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ISSN:1673-8985

  • CN:31-1706/TU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遗产保护
1-8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作者:邵甬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并在2000年以后逐步完善,在旧城改造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了上海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上海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向“城市遗产保护”转变,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上综合考虑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框架,采用“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方法对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和特色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可实施操作的积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国际现代大都市的建设与地方独特文化的保持与彰显有机结合起来。

9-18

历史地区整体空间格局保护导向下的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上海中心城为例

作者:奚文沁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

摘要:上海中心城历史地区由于建成时间长、环境设施水平参差不齐,更新利用需求迫切,在其保护和更新过程中,传承历史风貌又满足现代功能需求,鼓励历史地区进行整体风貌控制引导,协调新旧城市景观,是这些区域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城市设计作为法定规划的有效补充,既能从宏观上通过肌理高度控制统筹协调整体风貌,也能从微观上通过细节设计丰富历史地区空间环境的人性化体验。在整体空间格局保护的前提下,总结现状问题,结合已经开展的保护规划和建设项目,构建城市设计要素管控体系,从空间肌理、建筑形态、景观环境和微观空间设计等方面研究分析具体设计手法,希望能够对中心城历史地区的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19-25

规划管理视角下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作者:李津莉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梳理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及特色价值,回顾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从一般性管理逐步走向特色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历程。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天津以挖掘并强化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为目标,在保护更新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探索,总结其在规划编制理念与技术方法、管理机制与制度建立、项目实施与操作指导等方面的经验与模式,并从规划管理的视角对保护规划实施管理体系与机制的特点、问题、制约进行检讨与评价,提出进一步改革,进行优化调整的方向与思考。

26-30

北京历史街区微更新实践探讨

作者:冯斐菲 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

摘要:通过对3个案例的概要介绍,展示了北京历史街区微更新实践的历程。3个案例因街区特点的不同,各自的目标导向与工作模式均有不同。其中,大栅栏街区侧重整体业态品质的提升,东四南街区侧重街巷与院落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白塔寺街区则汲取了经验,两者并重。随着时间推移,3个街区的成效获得认可,微更新的理念亦从个体实践到被广泛接受。而基层政府、技术部门、实施主体三方的紧密合作,以及属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31-37

大数据在历史街区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鹏; 吴纳维; 褚峤; 田可嘉; 徐畅 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

摘要:大数据在存量规划中应用的普及,将有助于推进规划编制技术与规划主体的变革,辅助历史街区更好地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建设实施与运营管理。当前,历史街区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业态更新与调整、人口监测与调控、交通规划与管理等3个方面。结合“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商业业态研究”、“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以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平台”等实践案例,介绍了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公众参与所获取的大数据,在历史街区规划编制、建设实施与运营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最后,以数据为核心,以当前历史街区规划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了大数据支持下的历史街区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方法体系及其技术实现路径,作为历史街区存量规划方法论的一种探讨与创新。

38-45

澳门近年特色建筑保护争议的解释——基于博弈论的方法

作者:苏建明 单位:澳门文化局文化遗产厅

摘要:由于近年城市的急速发展,澳门现正面临城市面貌的快速变化,当中涉及城市特色建筑保护的社会议题相继出现。在多元角力下,一些议题发酵成争议,对于特色建筑的保护或处理的讨论,产生负面的影响,并造成潜在的社会矛盾,而作为居中角色的政府,应明晰或推演其在当中采取不同决策的效果。通过尝试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有关的争议进行解释,以在多元需求并存的现实社会环境下,探索兼顾较全面、综合及平衡的解决上述争议问题的决策路径。

46-49

我国公众参与城乡遗产保护问题初探

作者:丁枫; 阮仪三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通过对扬州双东社区和浙江兰溪诸葛村这两个城与乡不同案例的分析,试图了解在我国现有社会文化背景下,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案例中反映出由于社会组织方式、历史文化不同所造成的的城乡差别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应该引起研究者和管理者的注意;同时,试图通过比较异同来找出一些促进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关键问题和方法。对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理解,不仅仅建立在对具体案例细节的关注和思考上,更需要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谈论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渊源和意义。

50-53

历史风貌保护开发权转移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对策——以上海为例

作者:刘敏霞 单位: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风貌保护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通过对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中的开发权转移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实施开发权转移的不同阶段,将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中的开发权转移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土地出让之前规划编制阶段,一类是在土地出让之后。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结合实际管理经验,总结历史风貌保护开发权转移的实施困境并分析原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现有控规法定地位作为开发权转移的基准容积率,设立不同的奖励比例加强开发权跨区转移的经济可行性,建立土地捆绑出让制度保障保护要求的落地等对策。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更新
54-59

