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本刊专论
5-23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兼驳各种抹黑国有企业的错误言论

作者:周新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781

摘要:国有企业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需要,是发挥和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我们要从理论上彻底批驳和澄清国有企业没有效率论、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国有企业是垄断企业论、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退出论、国有经济产权不明晰论、公有制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等抹黑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错误言论。我们要从哲学、政治和经济层面认清“经济人假设”为抹黑国有经济、宣扬私有化提供思想理论支持的本质。充分认识围绕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实行私有化问题上斗争的严重性。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24-29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康德坐标

作者:王时中 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天津300350

摘要: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中,都出现了一个“形容语的矛盾”。但前者所表达的是“商品价值”的二重性,后者所表征的则是“自律”的可能性;前者通过揭示货币的二重性批判了资本拜物教,后者则在区分“自律的可能性”与“他律的现实性”之后论证了“权利科学”的正当性。以康德的区分作为参照,如果能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倒逼”出一个法权关系的前提,则一方面可以重新定位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进路;另一方面则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角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拓展到政治哲学构建.从“拜物教批判”拓展到“拜权教批判”,进而真正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30-36

马克思伦理思想立足点的转换

作者:曾俊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伦理思想的发展与其所依托的哲学立足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哲学兴起以来,其研究的立足点转向了人的内在意识世界。但以“意识内在性”为立足点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伦理学,却始终难以协调在道德意识内在性与伦理规范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现代伦理学难以摆脱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困扰。马克思哲学站在全新的“人类社会”立足点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全面批判,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同样在伦理学研究领域,哲学立足点的转变也促使马克思从全新的视角思考、研究道德问题,为建构“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伦理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7-42

历史唯物主义与生命政治学——生命政治学批判初探

作者:林青 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视野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唯物主义与生命政治学在“原初视域”和“核心论域”中的相关性表述.尤其是对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性、生命、生命权力、人口及其调节等概念与机制的分析,可以廓清生命政治学所开启的有效论域,明确指认“生命政治学批判”得以可能的一些原发性考察和实质性论域,使得生命政治学批判成为分析和理解社会现实及其基本运作原则的有益理论补充。

43-46

人与共同体关系视域中的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

作者:李毅; 赵玲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211106

摘要: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内涵主要是界定在“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性事实这一范围内的,具体是从三重结构中论述“政治自由”思想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政治自由”的主体是实践中的人,其次是重建“人”进行政治活动的场域即“共同体”,最后是在政治活动中重建“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构建2l世纪马克思主义专题讨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47-5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的反思与前瞻

作者:吴昕炜 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一方面与未来相联系,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途和方向,另一方面与历史相联系,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程和经验。探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应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以及东方与西方的激荡交织和碰撞融合中展开。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第一,以哲学史为根基,吸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验,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第二,从当代问题出发,深刻反思现代化,深入解读文本,进一步探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第三,自觉加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53-58

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

作者:彭冰冰 单位: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以下三重逻辑:一是“面向现实”的问题逻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性使然,它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与主题、方式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等问题,要在解答时代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二是“面向人民”的价值逻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立场决定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那些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中找到研究的基点,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变革现实的力量;三是“面向世界”的发展逻辑,在“中国与世界”的双重视域中。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内容,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战争、文学与民族主义”专题讨论
59-68

日俄战争与中国国民性批判——鲁迅“幻灯片”叙事再探

作者:程巍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摘要:对鲁迅而言,1920年作《呐喊·自序》与《藤野先生》之时流行的“民族性”和“文明”的话语及鲁迅本人的写作动机,使他“重建”了1905年那张“幻灯片”及其历史语境,从而将它建构为“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一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文字图像证据。然而,正因为“回忆”暗含“现在的动机”,这张“幻灯片”就不得不进行“修改”,成为一个文学文本,而非历史文本。

69-74

抗战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阐释

作者:张中良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0

摘要:抗战文学史的历史叙述未能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巨大成就,同经典的确认及阐释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当历史主义缺位时,抗战文学历史建构的主观色彩过重.遮蔽了一些真正的经典,对一些经典的阐释也出现了错位甚至扭曲。重写抗战文学史,就要在经典的认定与阐释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精神,把14年抗战视为一个不应断裂的历史脉络,揭示经典所表现的历史复杂性,开掘其广袤的文化内涵与幽速的心理空间:同时要以多元化的审美标准衡量抗战文学经典,对于带有战争烙印的抗战文学经典予以同情的理解,从各种文体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审美分析。肯定各种文体经典的独特魅力。从历史还原与审美多元化的角度去认定与阐释抗战文学,才能构建出真实而全面的抗战文学史。

