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法律方法、法学中国化与和谐社会”笔谈
5-9

和谐社会的建设与法律方法的选择

作者:陈金钊 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 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去年在本刊主持了两期“法学中国化”的栏目,发表了十余篇笔谈文章,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我们认为,关于这一命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需要作长期探索和深入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思索,我们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作为法律的价值追求。和谐所能容纳的内涵,也许不只是公平、正义、秩序、自由、平等、效率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具有和谐的宽广胸怀,它们与和谐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西方社会科学中的任何概念都不像和谐这样显得博大精深。和谐能包容西方法学所倡导的各种法律价值,但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概念。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能显示法学中国化的概念。因而我们在去年研究的基础上,今年就这一命题继续进行讨论。和谐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向中国整体性文化的回归,这正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优势。我们已引进西方法学的许多概念,都可以涵盖在和谐的名下重新探讨。从现在的报刊文章中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的人士都在谈论和谐社会的建构,涉及问题的各个方面。所以,以建构和谐社会为契机,在和谐精神的指导下,可以加快法学中国化的进程。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需要方法,借此东风,我们也可以使法律方法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法律方法论是建设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是值得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在《山东社会科学》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今年继续就“和谐社会建设、法律方法和法学中国化”展开讨论,欢迎各位同仁积极参与。

9-12

法律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作者:杨建军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710063

摘要:一、法律方法与和谐社会有共同的建设目标 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要达到这些和谐目标,就需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当今中国社会,利益分化明显,社会矛盾尖锐突出。和谐社会的理想在于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从而协调现实生活中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变迁的可承受范围内”。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制度化地控制与解决社会纠纷,不能在制度框架内消解社会矛盾,那么,社会的矛盾就不能依靠正式法律制度去化解,而可能采取非制度化的方式甚至是暴力的手段去解决,最终,社会只能走向动荡,和谐只能沦为空谈。和谐的社会需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迅速定纷止争。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是多元的,但是,通过司法化解社会矛盾却是最有效、最权威的。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司法人员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法律方法。日常生活中利益冲突的表现形态很多,出现于司法领域里的纠纷与冲突却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冲突,也是法律方法最应当关切的领域,法律方法的作用领域也主要在于司法领域,法律方法追求个案纠纷的正确解决,追求矛盾与纠纷解决的程序性、正确性、合法性、正当性与及时有效性。法律方法通过有效解决个案纠纷,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作用。法律方法是社会运转的调节器和润滑剂,社会运转机制通过法律方法的调节和润滑方能达到动态的和谐。

12-14

法律的和谐与法律解释

作者:魏胜强 单位:郑州大学法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一、法律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法律的和谐”这一称谓在法学教科书当中尚无提及,法学家们也无专门的论述,但这决不意味着法律的和谐不能成立。尽管并无明确的提法,但是在法学理论当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到法律的和谐问题。我们并不想对法律的和谐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我们只是想通过“法律的和谐”这一称谓来表达法律中的和谐思想,这一思想从法律自身来说就是法律内部的协调统一,不同的法律之问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就是法律与社会的协调统一,法律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正义。

14-18

和谐社会与法律方法的选择

作者:张其山 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 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一、以和谐社会审视法治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命题,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新目标。对于命题本身,我们并不陌生,如“天人合一”、“大同世界”、“和为贵”等都体现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从形式上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和谐社会都是表现为社会的各个群体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说,我们现在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古代的“和谐社会”的翻版。其一,古人试图通过“无争”、“无讼”来达致社会的和谐状态。这种主张与古代中国单一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机会的分配,各行为主体间实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正如冲突论的代表人物科塞所言:“没有哪一个组织是完全和谐的,因为那样的话,将使组织缺少变化过程和结构性”,同时,“组织既需要和谐,也需要不和谐;需要对立也需要合作,它们之间的冲突绝不全是破坏因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旨在建立一个没有矛盾、天下一统的无争社会,而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其二,古代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建构的进路不同。中国古代的学儒们所言称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各成员良好的个人修行上,以道德教化达致社会的和谐,法律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用的,也即所谓的“德主刑辅”;即便有纠纷的产生,“冲突”控制首先考虑的乃是“情”,其次是“礼”,然后是“

18-21

价值绝对性与法学中国化

作者:李芳 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 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2005年,邓正来发表了《中国法学何处去》的长文。他在该文中提出建立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此理想图景,即选择中国法律自身的价值目标。我以为,邓正来所强调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应该建立在中外法律价值在终极意义上的同一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在承认价值绝对性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我们不但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中国社会,还应当追求世界范围的和谐,追求整个人类的和谐,追求人类普遍伦理和在此基础上所达成的价值共识。

21-24

法律方法与法学中国化

作者:范春莹 单位: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自2005年邓正来在《政法论坛》上撰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来,有关对邓文的回应以及“法学中国化”的讨论便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邓文所引发的讨论之所以如此热烈,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法律、法学的引进基本上是处于前反思的状态,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一步转型,这些未经反思的法律和法学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法律到了中国却面临着无法发挥效用的尴尬境地。此时,邓文的发表无疑是人们开始深入反思的一个引子。从宏观上讨论“法学中国化”或许在人们还未能普遍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应当反思的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局限于此的话,我们就不可能进步。我们还应当把我们的视界放低,不要只是关注宏大叙事,还要对微观问题进行研究。或许只有从关注具体问题人手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跳出“范式危机”的出路。陈金钊在2003年撰文《法学的特点与研究的转向》时,已经是在讨论法学中国化问题。他说:“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西方法学是一个历史阶段,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法学永远只是研究西方问题。现在许多学者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并且许多法学家已开始以中国问题作为其法学研究的重点。西方法学理论的引进只是为了提高我们分析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只不过他没有从宏观上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范式进行整体的审视和检讨,而是仅仅将视角定位在其始终关注的司法方法领域,进而认为中国法学研究应当实现转向。笔者以为,也许正是这种法学研究的转向是我们实现法学中国化的契机。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新世纪文学研究
25-30

