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ISSN:1673-8985

  • CN:31-1706/TU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总体城市设计
1-7

总体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的“适度设计”

作者:金广君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摘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体系的角度,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关系的梳理,解析了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的定位,认为总体城市设计是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中针对“城市总体空间骨架和形象特色”问题的一个专项设计,应该与其他城市总体规划专项一并编制、修编和实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度设计”的理念.通过对西方城市设计经典理论和案例的介绍与分析,针对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设计问题,以人与空间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自下而上”的设计元素提炼过程,以及设计元素塑造的原则与方法,旨在使总体城市设计的设计目标、对象更具有指向性,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

8-13

总体城市设计的意义及景观管理策略探讨

作者:张松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城市设计是环境品质提升和公共空间维护的有效手段,也是城市景观风貌塑造与管理的政策性工具.讨论城市设计的意义与作用,特别是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与任务,在全面介绍日本东京都景观政策和设计实践探索过程、景观规划要点和实务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设计管理实际状况,阐述了健全完善城市设计制度与景观管理政策的基本理念,作为景观风貌管控工具,总体城市设计需要通过立法确立行政地位和管控机制,专业技术人员不应满足于图纸上的方案设计而忽视参与城市社会中的设计行动.

14-21

山地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

作者:赵万民; 束方勇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山地总体城市设计是科学规划山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山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形态、文化问题,从山地总体城市设计的学术基础、理论内涵、设计方法等方面提出学术思考.科学总结山地总体城市设计“山水-城市融合共生”的核心理念,提出山地总体城市设计思想及其理论内涵:整体观、环境观、生态观和文化观.梳理山地城市边界划定、高度管控、低影响设计、历史保护决策模型等技术创新,并以重庆九龙新城、龙洲湾、铜梁区为例,构建山地总体城市设计与实施管理的操作框架,实现山地城乡规划理论创新的实践推广价值.

22-27

基于中宏观尺度的城市设计探索与研究——以南京浦口中心城区为例

作者:阳建强; 葛天阳; 孙世界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中宏观尺度城市设计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结合南京浦口中心城区城市设计,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编制工作需求,立足城市特色营造、城市形象提升和土地利用调控目标,探索研究了历史人文特色控制与引导、自然山水特色控制与引导、现代风貌特色控制与引导、特色意图区控制与引导、总体空间格局控制、开敞空间格局控制、城市景观系统以及城市天际线控制等方法;并基于GIS数字技术,选取用地性质、交通可达性、历史保护、生态景观、商业中心等级、土地价格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影响因子,对城市地块高度、强度与密度分区进行了综合分析、优化与评价;指出中宏观层面城市设计应在城市整体架构上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和动态弹性,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制定、城市空间特色体系建构和优良城市空间品质塑造的控制引导。

28-34

特大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

作者:陈志敏; 陈戈; 刁海晖; 徐晓曦 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要:结合住建部对广州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的要求,以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以构建活力全球城市和达成有用的城市设计为目标,突出底线思维、共建共享的工作路径.采用多源大数据方法分析市域城市空间形态、风环境和人的活动分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层次构建特大城市形态系统管控模型.将重点地区、公共空间体系、山水廊道、滨水长廊和品质化行动5个方面作为落实空间形态和提升城市品质的主体管控内容,通过规章立法和纳入管理平台两个途径来实现城市设计的管理对接.强调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使城市设计工作在全市逐步形成一种氛围和行动系列,传递“城市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达成对未来城市生活环境标准和要求的共识.

35-40

公共价值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探讨

作者:张莉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城市设计工作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并着重强调了总体城市的重要性.从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现存问题、总体城市设计的属性为出发点,在技术上,从城市发展阶段、自然人文特征、居民活动偏好3个方面挖掘城市的特质,以公共价值为出发点,提炼城市整体格局,并针对公共空间和影响公共价值领域的重点要素进行管控;在管理上,通过衔接法定规划、实施分区引导、制定行动计划,强化总体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41-46

城市风貌景观管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作者:毕书卉; 黄文柳; 杨毅栋 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杭州城市建设需求的转变,城市风貌特色成为城市精神的体现,城市风貌塑造成为城市新的发展诉求.当代杭州一方面极力保护“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空间格局,力求延续“中国传统山水空间的典型意境”,另一方面则面临着保护压力下难以抵挡的发展洪流.以杭州为例,试图探索如何从总体城市设计角度进行城市风貌管控,协调好城市特色塑造与风貌管控之间的关系,坚持以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保护为核心,保持和延续“诗画江南、灵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历史风貌格局,发展和营造“拥江而立、疏朗开放、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并从建立系统的风貌管控体系出发,引导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实践
47-53

城市创新思维下的世界级滨水科创区城市设计方法——以上海杨浦滨江中北段城市设计为例

作者:王梦亚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在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升级的背景下,上海积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势必从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大中心迈向“产业中心+科创中心”的新时代,通过依托“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建设为载体,以更高站位谋求世界级滨江科创区的建设.以上海杨浦滨江中北段城市设计为例,创新性地提出“科创森林”的滨水科创区规划设计理念,将滨江空间环境建设与科创社区营造融为一体,探索具有上海城市情怀的滨水科创区发展新模式.

