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纪念《资本论》第1卷公开,出版150周年笔谈
5-1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双重维度及其哲学意义

作者:唐正东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历史维度和经济学维度是内在统一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尽管是在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内涵上它比后者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在对劳资关系的解读上也要准确得多。对马克思来说。劳资之间的不平等交换恰恰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不但不和劳动价值论相冲突,而且还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仅仅理解为数量维度的科学理论以及把剩余价值理论仅仅解读为马克思为分配正义而提出的伦理主张等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11-18

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再认识

作者:孙乐强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系统深化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焦点话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确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不过,如果从工艺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来看,这一著作既没有克服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拜比吉等人的理论缺陷.也没有完成对黑格尔形而上学和唯心辩证法的彻底颠倒。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过程,不仅是马克思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过程,更是他的工艺学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内涵及其哲学意蕴。

19-25

重读《资本论》:当代德国马克思研究的焦点及其启示

作者:张义修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新世纪以来,《资本论》及其手稿成为德国马克思研究的焦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的完整出版为其提供了新的视野,传统解读模式的转型与文本兴趣点的“后移”使相关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核心,金融危机的再临则直接促成了相关学术出版和研讨活动的繁荣。对《资本论》与相关文本关系的重新定位、对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方法论反思、对价值形式理论的重新发现、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新思考,成为研究中的主要课题。这些研究启示我们,从过程性维度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其提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高度,在经济学语境中进一步凝练哲学方法论.在文本分析中完整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系,进而立足当代语境重新激活政治经济学批判。

26-31

权力关系在经济学语境中的呈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例

作者:张杰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对权力关系的讨论是西方学界掀起的一场理论热潮,然而,如果这种权力分析或权力批判思想脱离了现实社会关系的维度.那么它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抽象之中。马克思对权力关系的分析并非一种抽象的经验批判,而是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经济学语境之中,尤其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的交换、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经济过程的细致的历史研究.逐渐凸显了权力关系在社会关系维度上的丰富内容。权力批判理论不应拘泥于政治的和哲学的讨论.而应当回到体现客观内在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之中。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中华传统福利基础概念研究
32-38

论“孝”与中国传统养老保障网的构建

作者:毕天云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孝”既是中华民族传统养老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传统福利文化中的典型性要素。“孝”与中国传统养老保障网之间具有内在亲和性,“孝”是中国传统养老保障网的伦理基础和文化底蕴.“孝”的延伸和拓展从文化层面型塑了“三圈化”的中国传统养老保障网。“以孝事亲”确立子女赡养父母的道德律令.奠定了基础性的家庭养老保障网:“以孝睦族”延伸家庭孝道于同宗族人,促进了互助性的宗族养老保障网;“以孝治国”转换家庭孝道伦理为国家政治伦理,推动建立了补充性的国家养老保障网。以“孝”为文化底蕴的传统养老保障网具有鲜明的差序格局特征,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同时代的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养老保障.对当代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39-43

论“义”的社会福利内涵及功能

作者:高和荣; 赵春雷 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义”具有“应当”与“正当”、“合理”与“恰当”、“好”与“善”、“公道”与“正义”四个层面的涵义,它们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供支持。“义”是社会福利的前提、方式和纽带,它在不同范围内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其中,家庭中“义”的福利包括养老、育幼、托孤、助残、接济五个方面.群体中“义”的福利主要包括接济和互助两个方面,国家社稷中的“义”表现在赈灾、慈善救助、互助三个方面,具有西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所不具有的优点。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进程中,应该扬弃而不是抛弃基于“义”的社会福利制度。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现代性视域中的西方政治哲学
44-52

协商民主与社会正义——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内在反思及其社会基础

作者:齐艳红 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当代西方复杂的社会现实对自由民主模式的挑战要求民主理论家们从理论上进行建构性回应。在一种“紧缩策略”的民主构想中,不仅把民主的价值意蕴从民主的含义中剥离出来是可能的.而且民主制度与其价值规范也是相互分离甚至冲突的。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深受这种策略的影响并且宣称“最低限度的民主”不带有任何规范性的承诺.其与“作为分配平等的社会正义”之间也是不相容的;相反协商民主理论家们则采取了“深化策略”.他们认为协商民主不仅承诺民主具有规范性的内涵,而且与“更广泛的社会正义”之间具有“内生”关系。从根源上说,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事实使得民主与正义无法在相互隔断的状态中加以考量和把握,甚至协商民主与社会正义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构成了某种“相互诠释”。虽然协商民主理论对西方民主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内在反思,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协商民主理论家是站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内修补自由民主的,因而协商民主发挥的功效是有限的。

53-58

现代性视域下如何阐释政治的本性?——兼论墨菲对吉登斯、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批评

作者:莫雷 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现代性视域下政治如何确证自身?吉登斯将其理解为生活方式的政治,它关乎每个人的权利和自我认同,而哈贝马斯将政治理解为商谈政治,它通过交往理性来确保非强制性共识的达成.罗尔斯则致力于公共理性的建构达成作为公平的正义。墨菲认为这三种典型的对政治现代性的理解存在共同的误区,即他们都遗忘了政治的本性,将政治道德化,未能将政治指向基本权力关系的改变,因此他们的民主理论也只是关心对话和情感,不能真正地表达社会的对抗和抗争。墨菲的抗争性政治力图在确定性瓦解和对抗增殖的背景下挽救政治和民主.但也不能完全把握现代性的困境,因为她忽视了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关联。

