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ISSN:1673-8985

  • CN:31-1706/TU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1-4

自行车在多模式交通体系中的平衡作用与规划策略

作者:潘海啸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世界交通运输研究会

摘要:首先回顾了中国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历程及学术界对城市自行车交通的再认识。由于一直采取控制用地无序扩展的集约型规划策略,我国城市的密度普遍较高,对自行车的使用仍有很大的亲和力。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论述了自行车对平衡轨道交通客流分布不均衡性,以及平衡停车需求与停车设施的供给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的作用。指出自行车是绿色多模式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平衡因子,自行车可以使轨道交通更好地发挥骨干作用,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广谱的绿色交通选择。

5-10

情景分析对交通运输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从欧洲1970年代以来的发展预测2050年

作者:Hans-Liudger; Dienel; Robin; Kellermann; Massimo; Moraglio; 周莲莲(翻译); 祖源源(译校) 单位: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教育学院; 奈克瑟斯(Nexus)合作管理研究所;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意大利托里诺大学; 德国柏林科技大学;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

摘要:对未来不同的前景预期会产生不同的暗示和激励,即便预期的提出者并非有意为之。通过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对欧洲交通规划及交通运输业的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讨论了这些预期的作用机制。以预言的自我实现效果为视角,人们可以发现消极预期不知不觉地阻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20世纪60至80年代欧洲运输业的例子分析证实了上述情况。对交通领域中历史上和现在的消极预期的广泛分析清楚地表明,这些预期如何预示了一条条"不宜前行(No-go)"的路径,而积极预期则确实促进了一些"大胆可行(Go-go)"的措施。当传播针对的是更广泛的受众而不是客户、利益相关者的时候,这种预期的影响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就显得尤为突出。影响城市规划未来的前景设想应该混合使用"大胆可行"的主调和不宜前行"的警示。有时候预期的社会传播效应会非常强烈,以至于损害预期的科学精确性。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预期的背景必须由预期的提出者和公众一起讨论。

11-17

自动驾驶与未来城市发展

作者:Jean-Pierre; Orfeuil; Mireille; Apel-Muller; 祖源源(翻译) 单位: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法国VEDECOM基金会; 巴黎东大城市设计学院;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

摘要: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不久就会闯入城市的街道和我们的生活。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它的特点也决定了这种技术将会迅速大规模地传播。新旧世界的更替是不可避免的。聚焦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到达与空间的行动响应和城市规划间的联系。对应于这场交通变革时代前夕,这里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论述:一是关于近期自动驾驶车辆使用的条件分析;二是未来自动驾驶车辆使用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18-24

汽车共享会员出行特征及效用分析——以杭州“车纷享”为例

作者:惠英; 孙芹路; 丁勐涛; 王蔚 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上海淞泓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尤其是共享单车的风靡,汽车共享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目前对于汽车共享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全面。在对汽车共享企业运营的订单数据和会员用车GPS数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汽车共享会员社会经济特征和意愿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汽车共享会员以男性青年为主,多数家庭有车且受教育程度较高。此外,费用成本是会员始终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会员认为汽车共享可以替代家中的第二辆车,并认为汽车共享在推迟家庭购车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对汽车共享企业运营和政府实行监管策略都具有借鉴意义。

25-28

共享移动性创新、规制变革及其社会障碍

作者:冯苏苇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交通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经济的兴起,共享移动性作为一种创新交通策略,快速渗透到网约车、自行车、汽车租赁及合乘等传统出行行业。简要概述共享移动性对出行产业链的综合影响,根据平台经济特征剖析所引发的新旧业态之间利益冲突问题。在回顾出行行业规制及其变更规律的基础上,从潜在社会风险与成本、平台治理有效性、新旧业态融合发展等角度,指出为适应共享移动性发展,规制更新(尤其是放松管制)可能的方向和障碍。

29-34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监管改革

作者:黄少卿; 程若楠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特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带来新的出租汽车行业发展与监管问题。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出租汽车结合的产物,网约车运营平台公司呈现出集自然垄断和市场竞争二重属性于一体的特征。这一特征给政府的监管实践带来了重大挑战,对此学理上需要深入探讨。基于网约出租汽车的双重属性,从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和监管法律法规3个方面提出下一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监管改革的相关政策设计。考虑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网约车与巡游车的新老业态融合发展,并从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的角度讨论网约车和其他城市交通系统的互补关系。

35-39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规划策略研究

作者:朱春节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诉求的提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行业正日益受到关注。上海是较早尝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城市之一,截止2017年底,上海已成为全球分时租赁车辆规模最大的城市。梳理国内外分时租赁发展概况和主要运营模式,以"环球车享("EVCARD)运营数据为例,分析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主要发展特征。从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角度,探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规划策略。

