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影响因子:1.49

ISSN:1673-8985CN:31-1706/TU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发行地:上海
  • 创刊:1991
  • 类别:建筑类
  • 出版社:上海城市规划
  • 语言:中文
  • 价格:¥336.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200040
  • 库存:1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韧性城市
1-8

上海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研究

作者:刘敏 王军 殷杰 权瑞松 余柏蒗 唐曦 张昆 陈睿山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对上海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梳理,提出影响上海的4大类50种突发公共事件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专业模型,对上海暴雨内涝、台风风暴潮、洪水等自然灾害,海平面上升等极端气候事件存在风险进行研究,并着重对上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空间对策、实施路径、综合应急响应机制提出了建议,构建"三个重要目标,三个战略阶段",涵盖"一案三制一规划"的城市安全总体战略框架布局。

9-12

上海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戴慎志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简述海绵城市的内涵和规划建设目的,分析上海的地理水文特性、气象气候特性和城市水环境与水安全问题,提出上海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和总体策略,阐述统筹水利规划建设,全面提升抗潮、排涝能力;完善、更新道路、广场、绿地系统,科学有效排蓄雨水;建设街区雨水调蓄系统,保障街区水安全;联通城市地下雨水调蓄系统,适度解决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等具体策略。

13-18

从综合防灾到韧性城市:新常态下上海城市安全的战略构想

作者:石婷婷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深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上海面临的城市风险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在规划思路上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在研究韧性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从综合防灾到韧性城市建设的转型要求,并从工程技术、空间防御和社会治理3个维度构建新常态下上海建设韧性城市的战略构想与策略。同时,提出上海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监测,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加强"生活圈—城镇圈—市域"全空间尺度的韧性建设;创新和完善城市安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19-25

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以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为例

作者:吴浩田 翟国方 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韧性城市规划的研究及实践掀起新浪潮,其中日本在韧性规划实践方面走在前列"。3·11"东日本大地震带给日本深刻的教训,随后日本提出了"国土强韧化"政策,时至今日,已经建立起国土强韧化规划体系,这是自"韧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首个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实践,给我国带来了诸多启示。在梳理国外韧性规划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日本国土强韧化规划的内涵及编制方法,并以合肥市市政基础设施韧性规划实践为例,着重介绍本次规划的规划背景、流程、对国土强韧化规划方法的应用和创新及规划成果,总结我国城市韧性提升的总体策略和相关经验借鉴。

26-31

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王祥荣 谢玉静 徐艺扬 鲁逸 李昆 单位: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

摘要:韧性城市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国际上一些城市根据自身特色,针对不同的气候风险,从不同的适应目标和重点领域方面设计了韧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案。我国的城市从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经济体系、环境本底和行政管治背景上都与西方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中国韧性城市的发展应结合自身条件与特色。分析了国内外代表性韧性城市的发展动态,提出了中国韧性城市的发展对策。

32-40

垃圾填埋场用地的规划修复与再生——基于慢发性技术灾害视角的欧美案例研究

作者:陈亮 黄怡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垃圾填埋场是对城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类市政设施,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严重污染是慢发性技术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由垃圾填埋场引发的慢发性技术灾害问题使得垃圾填埋场日益成为环境敏感的空间地区和政治敏感的社会议题。着力探讨已经封场的或废弃的垃圾填埋场用地如何通过整体规划进行生态修复和地区再生。基于慢发性技术灾害的视角,分析垃圾填埋场用地的特性,并着重通过近年来欧美国家城市中垃圾填埋场用地修复与再生的3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探讨当前及未来行之有效的对垃圾填埋场的规划修复与再生的策略与技术。

41-44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

作者:郭小东 苏经宇 王志涛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

摘要: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对防灾减灾的需求,在总结国外相关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防灾韧性城市的理念,并从减轻灾害影响能力、对灾害适应能力、灾后系统恢复能力3个方面探讨了韧性城市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缺乏韧性的原因,给出了评估城市防灾韧性能力的定量方法。基于该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了不同城市在灾害过程中的韧性表现形式。最后探讨了提高城市韧性能力建设的举措,并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对规划师的要求与挑战。

