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ISSN:1673-8985

  • CN:31-1706/TU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街道可步行性
1-8

步行活动与轨道交通的共生——德国老城步行化发展的公共交通策略

作者:陈泳; 严佳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美国MG2建筑设计公司

摘要:以德国6个城市作为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而有序的公共交通组织支持老城步行区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案例中公共交通空间布局的相似性特征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公共交通工具的支持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步行区形态的差异性特征分析,考察不同步行区形态的公共交通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归纳德国公共交通支持老城中心步行区发展的成功经验:(1)通过公共交通的优先层级引导人们对不同交通工具的选择;(2)通过多元而有序化的公共交通组织满足不同人群的可达性需求;(3)步行区形态与轨道交通布局呈现契合性,相互促进发展。

9-16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作者:葛岩; 唐雯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街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编制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推动人性化街道建设、街道回归公共空间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从上海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地域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导则借鉴国际相关实践经验,明确了导则定位、引导要素和引导方式,并在导则内容、工作组织等方面体现出创新价值,为未来其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7-24

步行活动品质与建成环境——以上海三条商业街为例

作者:徐磊青; 施婧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首先总结商业街步行活动需求的4个方面:多样性、连通性、宜人性和交流性。通过文献及问卷,确定步行活动品质的测度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的权重。选取上海市四川北路、陕西南路和马当路的26个街段为调查样本,结合客观测量与问卷调查在内的方法与程序,得出步行活动评价体系中各个因子的权重与各街段步行活动品质得分。总结了各街段步行活动的特征,分析了步行活动品质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确认了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模式对商业街步行活动品质的重要意义。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店面、密路网、绿化、可坐设施、高品质建筑立面、历史建筑和舒适空间尺度,都对步行活动品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31

上海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步行能力差异的视角

作者:李敏; 胡刚钰; 黄建中 单位: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进而为社区服务设施的配置优化提供依据,对于提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常以年龄、性别等基本属性进行分类,以步行能力作为分类标准的研究尚未开展。基于老年人步行能力差异的研究视角,选取上海市延吉社区中5种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以及19种社区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对设施的重要性、使用频率、组合使用、步行可达性,以及服务项目的需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不同步行能力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的差异,以期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服务设施的差异化和精细化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32-36

街道绿化:一个新的可步行性评价指标

作者:郝新华; 龙瀛 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街道绿化对居民尤其是行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是评估街道可步行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受限于数据获取的困难,对街道绿化的研究多局限于较小的地域,而目前运用新兴的街景图片进行评价的方法也多基于人工判断。通过构建一种自动的方法,实现了大规模、精细化尺度的街道绿化的量化评价,并以成都一、二圈层的街道为案例进行实践。研究发现:成都街道以不绿和一般绿街道为主;二圈层的街道绿化好于一圈层的街道;东部、北部个别街道绿化较好,南部、西部整体绿化相对较好;绿化相对较好的街道主要与大学、公园景点、河流两侧、居住区有关;街道绿化与道路等级、街道周边地块性质、区位等相关。对步行系统规划、街道品质改善提升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7-42

德国吕贝克历史城镇可步行性建构历程

作者:戴晓玲; Achim; Laleik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德国吕贝克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以德国吕贝克历史城区一项著名开发项目重启事件为引,指出当地市民对步行出行的生活方式已具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这种公众观念的成功扭转,应归功于当地政府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综合性城市规划设计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吕贝克可步行性认知建构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可通过多个案例,阐述了在促进街道网络连通性、与其他交通模式衔接、土地利用模式,以及路径环境品质等4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

43-49

上海市老年人休闲步行环境评价研究——基于步行行为偏好的实证案例

作者:刘珺; 王德; 王昊阳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老年人休闲步行环境评价是规划干预步行环境建设的重要方法。运用叙述性偏好法和离散选择模型,构建老年人休闲步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其相应的权重值。以上海鞍山新村为例,评价案例地区现状步行环境的老年友好程度。研究发现,叙述性偏好法是行之有效的评价老年休闲步行环境质量的方法;老年步行者对机动车流量大小较为敏感,其次是遮荫情况、人流量大小、人行道界面情况和有效通行宽度。定量评价老年休闲步行环境的方法,为提升步行环境的老年友好程度提供了一种行为视角的新思路。

50-55

城市开放街区步行环境质量评价初探——以南京河西CBD和日本品川国际城为例

作者:金俊; 张静宇; 范旭艳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中以商务商业为主要功能的混合街区数量不断增加,其开放性的街区内部步行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选取南京河西CBD一期南部街区和日本品川国际城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效率和舒适两个维度,构建开放街区步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指标对比分析及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品川国际城步行效率明显较高,两者舒适度相当。研究得出影响开放街区步行环境质量的4个主要空间形态因素:商业空间形态、步行系统结构、外部景观形态和建筑界面形式。此外,街区规模及开发强度对步行环境质量也存在一定影响,城市空间的紧凑策略是提升步行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56-61

