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新左派评论》视野中的当代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
5-10

从主体性衰落到非人崛起——战后法国左翼批判思想的发展脉络

作者:蓝江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二战之后的法国哲学被称为第三个辉煌年代。这个年代起始于萨特,不过萨特仍然使用了德国唯心主义的概念和范畴,并与后来的法国哲学的主要概念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实际上萨特尽管使用了古老的概念,但他思考的问题确实是后来法国哲学的方向,他对自我主体的思考,他潜在的生命经历和装置的二分,奠定了后来法国左翼思想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潮流.这两个潮流的汇聚的理论结果是福柯的生命政治学,生命政治学生产着正常人的身体。而隔离着不正常的人。对于眼下法国思想家能够想到的超越生命政治学的方案在于非人化。或者说走向人的身体与技术的合成,让我们成为合成的赛博格,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走出生命政治的人类纪。

11-16

世界历史视野下苏东巨变的反思

作者:隽鸿飞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苏东巨变无疑是20世纪末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21世纪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对于理解20世纪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的反思,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东欧社会主义本身,而是必须在20世纪世界历史格局总体之中,通过深入分析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历史根源,才能真正阐明这一巨变得以产生的根源及性质。具体而言,苏东巨变并不意味着自由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乃是一种尝试超越自由资本主义探索的失败,其本身对于21世纪的世界历史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7-22

危机与重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

作者:黄晓武 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 北京100032

摘要:不是偶然性事件,它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左翼运动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导致的结果。当前的左翼运动表现出来的网络化、重建公共性等特征是对新形势下的资本全球化的回应,也是对资本新逻辑的抵抗。对身份政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表现了新形势下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探索。意大利新左翼思潮作为个案。在批判分析我们时代的资本主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传统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

23-29

“新自由主义”与西方新左派

作者:周嘉昕 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话语。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强调私有化、自由市场和全球一体化的“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国际垄断金融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垄断金融资本的批判,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新自由放任”和国家问题的反思,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及其表现形式的考察.构成了当代西方左翼思潮理论转型的现实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面对正在走向终结的“新自由主义”,当代西方左翼思潮正尝试从不同路向上实现理论“突围”,其核心是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左派》评论杂志作为西方标志性的左翼理论阵地,可以为我们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和逻辑、全面把握西方左翼学术的转型提供重要参照。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30-38

“鲁镇”意象:一个破解鲁迅思想的重要符号

作者:宋剑华 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鲁镇”是《呐喊》《彷徨》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空间意象,它集中反映着鲁迅对于乡土中国的理性认识,以及中国农村与城镇之间不可分割的文化联系。他通过对“鲁镇”人与事的形象化描述,深刻揭示了同乡“下等人”超稳定而不思进取的生活背景,同时也精准分析了乡土中国文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社会原因,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他对故乡“鲁镇”那种难以忘怀的挚爱真情。

39-46

再论鲁迅的忧患、求索和文学努力

作者:郑春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80年后,我们益发感受到他的深邃和可贵,感受到他所独有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比如浓郁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开放呼唤以及“拿来主义”的倡导和阐释等等。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为的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七年的海外求索和锤炼,使他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种“别样的人们”。鲁迅以一种超乎世人的眼光和胸怀进行了艰难的文学探索和创新,他在白话文创作中崭新的语言实践,具有极为可贵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47-53

叙事修辞与潜文本——凌叔华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

作者:赵文兰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素有“中国的曼殊斐尔”之称的“五四”女作家凌叔华,深受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影响,其小说创作明显地带有现代主义叙事风格的印记。表现在叙事修辞方面,则是反讽、隐喻、意象和重复等诸多手法的运用。在其小说中,凌叔华往往借助多种修辞手段.巧妙地表现出作品的深层主题寓意,使隐含在表层文本之下的潜文本得以浮现.既增强了审美效果,又实现了小说叙事与主题的完美统一。叙事手法的选择,在呈现作家精湛的现代短篇小说叙事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多元思想和对世界人生的体认昭然若揭。

54-59

胡适与废名诗学观差异的语言学考辨

作者:朱恒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胡适和废名都是现当代有名的诗人、诗歌评论家,但二人的诗学观却呈现出明显差异,胡适选择白话作为自己的诗歌工具,废名选择的却是文字;胡适反对对仗、用典等诗歌手段,废名却大力赞赏律诗、典故;胡适将具体性作为诗歌理想,废名却在“难懂”的诗歌中流连忘返。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与汉字“形声相宜”的特点有关,胡适选择的是汉字的语言性,即“声”,是所指偏向;废名选择的是汉字的能指偏向,即“形”。正是不同偏向形成了上述诗学观的不同。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会学研究
60-71

