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ISSN:1673-8985

  • CN:31-1706/TU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本刊特稿
1-6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世界级滨水区建设探索

作者:徐毅松 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摘要:黄浦江与苏州河的变迁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从老城厢到外滩再到陆家嘴,“一江一河”始终与上海的发展紧密相连。“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愿景,“一江一河”如何打造与此相匹配的世界级滨水区成为亟待探索的议题。由此,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一江一河”沿岸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以最高标准、谋划长远、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尊重差异为工作原则,在现状评估、国际对标、专题研究等工作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一江一河”建设规划成果,内容包含规划定位、规划原则、规划内容、五大行动、工作机制和支持政策,以期将“一江一河”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笔谈
7-8

长三角:从区域合作到一体化发展

作者:崔功豪 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上海城市规划》精心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回顾规划建设发展之路,聚焦长三角发展及上海城市建设,讲述住宅发展、风貌保护、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发展历程。希望读者能从专家饱含深情的总结中,感受到城市发展变迁的成就、规划理念转变的成果,体会到规划师们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我们坚信,规划师们会将这种精心规划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断更新理念、提升水平,更多地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笔谈_改革开放40周年之规划发展回顾
8-9

改革开放40年之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回溯与展望

作者:赵民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美国著名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名著《城市发展史》中指出,“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职业实践对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与日俱增,而培养规划人才的基础是高等城市规划教育及其学科发展。

9-10

上海住宅发展举世瞩目

作者:毛佳樑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摘要:一、从破解难题到成果显著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1979年,受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财力短缺以及城市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制约,上海住宅建设推进速度十分缓慢。从1950年到1979年,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从3.9m^2增加到4.3m^2。

10-11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有机更新

作者:伍江 单位:同济大学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奇迹:从1978年到2017年初,中国城镇化水平从18%提高到57%,城镇居民的数量从1.7亿增长到7.6亿,预计到2030年我国14亿人口中将有70%生活在城市中。上海的发展速度更为惊人,截至2016年,上海的城镇化率已达88%以上,高居全国首位,其常住人口规模超过2 400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3 100 km^2(是1979年的12倍有余),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超大城市。

10-10

居住区规划发展略记

作者:朱锡金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4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住房供给和住宅建设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过程。主要体现在由先前的无偿分配住房,逐渐过渡到由市场售买供应;住宅建设也由国家计划统建,进而到由公私和境内外企业投资开发管建的市场化转变。与此作为前提的是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所实行的土地有偿使用的批租方式,为房地产规模开发,提供了空间支持与保证。蓬勃发展的住房建设,以亿平方米计的年建设量,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11-12

传统手工绘制总图时代的纪念与计算机绘图时代的开启——记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总图绘制

作者:熊鲁霞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一、传统手工绘制总图时代的纪念1994年,在上海市规划院绿房子底楼大礼堂,绘制总体规划大图板的情景如图1,照片反映的是1994年,在规划院绿房子一楼大礼堂绘制总体规划大图板的情景(照片右起:金忠民、沈莲萍、钱欣、曹晖、王芸、熊鲁霞、李超)。这是计算机即将在规划绘图中普及,由人工绘制彩色图版的最后时期。

12-13

上海40年城市交通规划简要回顾

作者:徐道钫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近40年来上海的交通规划、建设成绩是得到充分肯定的。结束时,上海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中心城总用地面积为149km^2,人口为602.3万,人均用地面积为24.7m^2,在世界大中城市中排倒数第二。空间严重不足,影响基础设施的规模、标准、品质。因长期战乱破坏,解放初经济实力不足,建设策略有偏颇,如片面强调控制城市规模、“社会主义中国,不发展私人汽车”的规定。实施改革开放后矛盾立显。所以要“变”是当时上下一致的共识。如何变?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反映在以下几个时段中。

13-14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作者:黄吉铭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上海经历了国家批准的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了上海港的规划和建设。以港兴城、以城荣港,上海港围绕城市发展目标和核心功能,在功能布局和能级发展上经历了黄浦江时代—长江口时代—海港时代。40年上海港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按照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面向世界,上海将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14-14

