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5-10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作者:孙蚌珠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须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1-1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逻辑结构与历史飞跃

作者:丁欢欢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不同历史阶段中,所取得的一项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社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政治意义与实践意义的智慧结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三者相互协同并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鉴于此,党的结合我国在十八大以来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就,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方面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一项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国特质的科学社会主义系统性理论与实践工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虽然发起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阶段,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次伟大飞越的基础,是政党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基础性支撑与政治性前提。由此可见,以制度继承、制度创新与制度转型"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的历史性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方法论与理论基础"、"历史演进与客观规律"、"逻辑结构与发展完善"三个维度,深入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与建构问题。以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逻辑结构、运行层次、历史飞越与发展路径,以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大政治意义与实践价值。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当代都市空间问题
23-29

城市政治话语的空间转向——从马克思主义到新马克思主义

作者:张佳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主持人语: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大规模转移,造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问题,进而影响着都市中个体生存境遇的变化。城市该如何发展?个体该怎样实现?文明该走向何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城市、与城市空间相遇,是我们剖析当今都市社会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在本专栏中,几位学者围绕"都市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探讨了与此相关的诸多理论热点和前沿问题。

30-37

马克思主义与都市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观比较

作者:张翠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0054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都市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观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空间问题各不相同,因而涵盖或强调了不同的空间正义关系。马克思主义主要聚焦于城乡空间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城市空间与全球空间问题,但后两者主要是都市马克思主义的侧重点。因此,都市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观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对空间非正义的表现、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的分析,以及对空间正义的价值追求和实现途径尽管有所差别,但都是对所处时代空间问题的回应,他们的理论同样对当代中国正确处理空间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8-43

列菲伏尔的“空间”概念

作者:张笑夷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南京210093;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空间"是当代激进社会理论的关键词之一。列菲伏尔的空间理论也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对其"空间"概念尚存在着误读和误解,以致于妨碍对其空间理论的真正理解。本文认为,列菲伏尔的"空间"是一个具体的总体概念,是强调时空统一性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空间化经验的理论再现。因此,"空间"不是与"时间"相对的一个"维度"或"视野",而是不断生成的社会历史本身。"空间"不是"自在的"和"自为的""自然空间",也不是"先验的""精神空间",而是"具象空间"、"空间表象"和"空间实践"三位一体的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元空间。如同马克思社会地理解某种事实或现象一般,列菲伏尔不是抽象地考察空间一般,而是具体地考察空间包含的社会内容,将空间放置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实践、历史主体、社会革命等诸多范畴内加以审视。通过这种关联,空间的真实意义才显现自身。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数字人文:观其大较
44-49

查找与替换:约瑟芬·迈尔斯与远距离阅读的起源①

作者:雷切尔·萨格纳·布马(美); 劳拉·赫弗曼(美); 汪蘅(译) 单位:斯瓦斯莫尔学院英文系;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瓦斯莫尔市199081; 北弗罗里达大学英文系; 美国弗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32224

摘要:通常认为利用IBM技术整理阿奎那文集的罗伯托·布萨神父是人文学科定量方法的奠基者,斯坦福大学弗兰科·莫雷蒂教授是第一个提出远距离阅读观念的学者。本文通过学科史研究。发现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约瑟芬·迈尔斯教授是更早运用计算和远距离阅读方法的学者。迈尔斯的计算词语检索项目和远距离阅读工作相互影响。这也启发了她自己的诗歌写作和诗歌写作教学。同时,她非常注意承认参与数据收集和研究的集体性贡献。这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远距离阅读和定量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的学科史谱系.并使得我们注意并承认数字化和数据收集过程中那些机械性工作的集体性质。打破我们有关数字人文研究者为单一男性性别的僵化认识。

50-64

社会网络分析与“《大波》三部曲”的人物功能

作者:赵薇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从信息传播和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入手,借助于"数字人文"中一种支柱性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对中国现代小说家李劼人的代表作"《大波》三部曲"前后两个版本、共五个长篇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网络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数据挖掘、中心性计算和可视化呈现以及结果阐释分析等工作,就加权网络中最高中介中心性节点所提示的关键人物的叙事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以此能够直观地还原小说家对上世纪初由立宪派主导的保路风潮所引发的共和革命的复杂态度,将其历史小说形式的真正价值公之于世。

