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
5-12

政党治理引领国家治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逻辑理路

作者:肖贵清; 田桥 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4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与党治国理政作为政党治理的双重维度,是理解中国治理逻辑的关键议题。在引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通过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的政党治理方案,实现党的组织与权力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实现对多元协同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领导、形成国家治理合力、取得优良治理绩效,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整体优化。在引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以党的制度完善推进国家制度成熟定型,以党内法规建设推进国家法治体系建设,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初步形成的党内治理体系,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解
33-39

商品的界限

作者:王庆丰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从商品的问题入手是探讨现代社会的一个有效性切入点。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从而造成了市场和道德的脱节。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的界限表明:一些物品一旦成为商品就会侵犯人的基本权利和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这类物品不能成为商品;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界限表明: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社会奴役性的生产关系就会形成。即使成为商品,一些明显腐蚀人类价值的劳动行为也不能成为商品。符号作为商品的界限表明:商品越来越虚拟化,整个社会陷入了财富增殖的幻象,投机取代劳动成为美德,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澄清并严格限制商品的道德边界,是现代社会最为重大的理论课题之一。

40-45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

作者:庄忠正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的批判。政治经济学以“虚构的原始状态”为理论起点,把“完整的表象”抽象为“经济事实”,用“经济事实”掩盖“社会现实”。二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把劳动视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定量标准”,力求在纯粹数量上理解它们,是一种本体论式的或形而上学式的做法。三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总问题”的批判,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现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

46-52

政治经济学批判旧有模式的延续与终结——重新理解《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两个片段

作者:杨洪源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摘要:受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旧有模式的影响,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批判巴师夏和凯里的经济和谐论、巴师夏工资固定论、达里蒙劳动货币论时,仍然延续了从哲学历史观出发来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具体而言是从遭逢现实问题到指明社会变革的根本出路的循环,其一般手法为推导逻辑矛盾和“追根溯源”式批判。尽管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入手,批判经济和谐论、工资固定论与劳动货币论,再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交换价值、货币和价格),这在逻辑上是能够自洽的,但是无法体现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所做的独立表达和全新建构。政治经济学批判应直面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生产一般,并制定新的研究方法。正因如此,马克思转而进行“导言”的创作,从而标志着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旧有模式开始终结。

53-58

机器生产与主体塑形——《资本论》之后的两条路径

作者:王莅 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871

摘要:马克思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充斥着机器生产吞噬主体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内在张力,其后,美国的技术批判和意大利的自治主义分别从劳动过程、技术应用以及政治实践、主体自治两个角度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在聚焦于机器生产与主体塑形的分析中,他们走向了“主体被控制”和“主体被重构”两条相反的路径。然而,看似矛盾的马克思、技术批判和自治主义却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泰勒制或福特制、后福特制三个时期的根本特征。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文艺理论与批评新探索
59-66

技术统治与艺术拯救——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及其生态伦理学意义

作者:赵奎英 单位: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成为图像是现代的本质。现代的进程即人对世界进行控制和征服的过程,而科学和技术正是达到这种现代之本质的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因此对技术统治的反思构成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关切的最迫切的任务。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解蔽”与“座架”本质进行了揭示,对技术统治造成的“存在遗忘”和“存在离弃”的危险进行了勾画,也为技术的拯救开启了通向“开端之思”和“诗意艺术”的道路。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学意义,因为它关心技术时代的自然的现状,以及由技术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追问技术时代“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的问题,指向让物作为物、让人作为人、让自然作为自然存在的“存在之真理”,也即指向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而“栖居”与“住所”正构成原初的生态伦理学的主题,重新思考海德格尔的技术与艺术之思对于生态美学、文化研究以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7-74

论科学话语对艺术的阐释

作者:凌晨光 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科学家看待艺术作品时,关注的是其背后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根源,因此,那些具有可认知的视觉形象,但又并非单纯模仿对象,而是创造性地表现世界图景的作品最容易进入科学家的视野,他们试图从中找到与科学相一致的共同基础。科学家们相信并力图从知识进化的角度看待和解释艺术与科学的同源性,认为这种同源性来自于为理解环境中的秩序与规则所进行的适应活动。科学家基于对美与真的内在一致性的理解,眼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能够打开观察者视野、提供看待世界的崭新方式的艺术品。科学家谈论艺术时,自觉秉承客观性原则,即一方面对个人性与主观性主动规避,另一方面对公共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充分关注。

75-81

论《十三步》叙述分层中的荒诞意识

作者:张学军; 郝伟栋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莫言在《十三步》中采用了叙述分层的叙事方式,在不同叙述层的视角转换中,造成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但也带来了阅读障碍和阐释困难。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以荒诞意识来设置情节和人物,展示出失去自我的荒诞处境和种种荒诞不经的社会现象,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小说打破叙述时间的线性结构,并让次叙述层中人物的自主发声与主叙述层形成一种双声复调,突出荒诞社会现实对人物的扭曲和异化。同时,“麻雀”和“粉笔”两个贯穿多个叙述层意象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意蕴。