从象征主义到英美现代主义——论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英美现代主义转向

作者:陈旭光 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100871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现实以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诗人们自觉反思象征主义诗歌的情绪感伤性和逃避现实人生的趋向,把视线投向更为注重经验和现实人生的后期象征主义及荚关现代主义诗潮。从而完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从象征主义诗风到英美现代主义诗学的重要转向。这之中,卞之琳与冯至两位诗人,以他们出色的开风气之先的创作,率先架起了一座通向英关现代主义的桥梁。之后,围绕《诗创造》、《中国新诗》而集结的被称为“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创作实践,更为集中地体现这一现代主义诗潮之“转向”的重要成果。

31-34

现代语言学意义上老舍的白话语言观

作者:刘东方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北京100102

摘要: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管窥其现代白话的语言观念所内蕴的现代性维度.是老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老舍语言观念中对语言形式的重视,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理解,以及“白话万能论”的提倡,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语言学语言本体论的思想。

35-38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二重逻辑”的历史考察

作者:秦艳华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新文学出版更多地建构起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体制,引导和规约着新文学超越了个人和团体的独语状态而走向社会化生产,并且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努力在现代出版的商业性和文化性之间寻求平衡,使新文学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史学理论研究
39-42

文明的冲突或认知文化:国际文化交流解题

作者:约恩·吕森; 严志军(译) 单位:埃森文化研究所; 德国

摘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科学的现代形态出现之后,随之发展出一种普适化的历史观念和概念,这是一种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关于成就和进步的宏大叙事。之后,人文科学在19世纪又获得了一种清晰的民族形式,有关人类的普适化观念,如今已经被分裂为各种各样带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形态。而如今,民族国家的力量正日趋弱化,并产生了超民族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形成集体性的、超越所有文化差异的文化认同。 就此,我们应当阐明差异并应对差异,寻求一种合理的理论框架来对民族中心主义进行文明化的处理。

43-46

符号学全球化和跨文化符号学的认识论意义——朝向人类理论实践的一个全球新启蒙时代

作者:李幼蒸 单位:国际符号学学会; 北京100732

摘要:一般符号学可被视为学术知识的再组织者,也可视为对以下三个文化区域内人文学话语进行再调整的总观点、总展望:即西方传统,非西方传统,以及全球跨文化学术领域。此观点不基于现行符号学职业实况,而是基于如何最好地利用符号学名称来最好地推进人文科学的进展,因此跨文化的或国际性的符号学,将参照人文科学全体的演变情境加以定位。为此,符号学首先应对导致学科分隔过严的现行全球人文科学制度进行检讨。这是今日理论符号学的主要任务所在。任何按照学科制度组织的知识成果,当然都是主要的知识来源,但这些知识结论多相关于具体学科结构的前提条件和运作框架;换言之,学科成果的运用价值,也是受到此学科结构性条件的限制的。如果将按学科本位产生的结论超越其学科制度条件加以扩大运用,就不免会引生不当结论。而这正是今日人文科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符号学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比较的和跨学科的研究来重新检讨学科中心主义带来的认知限制。换言之,符号学有助于通过分析的和综合的方式来解剖和重估学科制度内的学术产品。本文作者认为,人类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一种科学启蒙时代的必要性。而符号学,在象征的意义上,正被“要求”领导此全球化学术的运动。存在有两类不同的知识概念:知识内容和对知识内容的使用。如果说一般科学学科关系于前者,那么一般符号学就关系于后者。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人文艺术学研究
47-51

艺术文献学论纲

作者:董占军 单位:山东工艺美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艺术文献学在艺术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艺术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艺术文献学与艺术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艺术学倍受国人关注的今天,给艺术文献学在艺术学学科中科学定位,进而厘清它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它与艺术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必需。

52-55

宋代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研究

作者:肖屏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宋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宋代佛教造像以其世俗化的题材、儒道释三教合流的造像仪轨、清新自然的表现技法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奠定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56-58

视像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建设

作者:胡俊海 单位:德州学院中文系; 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21世纪新的传播、生产与消费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起创新型国家的坚实的文化基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偏弱偏小,程度粗放和原始。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经济学研究
59-64

日本的国家经济安全:经验与借鉴

作者:顾海兵; 唐帅; 周智高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日本的国家经济安全在战略上有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全面观。经济安全不能仅从经济方面考虑,还必须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二是全球观。经济安全保障必须在世界政治、经济框架内考虑;三是全民观。保障经济安全不仅要靠政府,而且要动员地方、企业和全体国民共同参与,建立相应的应对危机体制。日本设有讨论和制订经济安全政策的固定的内阁联席会议制度。该会议由总理大臣亲自出席,官房长官主持。同时,日本将遏制或排除外部的经济或非经济威胁作为其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重点。为此,日本将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锁定在“保障海外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和稳定与扩大“海外市场”,以及做出符合“经济大国”地位的“国际贡献”上。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