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影响因子:1.49

ISSN:1673-8985CN:31-1706/TU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发行地:上海
  • 创刊:1991
  • 类别:建筑类
  • 出版社:上海城市规划
  • 语言:中文
  • 价格:¥336.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200040
  • 库存:1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上海总规2040
1-6

从全球趋势谈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与策略思考

作者:卢柯 孙翘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通过对国际上成熟的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的案例研究与借鉴,总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发展模式、创新要素、空间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区域分为"城市中心创新区域"、"更新创新区域"和"城市科技园(科学城)"3种类型模式。同时结合上海现状科技创新中心空间要素和问题梳理,将3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区域在上海进行空间落地、整合。提出上海适应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空间模式,最终形成1个中央创新区、1条黄浦江创新走廊、3条创新带的布局设想。

7-11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空间研究

作者:李伟 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室

摘要: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期内,新产业革命推动国内外产业发展格局深度调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的阶段,需要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新的目标导向,加快形成与全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体系,确立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产业发展目标导向。研究报告从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与上海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结合中,对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环境做出分析判断;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新一轮城市规划期内,上海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功能形态特征和目标方向;正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空间特征,提出上海产业空间布局新架构,以及就业分布新特征。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科技伎创新中心建设
17-20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

作者:杜德斌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上海要在全国发展大局及全球创新格局中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明晰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力争到2050年左右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分析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与路径,以及战略重点,提出建立现代化的创新治理体系,健全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优化全方位的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包容性的创新环境氛围等对策建议。

21-27

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美国硅谷地区空间布局与规划管控研究

作者:陈鑫 沈高洁 杜凤姣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通过对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硅谷地区的研究,了解该地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崛起动因,从城市空间布局的角度总结其发展历程及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同时对美国规划体系背景与硅谷规划管控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论述区划中刚性与弹性土地利用分区的配合、创新土地用途与规划许可的程序等要素,及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总结其在规划管控方面可为上海借鉴的成功经验。

28-33

深圳市自主创新驱动地区规划实践——以华为科技城片区规划为例

作者:胡章 蔡震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摘要:如何通过规划引导推动自主创新驱动地区更好发展是规划学界的热点问题。以对城市与区域创新的互动关系以及深圳自主创新的核心特征的分析为基础,并基于自主创新视角梳理华为科技城的现状特征,识别制约创新体系完善的3个核心问题,并提出以支持创新体系培育的空间框架为基础凝聚动力、优先保障不同阶段高新企业空间需求、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等3个规划重点,以规划引导片区发展来解决核心问题,助推片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完善。

34-38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台湾经验及启示

作者:陶希东 安永生 单位: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在"四个中心"之后又一个全新目标。科技是决定实体经济走势的最关键因素,并左右着未来全球竞争格局。建设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放眼全球,广泛吸取经验。对于上海来说,台湾新竹科技园是一个很好的楷模,结合上海已经具有的各种优势,并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在科创中心建设中遇到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投资管理、科技服务等各方面的问题。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争鸣
39-43

规划争鸣:人口疏解与交通拥堵:利用手机数据分析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关系——若干结论和讨论

作者:钮心毅 丁亮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出了上海市域居民通勤数据,用于分析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关系。中心城居民通勤范围集中在中心城及周边的通勤区内。在中心城及通勤区内,超过97%的居民实现了职住平衡。在郊区新城中,宝山新城、闵行新城大部已经进入中心城通勤区。其余7个郊区新城居民至中心城通勤的比例均低于5%。郊区新城中居民主体仍是在新城内部通勤、或者新城以外的本区域内通勤。要优化上海市域居民职住空间关系,需要在中心城内合理布局就业次中心和安排居住人口,郊区新城应以增加就业岗位为主要目标。

44-48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市人口与就业分布及其演化的研究

作者:周文娜 张天然 申立 李长风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数城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摘要:近10多年上海的人口高速增长离不开全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上海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并且总体上呈现近郊地区快速增长、人口向中外环间及外环外地区蔓延的态势。同时,就业岗位在中心城的集聚特征更显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心城及周边地区范围内居住和岗位的高度重合,该范围内职住相对平衡。研究认为,如果要建设更宜居的城市,减少区域交通通勤,就要在鼓励人口增长地区增加就业岗位的配置,即如果坚持中心城控制人口、郊区进一步吸纳人口的方针,就要同步考虑就业岗位的调控,鼓励岗位向郊区的集聚,尤其是鼓励办公服务等三次产业类型向郊区的集聚,才能实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设想。