近20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延续与变迁

作者:杨菊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本文利用三次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回顾性地分析了1990-2010年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文化、市场、媒体、政府的相互纠缠对性别观念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性别观念并未回潮,而是向着更为平等的方向进展,但在社会分工领域的确具有回归传统的倾向。这种现象值得警醒和反思。证明了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作为一种权力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级组织和社会单元.主流的平等意识真正深入人心尚需时日,其间必然经历迂回曲折、艰难漫长的过程。只有解构男性话语以及由其统治着的历史叙述,才能真正解构不平等的性别制度,真正推进平等的性别理念、践行平等行为。

72-79

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框架研究——以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起点

作者:潘屹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摘要:国家社保局与民政部为解决长期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相继文件和指示.提出建设长期护理保险和长期照护保障体系。长期护理保险的核心是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的资金保障,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的机制;而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则是在融资机制基础上。探索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青岛市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无疑是长期护理保险和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建设的“开拓者”。它把住院医疗费用转移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并整合医疗和社会资源.建设科学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体系,为后继试点城市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和做法。

80-84

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官方话语权困境——基于标语现象的研究

作者:龚晓洁 单位: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标语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政治文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及其他信息的重要载体作用,是官方话语权在农村社会的具体体现。标语作为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风貌,标语的嬗变则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本文通过对农村标语的功能分析,探讨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理念、手段和方式.进而透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官方话语权的困境,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85-89

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发展新思路

作者:柏豪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北京100083

摘要:在全社会参与创业的大背景下,创业教育的对象已不仅仅是大学生,并且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应贯穿于创业者的整个事业过程之中。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率先开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及参照,通过分析其成功经验,探索在生态系统理论下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促进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法学研究
90-98

我国死因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

作者:史立梅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875

摘要:我国现行的死因调查制度根据死亡事件发生的场合不同而区分为羁押场所内的死因调查制度和羁押场所外的死因调查制度,二者虽然内容有较大区别但都存在着调查主体不中立、调查方式单一、调查程序缺乏公开参与性以及调查结论难救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导致许多死亡事件因难以得到及时、正确处理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应建立统一的死因调查制度并设立相对独立的死因调查程序,即将死因调查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纳入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之列,并实行调查主体与侦查主体的分离。

99-105

刑法介入非公企业财产权保护的逻辑反思

作者:乐志怡 单位: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1189

摘要:刑法保护非公企业财产权要恪守平等原则,坚持“最后保护手段”的防线。非公企业财产权刑法保护的失当,既有“重国有”“轻私有”的历史因素,又有司法“过罪化”的现实因素。从刑事政策来看,立法者有意识地界分公有财产与非公有财产。导致公私领域同类行为不同定性、同类犯罪不同刑罚的不平等现象。从具体司法实践来看,司法机关过早介入非公企业财产纠纷以及处理程序失当,导致某些不宜入罪的行为乱入罪。要想疏解非公企业财产权刑法保护的困顿.关键要实现非公企业财产犯罪与国有单位财产犯罪在罪名、法定刑结构以及法定刑幅度上的对应,同时在能动司法中引入克制因素,防止刑事司法权的过早介入与不当运用。

106-111

论美国矫治刑罚目的观复兴的四重面向

作者:曹兴华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美国矫治刑罚目的观在沉寂多年之后近些年来渐现复兴之势,表现为重新重视理论、立法嵌入、司法接受与典型制度四重面向。法学文献中矫治刑罚目的观研究热度整体增高,越来越多的刑法学者在理论上支持矫治刑罚目的。各州立法开始重视矫治刑罚目的重新嵌入,联邦立法也显示出重新重视矫治刑罚目的观的取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典型判例中也可以看到刑罚矫治目的的地位逐渐升高。至于具体制度实践面向。则有逐渐被广泛采纳的问题解决型法庭、提前释放制度、犯罪记录消除制度四种典型表现。但在系统认知美国矫治刑罚目的观复兴的同时,还应当明晰其发展趋势、深层动因及实际影响,才能对其作出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