54-61

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

作者:黄斌全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城市更新的过程,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更反映了市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转变规划师角色,邀请公众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可以深入挖掘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潜在需求.根据公众参与所反馈的信息有针对地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于使规划设计成果与公众需求相匹配.以公众使用需求为导向,上海市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项目通过引导专家、居民、游客、设计师、社团、媒体等多种人群共同参与,依据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在主题分段、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和视觉标志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研究
62-71

厦漳泉地区空间结构特征与规划策略研究——基于企业联系的视角

作者:赵承帅; 赵民; 程遥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借鉴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对厦漳泉地区的规划目标评价,从企业联系视角对厦漳泉地区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展开研究.发现厦门在全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强于泉州和漳州,泉州则强于漳州;厦门受省外城市的辐射较大,经济外向性更为突出.在省内的经济联系中,厦门的经济地位高于泉州和漳州;厦漳之间的经济联系强于厦泉和漳泉.厦漳泉地区城市网络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和放射形的双重特征;城市网络发育仍受行政区划影响,表现为行政区内部联系较强,跨行政区联系较弱.厦漳泉地区空间发展的关键是要尊重自然本底条件和实现空间结构的优化组织;规划战略目标是要建构多核心、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72-77

基于多维数据的特大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识别

作者:赵渺希; 梁景宇; 郭振松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普及,城市规划编制技术也面临着进一步升级,如何将多维数据应用到城市规划成为当前的热门议题.试图利用网络开放的地址解析数据和传统的现场踏勘校核结合的方式,通过快速的计算分析得到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功能强度测定,进而实现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性质的综合评定.以广州市天河区为实证案例,选取百度开放平台数据、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和企业名录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以现状道路中心线形成的街坊作为主要空间落位单元构建工作底图,利用熵值赋权法和均方差法实现对天河区现状建设用地的功能强度测定和用地性质的综合评定.

78-82

15分钟步行圈生活便利指数评价与区县比较——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作者:周垠; 李果 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

摘要:营造便利的生活环境,成为提高民生的有效抓手,也逐步成为衡量这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首先深度解读国际上通用的WalkScore评价方法,认为其内核是步行圈生活便利的评价.然后基于WalkScore的评价思路,构建15分钟步行圈生活便利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体系,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便利指数展开评价.最后与居民的活动空间相结合,优化了生活便利指数分区对比的方法.结果表明:生活便利指数高于85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市二环内,而南部新区生活便利指数较低,即通过步行难以解决日常生活需求;中心五城区生活便利指数与人口密度的空间相关系数皆大于0.6,说明人口密度高的区域生活便利指数也高,侧面反映了设施布局的合理性;按照人口活动区域对比各区县的生活便利指数,相较于按照行政地域单元统计更科学,区县之间生活便利指数的差异更小.

83-86

适老性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桑春; 吴光超; 孙亮; 王树春 单位:上海同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老人的空巢化、少子化现象增多,传统家庭式的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社会养老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异地养老、集中养老成为新的趋势.为老人营造一个适合养老的城市,成为现阶段缓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手段.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适老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求,形成适老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利用专家咨询、调研、定量模型等方式,建立适老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方法确定权重,建立综合指数模式,为适老性城市建设提供定量分析工具.以上海、南京和杭州3个城市的相应指标进行适老性评价,对适老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旨在为适老性城市建设提供一套可推广的适用的定量工具。

87-9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乡村分异问题——基于传统农村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宏胜; 王兴平; 李志刚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摘要:乡村发展中“乡村分异”问题突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打破乡村分异格局、重塑乡村发展活力对乡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方法对典型农村J村进行调研,发现传统农业型农村中留守居民的家庭收入及主要工作均已实现“非农化”,留守者大多因缺乏外力带动而“留守”,“留守”居民对村庄的满意度低,“留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与耕地流转意愿较高不同,宅基地流转意愿较低,宅基地具有超出经济价值的意义.在乡村建设上,精英外流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衍生出集体行动力差、村庄归属感下降等系列问题,加速村庄衰败.尊重农村居民的建设意图及其日常生活实践是扭转“乡村衰落”、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93-99

基于共享单车数量和流动性的城市空间活力研究

作者:丁家骏 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以上海市杨浦区地铁10号线周边区域为例,探索以共享单车时空大数据衡量城市空间活力的方法.从慢行活动的强度和公共性两方面评价城市空间活力,并分别用共享单车的数量和流动性衡量.通过共享单车数量和流动性的交互分析,识别出4类城市活力区域:高活力区、高量低公共性区、低量高公共性区和活力匮乏区,并结合现场踏勘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本区域就业场所与休闲场所在空间上有很强的耦合性,但是总体休闲活力弱于就业活力;江湾一五角场离富有活力的城市副中心尚有差距;高校对本区活力有巨大贡献;一定密度的社区商业设施对城市活力和氛围营造十分有益;大型、封闭、功能单一的地块活力较为低下.共享单车视角下影响城市活力的主要因素为土地使用方式、设施布局、功能混合度和开放度,而交通的影响则相对次要.最后结合研究成果,讨论了“街区制”的要点和城市治理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