49-55

化解城市拥堵:促进多中心空间发展之交通视角

作者:周翔 陈小鸿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摘要:"人口疏解"有其产生的深刻背景和历史意义,并在上海多轮总规的规划理念中得以体现,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制定了相应政策和措施。其效果是显著的,包括核心区人口密度下降、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城市人口接纳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当然也带来交通拥堵和出行不便等问题。在分析政策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心城与近郊区、中心城与中远郊新城之间不同的空间关系和交通联系特征,并基于中心城单中心集聚向多轴化就业空间形态演变的分析,认为规划有一定改善的空间,提出沿轨道交通走廊布局就业中心、提升客运走廊的服务容量和效率,来促进"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并构建新城自身交通体系,持续提升新城区位和独立性。

56-59

多中心能够缓解城市拥挤吗?——关于上海人口疏解与空间结构优化的若干认识

作者:孙斌栋 魏旭红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为缓解上海中心城区拥挤压力,打造以郊区新城为支撑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一直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思路。理论上,通过空间优化来缓解集聚不仅仅是可能的,同时也是从源头本质上解决问题的重要视角。然而,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和研究的不充分性,合理可行的空间优化政策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加以支撑,并能够得以有力地贯彻实施。就上海而言,以新城建设为主的空间结构优化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人口的集中和疏散是市场规律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政策设计则应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可行性、实施落实方面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论证与设计。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实践
60-65

时间发现 空间理解——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

作者:朱雪梅 杨慧萌 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所

摘要:阐述了《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的研究方法及主旨。开篇回顾分析了五大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问题,指出五大道地区对城市贡献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的街区、建筑和环境鲜明人性化的尺度。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分析五大道,通过对建筑类型、街廓肌理、街道与街巷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和延续历史街区的空间特色,并以此指导保护规划的编制,指引未来新要素以何种形式更好地融入五大道的历史环境并保持街区的生命力。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研究
66-70

城市规划改革关键是要依法担当好肩负的使命

作者:任致远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摘要: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新形势,顶层设计、社会期待、市场开放度、管理机制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存在的法规体系建设、城市发展规模、城市规划内容、规划话语权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关键是要强化其依法编制、审批、修改和依法行政、实施、监管、担责的全过程使命。坚守法律赋予的地位和职责,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规划质量水平,依法在城市规划全过程担当好肩负的使命。

71-7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思考

作者:周伟林 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

摘要:"三个一亿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工作的立足点。以连续发问的方式,首先通过分析地域结构、人口和经济规模、制度安排,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大国模式的独特性;同时,论述了影响城市发展的演化机制——包括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功能与形态;最后针对有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转型的若干重要问题,为如何有效落实"三个一亿人"、"人的城镇化"战略,以及规划师如何审视历史性的机遇和使命,提出了初步的思考。

76-80

信息运用与城市规划管理创新

作者:杨宏山 张延吉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城市规划管理是决策者恰当运用专家知识和公众偏好,提高决策理性和公信力的过程。由于规划决策不仅涉及技术与事实问题,还与公众的价值偏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建立起专家参与和公众参与的互动交流机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组织公众参与创造了条件,但无论是数字城市建设、还是大数据开发,现有的信息技术运用均不同程度忽视了公众的价值诉求,而更多成为政府管理或数据挖掘的工具。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构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互动平台,使得专家知识和公众偏好都能在规划决策中得以识别和运用。

81-87

数据增强设计——新数据环境下的规划设计回应与改变

作者:龙瀛 沈尧 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伦敦大学学院

摘要: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构成的新数据环境,对城市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了更为精细和深入的刻画。新数据环境下所开展的定量研究较多,但多为针对城市系统的现状评价和问题识别,少有面向未来的规划和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数据增强设计(DAD)这一规划设计新方法论,它以定量城市分析为驱动,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手段,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提供调研、分析、方案设计、评价、追踪等支持工具,以数据实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并激发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力。从数据增强设计的定义、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内涵、设计流程、特点与概念辨析、常用方法与工具,以及应用场景等角度,阐述了对DAD的认识;最后给出了关于DAD的研究案例和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