59-64

拯救政治——朗西埃《十论政治》的核心主题

作者:单传友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拯救政治”是朗西埃《十论政治》的核心主题。拯救政治就要将政治从“政治的终结”和“政治的回归”中解放出来。政治与警治相对立。警治是感性的分配,政治则是感性的重新分配。警治中没有虚空与增补,政治则是虚空与增补的主体化。政治主体化的力量是歧见和平等。拯救政治为“后民主”时代的政治批判提供了新的启示,但同样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现代政治批判不能忽视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能脱离资本批判。第二,对政治主体力量的组织离不开政党。第三,现代政治批判有一个确定的未来,社会主义政治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下一个阶段。

65-69

G.A.柯亨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的重建

作者:王坤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134

摘要:在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回应的过程中,柯亨积极为社会主义平等进行辩护,并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重建。柯亨摒弃了将社会主义平等理解为结果平等的传统思路,借鉴当代平等主义的思考路径,将社会主义平等界定为某种形式的机会平等,并进一步将其定义为“可得优势平等”。虽然这种解读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柯亨基于平等主义的机会平等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解读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对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文艺美学研究
70-8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尴尬及问题性建构

作者:高楠 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中国文论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国情及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使马克思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一样,获得国家权力性守护、坚持与强调。与此相比.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前一段状况却因尚待繁荣而尴尬。这是一种历史性尴尬。社会变革的时代语境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与繁荣提供了广阔思路并推进着研究的深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艺学关系问题上,先后展开认识论文论转化为审美反映论文论的思考、对文艺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进行开放性理解与思考,及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艺学问题的思考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建构,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体系性问题、审美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建构问题等问题性建构中收获成果。

81-87

略论“新学语”的引进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以梁启超、王国维为例

作者:翟彬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048

摘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的“新学语”,在与中国学术传统日积月累的碰撞磨合中,不断丰富着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积极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同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结构、语言模式和创作理念。梁启超的进化文学史观衔接传统文论观念中“变”的思维,融合西方进化论史观,以俗文学为标准,强调文论的社会价值。王国维的“古雅说”在中西碰撞、古今融合的基础上,借鉴康德、叔本华的审美无功利性及审美非关乎道德的观点.将传统文论所蕴含的道德层面进行了压制,而其对艺术作品的具体评价则时或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88-93

民族艺术经典的音乐美学阐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审美价值再解读

作者:匡秋爽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学校美育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和艺术精品的代表,对其创作动因、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研究已比较丰富和深入,但既有研究多囿于音乐分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等视域中。如果从具有哲学理性意义的音乐美学视角来进行分析考察,我们会发现这部融合中西音乐之美的音乐经典既用西洋乐器成功传达了东方美学意境.又巧妙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音韵和谐之美.同时以协奏曲之高雅艺术形式准确契合了不同时代和民族音乐审美的内在需求与美学理想,从而实现了音乐美学的最高境界: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自然融汇和审美价值超越时空的无限性与永恒性。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会学研究
94-99

转型期“单位意识”的批判及其转换

作者:田毅鹏; 王丽丽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学术界将单位意识定性为单位人在单位体制下形成的一种与计划经济相匹配,带有封建性的落后观念,从“观念更新”的视角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应该承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上述批判带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也存在简单偏激的问题。单位意识的构成非常复杂,其中有基于工业主义而形成的协作观念和集体意识;有基于民主革命时期政治动员传统而形成的服从意识和参与观念;有基于传统家国思想而形成的以单位为家的归属认同感:当然,也有基于计划经济积淀而形成的保守狭隘的平均主义、依赖观念、保守意识等,二者杂糅在一起,难以实现简单化的分离。故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单位意识视为是僵化的、封建性的落后观念,而应对单位意识的功能及影响展开客观分析,既不能盲目地对其顶礼膜拜,也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负面的东西,而应展开客观的分析评价。

100-106

“综合体制身份”、人力资本与劳动合同签订——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

作者:刘丹; 雷洪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本文基于以往劳动合同签订影响因素研究中的片面和缺憾,以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户籍身份和所有制身份两种体制因素的综合影响、体制因素与人力资本的交互影响。有三个新的发现:第一,户籍身份是导致不平等的主导、主要体制性因素;第二,具有结构意义的“综合体制身份”具有显著影响,且“综合体制身份”呈现出“优势身份”与“弱势身份”的等级差异;第三,由于不同的“综合体制身份”,人力资本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人力资本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优势身份”与“弱势身份”的差别。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对于劳动者所获劳动保障的制度性不平等状况,结构性的“综合体制身份”显示出更合理、准确、科学的解释力;体制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的交互影响也显示出更合理、准确、科学的解释力;但是市场化因素影响对体制性因素影响的消减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