变化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过程。在这个视点上,西方法学的中国化就是中国法学主体性的诉求过程及其最终确立。

16-18

为中国法学寻根

作者:吕欣 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 博士研究生

摘要:悠悠华夏,拥有五千年深厚而广博的历史、文化,法学当属其中一枝奇葩。从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开始,中华法系逐渐形成。其与其他法系不同的鲜明个性是:“以人类幸福为领域,以伦理道德为基础,从人类本性上重视人伦之序,道德之行,以推己及人为念,以尽己救世为旨,讲求亲亲之义,中庸之德,中恕之道。”而在地域上,中华法系以中国为中心,辐射到了日、韩、越等东亚诸国。中华法系的兴盛,最直接的表现是制度层面法典的成熟与完备,以唐律为标志,其后经历了明、清律例的再完善。至清末,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延续了近两千年的中华法系最终走向解体。

19-2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于西方法学中国化的思考

作者:王新生 单位:山东大学; 法理学博士生

摘要:西方法学中国化这一命题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一种是,建立在中国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及自身法律实践基础上的中国的主流法学,与西方法学有根本区别,但西方法学往往以一种标准参照系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无形中凸显了中国法学的另类甚至是幼稚。在这种被批判为“话语霸权”的语境下,西方法学中国化就是以中国法学为本体,加快引进、吸收、借鉴西方法学理论改造中国法学。这种解读实际上是站在中国法学的立场上强调学习西方法学的理性、学术性和规范性,强调把西方法学作为一种外来的且可利用的资源,补给和完善中国法学。相应地,这种解读强调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强调中国法学应当以中国的“地方性知识”为根基,在对待西方法学这一资源时,应当有所选择,有所扬弃,有学习、有批判。但为论证这一观点,学者们往往引用孟德斯鸠、萨维尼、吉尔兹等相关论述来增强其主张的可接受性,而这些论述本身又都是西方法学理论。同时,这种解读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在于,中国当前的主流法学实际上又不完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法律实践的基础上,甚至也很难说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之上。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近年来的法律实践已经深受西方法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学其实也不是中国法律实践的结果,而带有明显的理论建构主义和前苏联法律实践模式的双重色彩,而这种双重色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已构成实质性破坏。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创新
22-28

中国必须尽早明确提出和实施适度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战略

作者:韩民青 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目前,我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重大转型,从传统工业化向适度工业化和新工业化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尽早明确提出和实施适度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在21世纪前20年,我们应该按三个五年规划逐步确立和实施适度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就应该采取具体措施贯彻适度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战略.

29-32

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作者:董其国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山东东营257091

摘要:从总量上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从人均数量来说,我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由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小,加上开发利用上存在许多问题,使得我国的资源现状非常令人担忧.针对我国资源的严峻事实,在资源利用领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保证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根据我国的资源国情,改变我国以往的资源消耗型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一条科学、合理、高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33-36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革

作者:辛波; 杨海山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短缺问题,是由于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造成的.变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同性质的公共产品应有不同的供应主体;各级政府在财政能力的配置上,应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财政支出政策,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问题.

37-39

义务教育制度经济效率的历史阶段性与我国的选择

作者:周金玲 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义务教育制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率.工业化时期的义务教育在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上是统一的,但在信息化社会,二者就出现了差异.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义务教育的效率不同,因此基础教育制度的选择及改革具有国别差异.

40-42

国际渔业补贴改革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作者:赵晓宏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266002

摘要:控制补贴总量,维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贸易造成扭曲的补贴,加强补贴政策的透明性和规范性;调整补贴结构,控制渔业生产能力、提高渔业部门盈利能力将成为国际渔业补贴改革的三大趋势.研究世界渔业补贴的整体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在渔业补贴政策上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合理地完善我国的渔业补贴政策,更有效地应对国际渔业补贴的改革趋势.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史学理论研究
43-54

自然、浪漫与历史--试论浪漫主义历史观的形成

作者:王利红 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200433

摘要:浪漫主义史学是西方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和形成受到了自然观念和浪漫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自然观念的转变是理解浪漫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史学的重要线索,浪漫主义者正是通过对自然的浪漫主义沉思,进而达到了对于历史观的思考.来自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自然科学、艺术、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成果,为浪漫主义史学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史学发展的新世纪.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人文艺术学研究
55-58

“造物艺术论”的学术价值

作者:诸葛铠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造物艺术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它把玄奥的“造物”主体由天神转换为凡人,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它用"造物"科学地包容了物质生产的全过程,既大于工艺美术,也大于设计,从而建立了宽大的学术平台;它把造物和艺术放在本元文化的高度来考察,确认了造物美学与技术美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提出造物艺术进入人文学科的途径,确立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为设计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展示了理想的前景.

59-62

从批判、反思到皈依传统——论张扬电影的价值取向

作者:王颖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济南250014

摘要:张扬电影常常将叙事重心落在父子关系上,讲述“子”对“父”从叛逆到认同的过程,而家庭中其他的女性角色则沦为陪衬和被动的所谓“空洞的能指”。在父子故事的表层意味之上,其实是通过“子”对“父”的逐渐肯定和最终趋同,辅以具体场号被赋予的彼此对立的象征意味,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中的认同和回归。这种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虽然与第六代的整体创作大异其趣,但是在电影商业化的潮流中,却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新世纪文学研究
63-66

战争本质的国族叙事与个人体验——中国、西方战争文艺“历史记忆”的差异性

作者:孟繁华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抗战题材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实现国族动员、反对侵略战争和拯救民族危亡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作为创作资源被持久地开掘,战争对人心灵创痛的揭示还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而西方关于战争题材的文艺在这一点上要远比我们深刻.对人性的关怀、对战争给个人造成的伤痛的揭示更显示了艺术的力量,也更接近战争危害的本质.文学史上我们反映内战的文艺远比抗战文艺更成熟和更有影响.同是战争,但对这两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文艺的反映竟是如此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