1990年代以来英国的城市更新实施政策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严雅琦; 田莉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更新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回顾20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城市更新的历程演变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更新实施配套政策,包括城市挑战、综合更新预算和社区新政政策的背景、框架、实施机制和成效等,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更新的现状,提出借鉴英国城市更新实施政策,实现从房地产开发导向的更新向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更新转型,从政府或市场主导的模式向公—私—社区三方合作模式转型,从物质性更新规划向综合的政策体系设计转型的建议。

60-64

公私合作策略在城市开发区工业地块更新中的借鉴

作者:缪诚; 杨新海; 钮卫东 单位: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开发区作为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走上了“二次创业”的转型之路。随着转型的推进,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已趋紧,面向存量工业地块的更新逐步成为政府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路径,而由此面临的产权协调困难、利益冲突、监督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通过剖析了当前开发区工业地块更新中面临的困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总结了公私合作的要件,重点从合作更新、弹性操作和联合执行3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实践
65-70

城市环卫设施布局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基于宁波的规划实践

作者:叶晓东; 胡红; 黄叶华 单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现阶段,城市环卫设施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导向正发生深刻变化,由此对环卫设施的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宁波为例,当前设施布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需求扩张与选址困难的矛盾、标准规定与现实诉求的矛盾、集约用地与功能单一的矛盾3方面,提出通过调整垃圾收运模式和整合各类设施功能,构建以静脉产业园为核心的垃圾处理设施体系和以垃圾转运站、环卫服务站为核心的环卫服务设施体系,并明确了垃圾转运站等设施的新用地配置标准,期望减少发生邻避冲突事件和实现资源集约利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亚洲城市
71-79

新加坡社区(社会凝聚力)建设

作者:沙永杰; 陈婉婷; 纪雁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 Vangel; Planning; &; Design

摘要:简要而全面地介绍新加坡社区(社会凝聚力)建设的背景、管理运作体系、在软件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的人民协会的重要组成内容和运作策略、国家层面其他政策的支撑作用,分析新加坡新镇和公共住宅的规划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的不可或缺的硬件保障,阐明新加坡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会凝聚力,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合理整合的、独特的新加坡体系。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研究
80-85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作者:刘贤腾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科学理性规划城市。采用上海市第三、四、五、六等4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计算不同圈层的居住人口总量及其人口密度,并全过程地分析3个10年期的演变特征和趋势,发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层次,人口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1980—199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在1990—201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边缘区和区,核心区的人口外迁而呈持续下降态势,在1990—2000年间边缘区人口增长快于区,但在2000—2010年间,区的人口总量增长幅度快于边缘区。其后,针对持续扩大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及其变化,采用负指数函数模拟其分布曲线,发现在1990年代以来,体现距离衰减速率的参数b值持续在下降且速度较快,人口密度曲线持续趋于平缓,这潜在地说明居民克服空间阻力的能力在增强。最后,对上海城市居住活动在过去30年间的集聚和扩散所表现的规律性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86-93

中国电子商务空间格局研究——以某大型电商为例

作者:龙瀛; 刘曦; 王晟 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创点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电子商务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了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某大型电商平台的宏观销售统计数据和微观用户订单数据,对居民网络消费时空格局、城市在线销售潜力、渠道电商物流策略等多个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1)电商用户数、销售额和订单量的高值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且受到人口、经济、互联网渗透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城市的经济水平与电商销售额有很高的相关性,而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则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在线销售潜力。(3)对订单配送信息进行的分析则表明,渠道电商的物流体系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从数据量到研究尺度都与以往研究不同,对于了解电商发展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为电商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94-100

以国际大都市为鉴构建基于轨道交通体系的上海大都市圈*

作者:汪海 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大都市圈是城市化向高级阶段发展后出现的城市空间形态,发达国家大部分城市人口已集聚在大都市圈。中国正在展开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已出现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趋势。上海是中国首位大都市,未来有可能面临人口持续增长压力。东京等国际大都市能容纳数千万人并保持城市高效营运,关键在构建以现代化轨道交通走廊辐射周边城市的多中心大都市圈。上海需借鉴国际大都市经验,尽早跨出过度拥挤的中心城,建设辐射郊区新城及苏州、嘉兴等邻近城市的发达通勤铁路网,构建基于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的多中心、同城化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