45-50

基于STEPS的历史地段火灾疏散模拟研究

作者:朱剡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摘要:作为具有生命力的遗产,历史地段不断受到来自火灾的严重威胁。在保护历史地段自身安全的同时,地段内公众的疏散避难安全应得到保证。为了在保护历史地段的基础上保障公众的火灾疏散避难安全性,应用基于细胞自动机的理论的STEPS软件,以宁波走马塘古村落为例,以疏散时间、出口距离、通道使用强度3个指标为依据,对历史地段进行火灾疏散避难模拟分析,对历史地区空间规划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并进行进一步的模拟验证。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实践
51-57

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作者:叶晓东 单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工程所

摘要:建设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是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每个城市的工作重点各不相同。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宁波需要在建设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水系为主体的城市排蓄大系统和最大限度地保护水生态体系3方面开展工作,提出了综合径流系数、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平原河网水面率和单位建设用地调蓄量4个覆盖源头到终端的规划控制指标,并对低影响开发、水域保护及城市调蓄系统建设的规划管控方案进行了设计。

58-63

生态文明理念下人居体系规划对策研究——以仙居县为例

作者:郑晓军 单位: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总院

摘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生态低碳时代的到来,促使人居环境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以仙居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的人居体系规划内容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的概念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人居体系框架以及规划策略。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且具备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县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示范和借鉴。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亚洲城市
64-71

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剖析及应用——以香港红遂为例

作者:王思齐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个人驾车出行所考虑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实际社会边际成本,导致道路资源被过度使用,指出单一增加道路设施供给的不可持续性。根据出行的边际成本模型,从减少交通出行需求和提高个人驾车的私人边际成本两方面对交通需求管理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对交通需求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分类。分析了香港红遂拥堵的4个成因:红遂隧道费相对较低、红遂相较其他两条过海隧道区位优势显著及周边道路系统更顺畅、地铁东铁线规划使红遂承担过量的过海通勤人口,以及新界地区单一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严重的职住分离。依据成因特点,利用交通需求管理从减少交通需求和提高私人边际成本两个方面提出解决红遂问题的策略。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研究
72-76

老年人日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作者:黄建中 吴萌 肖扬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摘要: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压力与问题的背景下,明晰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对于应对城市规划与建设适老性新需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上海市中心城4个社区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构建回归模型,围绕个人与家庭属性、出行目的、空间与环境属性以及政策与服务水平4个因素对老年人日出行行为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指出个人与家庭属性、出行目的、政策与服务水平均与老年人日出行次数、日出行时耗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空间与环境属性对老年人日出行行为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适老性社区发展并不理想,尤其是物质环境建设,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77-84

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更新规划探索

作者:杨莉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城市更新几乎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多以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整治环境、振兴经济等为基本目标。乌鲁木齐市老城区作为多元民族高度混居的区域,其更新规划不但需要落实以上目标,更需要为推进乌鲁木齐市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更新规划从其自身特色出发,以"因地制宜""、两增两减""、双向匹配""、嵌入式"发展"、延续风貌"等策略措施为支撑,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予以落实。

85-88

上海城市副中心地铁站点区域商业空间使用和步行路径

作者:庄宇 姚以倩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弘城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中心区地铁站点会导致大量商业空间的集聚;同时,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巨大的人流发生源,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行人分布、商业空间布局、业态与空间的使用。以上海徐家汇与五角场两个城市副中心地铁站域为调查对象,对其步行路径人流分布、商业空间使用人流量等方面开展调查,以数据分析及可视化为手段,尝试量化区域内的商业空间业态组成和分布情况,记录商业空间的使用绩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子,对影响地铁商圈商业空间使用的步行路径布局提出建议。

89-93

基于城乡人口流动视角的半城市化地区人口城镇化研究——对扬州市郊区的实证

作者:陈佳旻 罗小龙 何瑞雯 陈眉舞 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面积的半城市化地区,这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以扬州市城郊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非农人口的城乡流动及其原因和空间差异,并以此为视角,分析了当地半城市化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分别是市民化程度高、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以及乡村"空心化"严重。最后,为了推动半城市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针对该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特点,在市民化、政策差异化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