75-83

极端民族主义之后的民族主义——以战后初期的丸山真男、竹内好与石母田正为例

作者:谭仁岸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二战之后,由于极端民族主义的破产以及盟军的强制性改造,民族主义话语在日本成为一种禁忌,但是1950年代初期,三位著名的日本知识分子-丸山真男、竹内好、石母田正-却在反思极端民族主义的基础上,继续以民族主义话语展开了思想和运动上的冒险实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特定社会历史状况下策略性应用民族主义话语的积极意义。其中,丸山真男注重剖析极端民族主义的病理,并间接提出了对民族主义进行改革的展望;竹内好批判左右两翼同时忽视了民族主义的内在生命力.提倡可以反映国民“整体人性”的“国民文学”;石母田正作为历史学家,则以其民族主义热情投身于构建“村庄历史学、工厂历史学”的国民历史学运动。他们都没有简单抛弃民族主义的政治动能,而是深入其内在理路探索新的可能性。如果说丸山真男的民族论大致可以套入“现代主义”民族理论,侧重民族主义的政治性批判:那么竹内好的民族论则偏向于“族群一象征主义”民族理论,并且试图通过文学来唤醒日本民众在现代性之幕下沉睡的价值意识和精神意涵;而石母田正的民族历史运动与竹内好的逻辑相似。强调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众生活史或地方史来消解自上而下灌注的民族意识。

84-90

“不拿武器”的侵略:日本对华“宣抚工作”与“宣抚文学”研究刍议

作者:黄彩霞; 王升远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1930年代日军故意借唐代“宣抚”一词创建“宣抚班”对华实施“宣抚工作”,并在对外侵略战争的时代语境下炮制出大量的“宣抚文学”。所谓“宣抚工作”其实是越界、变质了的“宣抚”,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欲置沦陷区于其统治之下的侵略野心。“宣抚工作”是一项组织化、体系化、专门化了的系统工作,是与军事行为相配合的文化战、思想战。“宣抚文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宣抚工作”的实际样态,是日本战争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承载历史记忆的“宣抚文学”文本挖掘出来进行研究.不仅对战时及战后日本文学史及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梳理日本侵华史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治国理政
91-97

论治国理由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作者:张文喜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治国理由是当代国家治理理论论争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一旦涉及治国理由的问题,就会凸显出国家目的概念下国家治理合理性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堪当研究此问题的理论良田,因其常被视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治国理由的创新案例。在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由的语汇中,大量增加的乃是诸如食品安全与医疗保障之类的部署,开始弃绝由来已久无法自主的他律,相对地,我们也就提高了人们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依赖的程度。或我们应该说。民生在此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当然是能有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地平线。

98-103

论基于不同对象的治国理政路径

作者:张晓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对象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和基本面向,基于何种对象进行治国理政是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向阶级关系的治国理政路径是微观层面的治理路径,从本质而言属于管制(或称为“人治”)范畴。面向社会结构的治国理政路径是中观层面的治理路径,从本质而言属于治理范畴。在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上升型中观层面的治理路径。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秩序的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会空间与居住隔离
104-110

寻求城市空间正义:中国城市治理中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及应对

作者:潘泽泉; 杨金月 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空间正义是当今社会共同议题和理解人类社会的有效路径,是城市发展和治理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当前城市治理的实质就是一种空间生产与重新分配的过程.城市空间正义正在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转型期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空间正义性风险体现在:科层制逻辑下空间正义性风险的政治性建构、资本逻辑下空间正义性风险的市场性建构以及日常生活逻辑下空间正义性风险的社会性建构。城市空间正义的建构路径和风险应对要求从城市空间正义的实践逻辑出发.以城市空间正义的权利一价值为目标和伦理追求,以权利平等和自由行动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和包容性发展为现代化行动框架,以社区作为寻求空间正义的微观行动单元.以实现多元行动主体社会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和手段。

111-119

城市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形成、特征及成因——基于淄博市潘庄社区的实地调查

作者:张小平; 闫凤英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300072

摘要:当前,国内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基于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淄博市潘庄社区为例,解析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特征及成因。发现在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机制共同作用下.潘庄社区祉会空间经历了由典型同质性演变为突出异质性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空间特征包括:居民构成及分布呈现出“大混居”与“小隔离”并存的强异质性;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但行业之间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内部文化水平分异凸显;社会流动性整体具有流动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特征.而居民之间则以水平流动为主;社会网络联系呈现出“外松内紧”的熟人网络特征;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及归属感相对较弱。研究有助于理解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为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多元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