65-77

缺席的图像:档案沉默、数据视觉化和詹姆斯·赫明斯

作者:劳伦·克莱因; 宋迎春 单位:佐治亚理工学院文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30332

摘要:本文以《托马斯·杰斐逊文件数字版》为主要档案,以杰斐逊总统与其奴隶赫明斯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方法为工具,努力从关于奴隶制档案的研究材料的空白处辨识并发掘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声音,展示了如何利用计算语言学和数据视觉化领域的技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档案中的沉默和断裂,反思人文历史研究中的权力和伦理关系。数字人文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它唤起对批评者所选择的方法背后的伦理、情感和认识论意义的注意,提醒我们审视那些内嵌于人文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数据库结构和展示模式底层的预设和偏见。这是让文化批评重新回到数字人文研究的一种尝试。

78-82

人文研究中的数字:苏真访谈录

作者:梅丽莎·丁斯曼(美); 苏真(美); 向俊(译) 单位:圣母大学视觉研究数据管理中心; 美国印地安纳州圣母市46556; 芝加哥大学英文系.; 美国芝加哥60637

摘要:苏真系美国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其研究方向为美国现代与当代文化、美国亚裔以及跨太平洋文学文化。他对莫雷蒂的观点十分认同,与同行一道,努力不懈地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尽管苏真从事数字人文研究的时间不长,但他已经赢得了较大影响力,在《边界2》(boundary 2)、《表征》(Representations)、《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等杂志上都有发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明代社会舆论与政府治理”笔谈
83-86

“明代社会舆论与政府治理”笔谈

作者:张兆裕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100732

摘要:主持人语: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社会舆论渐趋活跃,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表现出了鲜明的社会转型的烙印。深入阐释明代社会舆论的衍变及其特点,探讨其所反映的民情民意及其如何影响政治和社会,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下如何实现社会舆论和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动也有重要的启示。本期三篇笔谈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明代社会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86-89

庙堂与天下:晚明社会舆论与朝廷政治

作者:张献忠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300387

摘要: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统治渐趋松动,对思想和社会的控制也有所放松。晚明社会舆论因此渐趋活跃,江南更是成了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心,形成了与庙堂政治相抗衡的力量。庙堂代表着以朝廷为核心的政治,代表着皇权,而天下则代表着社会。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社会舆论与明代朝政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晚明社会转型征象的认识。

89-92

明代社会舆论的历史意蕴及启示

作者:展龙 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舆论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2),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和号召力,并"对社会权力、官府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3)。明代是传统与创新杂陈、保守与开放并存,具有明显转型趋势的特殊历史时期。处此境域,明代舆论呈现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复杂态势,不仅影响着时人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对国家权力、政治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蠹
93-100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佘远富 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有效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法,表现出强调自我修养、注重内在慎独,强调礼法融合、注重外在规范,强调传播内容的通俗性、讲求大众化社会化,强调潜移默化、注重生活化细节化等基本特点。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不仅是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也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01-106

当代“乡村儒学”的实验进路

作者:张颖欣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济南250103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文明建设与文化振兴。开始于二十一世纪初的"乡村儒学"教化实验,是大陆儒家学者进行的一次以儒家伦理为主要理论资源的乡土文明建设尝试。实验初期成效显著,带动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重视人文教化,但在继续深入的过程中面临着教化方式不够完善、教化内容甄选原则不够明确、各种保障条件不足等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若不解决,会影响到该实验在规模迅速扩大后的方向把握与能否有序开展。因此,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尝试逐一找出进阶路径是该实验阶段性回顾、总结与思考的重点。

107-1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

作者:周颜玲; 周向军 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就内在维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信仰塑造的基本功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信仰、情感、伦理,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就特征维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发展性、民族性、实用性、伦理性、包容性,能够进一步展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土特色和世界价值。立足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联系和基本特征并一一对应,以"新""硬""活""泛""动""强"为目标提出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六大形象的基本策略,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完善和内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