82-89

魏晋南北朝美学“形”“神”范畴的语法分析

作者:赵建章; 赵迎芳 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青岛266071;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庄子和慧远等人对“形”“神”概念的使用是不适当的,从而导致人们对“形”“神”意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存在错误和混乱。“形”“神”关系是逻辑和概念上的必然关系而不是在经验事实中的并存关系。“传神”的意义在语法上已经蕴含在“写形”的概念中,因此“神似”即“形似”。对“形”“神”概念的误用通常有两个表现:一是用“形”“神”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对象或一个对象的两个部分,这导致人们把“传神”理解成与“写形”不同的创作方法。二是用“形”“神”分别指称对象的特征和主体的精神,把“形似”理解成对象的特征,把“神似”理解成“风骨”和“风力”。事实上刘勰和钟嵘所说的“形似”同时就是对象的“神似”,而“风骨”“风力”则是主体的思想情感形态。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90-96

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

作者:张文; 康文籍 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中国古代关于贫困的概念与贫困人群的分类在宋朝经历了一个重要变化,这时,贫困现象不但成为必须予以正视和干预的社会问题,贫困人群也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类别。对此,民众、精英和政府对贫困问题形成了三个不同层面的认知,共同构建了宋朝济贫事业兴起与社会保障转型的逻辑基础。民众的贫困认知具有明显的道德性特征,成为济贫事业兴起的伦理基础;精英的贫困认知具有明显的理性分析特征,成为济贫事业兴起的学理基础;政府的贫困认知具有明显的制度性特征,成为济贫事业兴起的法理基础。其中,道德性特征是推动民众、精英和政府的贫困认知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的重要基础,并奠定了宋朝济贫事业的兴起与社会保障转型的逻辑基础。

97-102

合作收益视角下的东亚社会保障模式

作者:席恒; 田宋 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以合作方式实现和维护个体社会保障权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权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侧重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进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但又存在显著差异的社会保障模式:(1)以美国为代表、强调公民社会保障权中的经济权利,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以市场保障为主导的“市场—政府—社会”的社会保障模式;(2)以德国为代表、强调社会保障权中的政治权利,以政治合作为先导、以制度保障为主导的“政府—市场—社会”的社会保障模式;(3)以中国为代表、强调社会保障权中的社会权利,以社会合作为先导、以家庭及其社会网络保障为主导的“家庭(社会网络)—政府—市场”的社会保障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家庭(社会网络)—政府—市场”的社会保障模式,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与西方国家不同、颇具东亚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东亚社会保障模式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强调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中庸,主张多方力量的均衡和聚合;二是强调家庭中心主义。家庭观念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三是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强调子代对于上一代的责任承担。

103-107

我国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与赋权反贫困策略研究——基于权利贫困理论

作者:宋宝安; 刘赛特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农民工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关系到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由于身份的差别,农民工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遇到城市生活的排斥,其就业权利基本无法保障,进而生活质量也很难提高。本文从权利贫困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的成因,构建了实施赋权反贫困策略,通过赋权和禁止歧视来实现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使农民工获得必要的发展空间,实现就业公平,摆脱贫困状态,实现持久脱贫。

108-115

持不同养老态度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作者:曲夏夏; 张红凤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以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青岛市、威海市、淄博市五地市老年人为例,分析我国持不同养老态度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在九个社会人口因素上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城市老年人幸福度非常显著地高于农村老年人幸福度;80岁以上老年人的幸福度显著高于60—69岁老年人;“不工作”的老年人幸福度显著高于“比以前干活少”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为“很好”的老年人的正性因子和幸福度总分得分显著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好”的老年人;在幸福度各维度和总分上,居住地都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主效应,老年人幸福度得分的城市排序为威海﹥菏泽﹥聊城﹥青岛﹥淄博。在养老方式的选择方面,当前有73.3%的老年人选择了“在家,靠子女或老伴照顾”的居家养老方式。对“平时住在养老院,节假日回自己或儿女家”的部分机构养老持有不同态度的老年人在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和幸福度总分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国际贸易与开放型经济研究
116-122

国际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的演进历程及中国对策研究

作者:刘文; 杨馥萍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劳工标准是否应该纳入或如何纳入国际贸易协定,一直表现的立场迥异。美国模式通过硬性手段体现其较高的劳工标准,欧盟模式借助软性手段推行其宽泛的劳工标准。“双管齐下”的南方共同市场模式、“合作至上”的东盟模式凸显出发展中国家应对劳工标准和贸易发展的特点。中国在全球自贸区战略和未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对与国际贸易协定挂钩的劳工标准问题有充分的应对措施。应密切关注与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的进展,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合作,在完善改进国内劳工立法和执行机制的基础上,提高在国际劳工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探索形成劳工标准纳入贸易协定的中国模式,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立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劳工标准。

123-127

外资引入、贸易扩张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基于山东省地市级样本的实证分析

作者:随洪光; 刘潇 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利用2000-2013年山东省地市级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FDI和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FDI显著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利于缩小增长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差距;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了增长数量与质量的非一致性。分地区研究表明,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半岛地区,FDI显著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国际贸易对增长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开放度较低的非半岛区域FDI和国际贸易均无显著影响。引资和贸易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高开放的半岛地区FDI对非半岛地区的增长可持续性具有积极的空间外部性,国际贸易则通过挤出效应全面降低了非半岛地区的增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