改革开放40年中的浦东开发回顾

作者:赵万良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重大历史节点,是中国继深圳开发开放后的又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选择上海的浦东开发开放,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机遇条件。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美丽乡村
15-21

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

作者:杨贵庆; 肖颖禾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摘要:我国乡村聚落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性、社会性和空间性三者之间具有有机的对应关系。其中,乡村聚落重要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关系特征,一般都以“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物质载体予以集中呈现。但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原因,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随着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生活内容的改变而逐渐被遗忘,其物质环境也逐渐被弃置。研究指出:以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点穴”启动,通过“文化定桩”的方法,可以成为当下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结合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阐述以文化定桩为灵魂、通过核心公共空间的创造性修复和更新的探索成效。

22-29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策略的思考——以上海为例

作者:周晓娟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农村研究中心

摘要:在实施“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背景下,上海城乡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乡村地区是上海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现状底数不清、村庄规划滞后、建设用地减量、存量土地盘活困难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发展,迫切需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郊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对标全球知名城市乡村,借鉴国内乡村建设先进经验,结合上海乡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是卓越全球城市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创新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是生态之城的绿色本底,是村民生产、生活、创业空间。加强上海乡村振兴规划与“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对接,把握好规划底线约束,保持规划适度弹性,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推进上海乡村规划“多规合一”,积极探索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的空间规划和管理新模式。

30-37

城乡融合理念下西咸新区乡村建设规划

作者:段德罡; 赵晓倩; 沈婕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村镇发展与建设研究中心

摘要:自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乡村发展有了新内涵,城乡关系被重新定位,城乡融合成为时代要求,而在此过程中基于城乡特质分析,正确认识均等的城乡地位和动态的城乡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展开乡村建设是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西咸新区作为部级新区,其所处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及其长期对城市发展的重视使得西咸全域乡村发展滞后严重。对于西咸全域乡村发展来说,通过对西咸特质进行全面分析,立足城乡融合理念,构建全区域大统筹、分类别定等级、分层级重协同的乡村规划思路,在明确构建西咸全域一体的城乡空间关系基础上,以“分级管控、分类施策”为原则,对乡村经济产业建设及空间建设进行全面部署,重点从全域村庄空间建设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置等多方面提出乡村建设要点及标准,多方位重构城乡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理念下乡村发展与建设路径,切实推进乡村品质提升,为新时代展开全域乡村规划及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38-44

以乡村慢道建设为抓手的大都市乡村腹地全域旅游发展策略--以常州天宁区为例

作者:张引; 栾峰; 邹海燕 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

摘要:大都市郊区的乡村腹地有着良好的休闲市场依托,却常常呈现出与其所依托的繁荣大都市并不相称的发展态势,严重影响着大都市的整体发展品质。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成为大都市乡村腹地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乡村慢道建设,能够在较短时间和有限投入的前提下,将大都市庞大的郊区休闲需求较为便捷地导入乡村腹地,从而为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促进乡村腹地振兴提供重要动力。由于大都市乡村腹地通常承担着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重任,可以腾挪的建设用地资源非常有限,决定了乡村慢道的建设必须在符合各项规定的前提下,探寻实施的可行性。同时,以线性开发带动面域发展,还要充分考虑整体推进的持续性。结合常州天宁区案例,探讨了乡村慢道的选线依据、建设方式,以及结合建设推动乡村风貌改善和统筹沿线零星乡村集体建设用地等方面的策略。

45-53

从视觉景观生产到乡村振兴:网红村的产生机制与可持续路径研究

作者:朱旭佳; 罗震东 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消费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同时到来催生出全新的视觉消费时代。尤其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城乡空间视觉化的程度迅速加深,范围不断扩大。网红村的出现就是空间视觉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必然产物。基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视觉景观概念,深入剖析宁波市奉化区王家岭村的网红村发展历程与机制,阐述视觉景观生产在信息时代重构乡村的机制与效应。作为一种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视觉景观生产能带来乡村的消费化转型、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繁荣的表象下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困境不容忽视。通过深入的制度设计和综合治理重构重塑乡村特有的生活意趣和守望精神,或许才是乡村振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