步行通达性对街区空间活力与交往的影响

作者:刘星; 盛强; 杨振盛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摘要:街道空间的步行通达性是街区商业和社会交往活力的基础。选取北京胡同和多层住宅两类街区的4个代表性案例,实地调研记录了夏季平时和周末户外空间的交往状况,并应用空间句法软件对其空间分布机制进行量化性研究。其成果表明,在街区尺度,胡同类比较开放的街区相较于多层住宅区更有利于生成活力交往空间,而在各类型街区内部对比,街道拓扑形态较为复杂的街区相较于简单规则的胡同肌理明显具有更强的促进效果。

62-72

街区步行易达性评价:方法综述与案例研究

作者:熊文; 刘璇; 阎伟标; 关丽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摘要:伴随城镇化与机动化进程,中国城市街区与街道的步行环境受到了较大冲击,囿于步行环境评价方法的缺乏及片面强调小汽车效率,行人的时空损失再大亦属无形。总结发达城市步行道网评价指标及方法,提出基于步行源、步行汇、步行集的GIS分析的街道步行易达性评价方法,并以上海同济大学两个校区、北京丰台两个街道为例,结合步行时空阈值调查,对不同尺度下步行活动的易达性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较之路网密度、形态等传统指标,重要公共设施的优化布局更加重要。

73-79

上海活力街道设计要求与规划建设刍议

作者:金山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加强街道设计、塑造活力街道,是当前加强城市设计工作、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重要举措。以上海街道空间特征与活动的演变历程回顾为基础,明确上海塑造活力街道的相关设计要求,并进一步明确通过规划建设贯彻这些要求的路径。其中相关设计要求主要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大量对上海实践案例的调研总结,规划建设方面的建议则是基于上海规划设计项目实践的经验总结。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实践
80-87

面向提升新城活力的步行系统规划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嘉定新城中心区为例

作者:王悦; 姜洋; 韩治远 单位: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摘要:新城活力问题是中国后半程城市化阶段所要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哥本哈根、纽约、墨尔本、巴黎等地通过公共空间改造实现城市复兴的成功经验。其次,以上海市嘉定新城中心区为例,分析了现状城市活力不足问题的成因,并从步行系统规划角度出发探讨提出了提升城市活力的若干策略和方法,包括构建可识别的步行环路、打造新城地铁站门户广场、激活封闭小区周边的街道界面、重视开放街区内部道路环境品质、增设日常活动公共空间节点等。

88-93

街道步行指数的大规模评价——方法改进及其成都应用

作者:周垠; 龙瀛 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步行交通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接受和肯定,可步行性评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国际上流行的WalkScore的评价思路,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简化,并加入街道环境影响因子,对成都市一、二圈层区县内的街道可步行性展开综合评价。根据可步行性的评价结果,与人口空间分布展开相关分析,评价临街设施分布的合理性;并对比分析住宅类街道(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类街道(A)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类街道(B)的可步行性的差异及不同类型街道的圈层分布差异。研究表明,住宅类街道可步行性最高,其次为公共服务类街道,商业类街道可步行性相对较低;然后分析了市中心、区县中心、地铁口、商业综合体等区位因素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其中原市中心(天府广场)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区县中心,地铁口和商业综合体能一定程度提升周边街道可步行性。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亚洲城市
94-100

孟买大都市区域——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作者:Uma; Adusumilli 单位:孟买大都市区域发展局(MMRDA)

摘要:从规划管理的视点介绍孟买大都市区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法令和管理框架背景,梳理了孟买大都市区域以往两版规划和目前正在公示的第3版规划的主要关注问题和规划思路。归纳了5个对孟买大都市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城市管治难度大、人口密度过高、行政体系繁复、就业与经济亟待提升和贫民窟问题,阐明了第3版大都市区域规划关注的城市扩张、开发建设新中心、郊区发展中心、环境保护计划、住房和区域信息系统6方面举措,并进一步分析了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01-101

亚洲城市点评:从《孟买大都市区域——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挑战》一文想到的To Understand Asian City:Mumbai

作者:伍江 单位:同济大学

摘要:孟买和上海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这两座城市的人口规模、空间规模相似,都是自己国家最大的城市。她们都因港而兴,最终成为本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她们也都因一段西方殖民历史而成为本国最早步入现代化、也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与上海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历史相比,孟买的殖民地历史要长得多。孟买自1534年被割让给葡萄牙(1661年转属英国)直到印度独立,经历了4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这使得孟买所受到的欧洲文化影响十分久远。因而在印度,孟买总是被视为最欧化的城市。正如在中国,上海总是被视为中国最西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