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5-16

中国道路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

作者:张三元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讨论中国道路与现代性的关系以澄清两个问题为必前提:西方语境中现代性的本真意义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真实意蕴。由于现代性问题主是采用西方的观念.因此,只有揭示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及其后果,才能洞悉现代性的未来走向。西方现代性以市场经济为根基,以自由理性为内核,以个人主义和民主政治为向度.日益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宰制着现代社会,因其自身内部矛盾而呈现出一种张力。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立足点,通过对资本文明以及异化劳动、拜物教等“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悖论或二重性的揭示.从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为变革现代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旨在于终结现代性。中国道路虽然离不开西方现代性,以其为背景和参照,但绝不是它的延伸或翻版,而是在借鉴、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在根本上,中国道路与西方现代性的意识形态不能共处一室,因为两者有着根本不同的价值指向。重构或构建中国现代性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有可能导致落入西方现代性设置的陷阱而忘掉初心。

17-24

雅努斯神的双面: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构境基础——《技术与时间》解读

作者:张一兵 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斯蒂格勒活化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中最重的延异概念和双面性的药理学,并且从海德格尔技术观念中择取的最重的一个双重构境原则,即现代技术既是人的本质性奴役,又是摆脱这种奴役的彻底解放可能。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论调,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发展遇到了种种深刻的危机.但它也可以翻转为一种全新的革命可能性。

25-30

马克思自由观的双重向度及现实意蕴

作者:涂良川; 李爱龙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自由观在各自的致思取向上分别抵触和通达了自由的现实向度和超越向度。但由于各自在形式上的不彻底性与内容上的非现实性而归于解体。马克思的自由观创造性地融合了自由之现实性与超越性,在形式的准先验性与内容的准感觉论相一致的基础上构建了作为自由之境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作为自由之核的“感性活动”。由此,马克思的自由观以其彻底的批判性和现实性,赋予人感知现实和改造现实的能动性.重塑哲学的现实功能。

31-36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构造的三个维度

作者:程远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44

摘要:受人类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与时代的意识超前性影响,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造当代美学各体系的三个维度——类本质、尺度与异化进行了不同的逻辑表征.也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解。本文意在通过解构当下的惯性思维,并结合我国的现实语境,试构由作为类存在所显现的美到其异化消解的全过程.以将当代问题代入到前人研究之中,以使理论观点得到现实升华。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土地问题的法律规制专题研究
37-42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的法律规镦——基于公平正义的分析

作者:柴荣; 李竹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制度的价值求包含“公平”和“正义”两方面内容。具体而言,“正义”意在为公共政策提供价值导向和标准.“公平”则力求纠正公共决策带来的物质与非物质利益分配失衡。而具体法律规范的作用是在上述理念的求下对于城市规划行为进行具体规制。需依据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的特性.对于其范畴内“正义”的原则和标准问题进行讨论;阐释在“公平”的求下,城市规划需如何平衡多种利益。研究土地利用法律如何将规划正义中的基本原则具体化,在规划运行过程中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并对于出现的不公进行纠偏和补救,对于解决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意义。

43-50

土地的权利边界:20世纪美国管制性征收土地的司法演进史

作者:姜栋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管制性征收是美国法中用来限制土地所有人使用土地的一种政府措施。它有悖于自由主义的所有权观念。随着美国宪法赋予了政府实质性征用土地并给予赔偿的权力.联邦最高法院利用治安权的概念赋予了管制性征收土地合法地位。从20世纪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演进来看.管制性征收体现了政府从保护公共利益而逐渐转向衡量市场效果的司法态度。更为重的是,法院的判决能够帮助我们认知土地所有人到底享有多大的权利范围。

51-55

农用地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作者:章雨润 单位:东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南京211189

摘要: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我国不断在二元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延伸法律保障体系,为农用地构建了多元权益保护机制。在这个保护机制中,宪法居于核心地位.其所确立的二元土地制度,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设定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部门法规范对二元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作了细化,是二元土地制度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刑法设置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对未经审批或者骗取审批而非法占用农用地中较为严重的行为予以刑事规制,为农用地的权益保护提供有效的刑事护盾。

56-61

多维视角下土地规制法律分析

作者:高可 单位: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符合正义求的土地法律规制问题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既有的关于土地法律规制的研究,都陷入立场先行或仅进行形式分析的思维泥淖中。农民权利保障理论求形成以农民合法权益为中心的法律规范体系,市场素理论认为应通过法律形式保护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权)的自由流转、质押,现代化进程理论主张通过法律规制好土地增值部分如何使用的问题。三种理论各有利弊,有关土地的法律制度安排.应处理好土地与稳定、发展之间的利益平衡,根据中国实际形成中国特色土地法律制度安排。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62-76