40-45

解读上海公共交通的日常景观

作者:华夏 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

摘要:如何提升效率是当前大多数与交通相关的城市研究的研究重心。从宏观上来说,这一重心体现在将城市交通看作一个精密构建的系统。从微观上来说,这一重心体现在以提升效率为主要目的的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中。然而在日常实践中,交通活动是与城市其他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研究发现,不仅仅地方历史性因素在城市交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与出行行为相关联的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地重塑城市交通的日常景观。为城市勾勒新交通发展愿景的规划师应当认识到,无论发展道路如何,日常生活实践是城市交通地景的直接塑造者。

46-51

基于摩拜开放数据的上海市共享单车骑行特征分析

作者:吕雄鹰; 潘海啸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分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共享单车有助于缓解城市短距离交通出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但其在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给城市规划管理和交通运行带来较大挑战。基于摩拜开放数据,分析了上海市共享单车的骑行时空特征,识别了骑行交通热点、交通走廊和停放供需矛盾区域。总结了共享单车现状问题,提出了明确骑行交通发展定位、完善骑行空间环境、提升智能交通管理等发展策略,为规范共享单车有序发展及鼓励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规划思路。

52-56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

作者:郑时龄 单位:中国科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

摘要: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已于201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批复指出,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远近结合、城乡统筹,注重减量集约、多规合一"。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上海2035,本刊编辑部采访了曾参与指导上海2035编制的相关专家,多视角、多方位解读规划,以期为上海总规实施提供指导,同时对其他城市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有所助益。

57-62

从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更新改造看新时期公共体育中心规划设计趋势

作者:郑轶楠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二所

摘要:随着新时期体育赛事标准和群众体育运动需求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也随之产生变化。在分析新时期公共体育中心建设动力和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公共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结合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更新改造规划实践,探讨包括功能定位、公共开放空间、空间复合利用、场馆建筑、交通组织、历史文脉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策略转变,提出可进一步加强弹性引导和底线管控、大数据应用、多元协商参与规划等方面的规划思考。

63-69

《上海街道设计导则》实践探索——以虹口区天潼路街道设计试点示范项目为例

作者:蔡光宇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传统的道路工程设计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味地放宽道路红线、增加车道数等手段却往往导致街道慢行体验、城区活力、风貌保护等方面的品质下降。近年来在城市街道设计与建设中更注重人的需求,这一理念的转变,已成为中央与地方规划建设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上海街道设计导则》正是基于此理念而编制。选取天潼路街道设计为试点案例,配合《上海街道设计导则》编制进行试点示范研究工作。以期既能直接指导道路工程设计,又可进一步完善导则内容。

70-75

英美地区田园郊区运动简史及其启示

作者:乔鑫; 李京生 单位:北京北达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田园郊区运动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19世纪在欧美等国广泛流传,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在英国的起源阶段,二是在英国的发展成熟阶段,三是在美国的发展演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政府干预、社会需求、分区规划、专业人员的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追求高密度、步行尺度的田园郊区被低密度、依赖私人交通的郊区蔓延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后,田园郊区运动的理念被重新应用于城市旧区更新及郊区社区营造中。对于乡村性特征的保留以及对于社区感的追求,是田园郊区运动的核心思想。

76-83

人口减少时代日本九州市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公共交通规划及启示

作者:栾志理 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摘要:目前迈入人口减少时代的日本,老龄化和机动车大众化问题的不断深入导致老年人移动便利性低下、地方经济财政状况恶化、环境负荷增加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为此,日本从2006年开始倡导全国范围内开展紧凑城市建设,整顿和完善辅助紧凑城市实现的公共交通体系规划,但至今成效仍然差强人意。在此背景之下,以日本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的九州市紧凑型城市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当前紧凑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行政主导的规范明确化、动员官民合作的据点式开发、地区管理的市民参与等改善建议,并冀图从中得到对人口减少的中国收缩城市应对老龄化的有益启示。

84-88

以提品质促实施为导向的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和实践

作者:程蓉 单位: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技审室

摘要:上海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下,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并通过制定规划导则的方式将概念转化为实施与管理工具,在全市居住社区规划和更新工作中推广。在生活圈导则制定和具体实践中,顺应城市发展需求与发展趋势,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社区治理的工作方式两大核心,在规划标准方面以更方便、更开放、更绿色、更集约为目标;在实施途径方面凸显存量用地提升与更新的特征;在行动方面依托多元力量推进实施与管理,导则涵盖理念、规划和行动,体现了上海作为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背景下打造社区生活圈的全视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