载道还是西化:中国应有怎样的非洲文学研究?——从库切《福》的后殖民研究说起

作者:蒋晖 单位: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北京100083

摘要:中国为什么研究非洲文学?它的意义何在?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本文指出,回答这些问题,需询问:一、西方为什么研究非洲文学以及后殖民理论为什么如此成功?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的研究方法为什么失败?在此反思基础上,我们可以勾勒正快速发展的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先天所携带的劣势和未来的可能性。

77-82

论18—19世纪中期英国小说中劳工阶级对塑造中层人物的道具作用

作者:苏耕欣 单位:复旦大学英文系; 上海200433

摘要: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小说中的劳工阶级几乎始终是一种被牺牲、被利用的角色。从菲尔丁和盖斯凯尔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底层人物在推进小说情节和表现主人物的品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令其发挥这种关键作用的正是其无足轻重、任人随需“捏”造的实际情况。劳工阶级屡被牺牲的窘境与其社会地位无关,而主是由小说读者群体的阶级分布造成的:对于劳工阶级的同情也未必体现于正面描写,而更在于真实展现其生活的逻辑。

83-88

战败时空与记忆符号——林芙美子的“浮云”意识探析

作者:周异夫; 曾婷婷 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日本作家林芙美子的长篇小说《浮云》,短篇小说《浮苹》《浮浪儿》《浮洲》《浮沉》等标题都冠以了“浮”字,表现出战后日本人精神与肉体的缺失感与游离感,整体呈现出“虚无…‘渺茫”等“浮云”的基本特征.这种“浮云”意识也暗示出林芙关子波澜起伏、漂移不定的人生轨迹.其深层蕴含着“天皇制国家”崩溃后日本人精神状态的实质。

89-93

日本近代文学中女性生存困境的突围与身份重建

作者:彭旭 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近代日本奉行“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将女性束缚在家庭中,使之成为有文化的高级保姆,深陷困境。从小便深受其害的女作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良妻贤母主义思想的渗透,追求着个性的自由。她们通过描写良妻贤母主义思想对女性的禁锢和愚化、女性的觉醒和抗争,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文本世界。她们以自我和手中之笔褪去罩在“良妻贤母”头上的“光环”,成功地从困境中突围,凸显着女性作为人的真实姿态,构建了女性新的伦理身份和女性居于主体地位的新秩序。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会学研究
94-101

提升安全感:失独父母依恋关系的重建

作者:徐晓军; 张楠楠; 师璐瑶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安全的依恋是失独父母社会互动网络维持与安全需求满足的重条件。失独事件使失独父母的自我依恋逐渐异化、错乱,最终陷入角色忧虑中的依恋焦虑:与此同时,对他人的依恋也相继中断、焦虑,直至形成文化消极影响下的依恋排斥。不安全专注型、不安全冷漠型、不安全恐惧型依恋成为失独父母情感依恋的主类型.进而导致失独父母在社会互动网中安全感的全面丧失。因此,在家庭治疗观的理念指导下,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全面提升该群体的安全感,是失独父母社会再融入的前提。

102-107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遭遇的实践困境与治理图景

作者:哈洪颖; 马良灿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社区矫正兼具法治性与社会性的双重特性。这种双重特性使国家与社会因社区矫正实践而相遇,由此形成以社区矫正小组、政府购买专业社区矫正服务、企业或机构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等为合作形式的新型治理关系。在这些关系的实践过程中,面临有偿服务机构的供给服务难以跟进、无偿服务机构的供给服务难以持续、社区矫正小组的执行能力较弱等治理困境。摆脱这种治理困境,就应当提升社区矫正小组的执行能力.培育专业社区矫aY-组织的发展并为其有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社会企业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奖励机制,加强基层社区矫正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108-114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区突破治理困境的路径探析

作者:朱冬梅 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012

摘要:坚持中国特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永续主题。把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内,以济南市历山名郡社区“一核多元、按需共建”治理模式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突破当前社区凝聚力不足、居民不积极参与等治理困境,必须秉承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基本义,在社区治理中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以社区居民需为“动力引擎”、建立多元主体协议机制,并运用现代化治理方法和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拓展居民自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