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ISSN:1673-8985

  • CN:31-1706/TU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1-6

提升水量调节服务能力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模式

作者:王云才; 王忙忙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很多城市频繁出现内涝问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能够提供高效的水量调节服务功能,因此,通过分析3个典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高效水调节服务模式,重点针对城市中的雨洪问题,阐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如何发挥水量调节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效水调节服务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最后,得出提升城市水量调节服务能力的本质是基于城市自然生态过程的“低技术、低成本、低影响”绿色基础设施模式,转变对自然灾害的认知,秉承“与水共生”——适应和包容雨洪过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理念,以期为今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量调节问题提供参考。

7-11

气候适应性城市中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进展及研究途径

作者:车生泉; 李鑫; 梁安泽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加拿大GUD; Group公司

摘要:全球气候问题正成为当前世界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形成了温室效应。城市作为高密度人口和建筑的集中地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区域。考虑到城市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气候变化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从水资源管理、自然生态、公共健康和适应性对策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的进展及途径,探讨国际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和政策等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并提出一套预警、预判、长短期评估、综合管理以及监管对策,为后续的气候适应性城市中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18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与关键技术的哲学思考

作者:李景奇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城市双修工程,也是区域水生态系统要素、成分、秩序、生态位与水系统的修复,其最终目的是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和建立生态型排水体系。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等层面,增加或者修复城市海绵体的规划建设,包括以下4大方面:(1)湖泊、湿地、河流、堰塘及沟渠,(2)各类绿地(森林、山林、公园绿地、草地、农田等),(3)建筑屋顶、废弃地、荒地及裸露土壤,(4)排污、排水明渠、管道、箱涵、暗河以及地下水库等。通过土地利用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是雨洪管理与水生态系统重建,然而其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属于顶层设计的战略行动,包括立法、体制、机制、系统、流域、区域协调的理念、理论、规划方法与工程技术社会变革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大自然水的循环规律,其核心是气象、水文、城市规划、水利学、景观学、排水、生态工程等专业联合协作,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19-26

“公园城市”视野下的滨水绿色空间规划保护研究——以武汉长江百里江滩为例

作者:戴菲; 王运达; 陈明; 黄亚平; 郭亮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不仅作为能量流动和物种迁徙的重要通道,往往还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自2016年以来,多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之后,又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为园林建设提供了方向,也明确了具体要求。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国内外优秀滨水空间规划案例,结合“公园城市”理念,探索在“保护生态”和“以人为本”的双重前提下,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一般性技术思路与策略途径。以著名的“江城”武汉为例,结合一江多河和山水融城的天然本底,探索在长江生态大保护下的百里江滩公园规划方法,建立了“织绿廊—补串珠—布绿道—塑景观—注活力”的规划模式,针对百里绵延的宏大规模与连接集中建设区、过渡区、郊野区的复杂现况,提出3类6段的管控与建设指引的具体内容,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27-32

生态语境下交通廊道对城市空间割裂程度研究模型的建构

作者:蒙小英; 李春蕾; 杨子莹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摘要:交通廊道对城市空间有不同程度的割裂。在城市生态复兴下,缝合交通廊道的割裂成为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基石。“生态语境下交通廊道对城市空间割裂程度研究模型的建构”在泛生态的视角下,以交通廊道为研究对象,从缝合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功能生态、文化生态等城市典型生态需求出发,通过引入空间句法分析,建构研究交通廊道对城市空间割裂程度定量表达的模型,为城市生态复兴下绿色基础设施空间重塑、缝合的设计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或研究基础。最后以北京某城市快速路路段为对象,运用成果模型进行例证。

33-39

促进绿色经济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欧盟GREEN SURGE研究项目解析

作者:叶林; 何磊; 颜文涛; 向云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从整体到分项,对基于欧盟城市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GREENSURGE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GREENSURGE是第7个欧盟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中的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从整体、理念到实践的创新对GREENSURGE项目进行了解读。其目的主要是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理念上,创新性地提出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并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对绿色经济提出新的认识与理解;实践上,通过对欧洲城市地区的研究调查,凝练出5大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方法以及6大绿色基础设施创新治理安排。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绿色空间研究、规划及治理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40-44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城市生态网络修复研究

作者:吴远翔; 朱逊; 刘晓光; 李朦朦; 陆明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建筑科学实验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由绿地和水体等构成的城市生态网络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化特征,在强烈的人工干扰作用下,往往网络结构单一、空间破碎严重、生态服务功能退化,造成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在城市层面上对生态网络进行结构修复和功能强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从生态网络的景观格局与城市生态过程关联的视角切入,以ArcGIS作为数据分析平台,以景观格局指数集合作为核心指标,以哈尔滨市南岗区为研究案例,对网络结构特征、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进行量化评析,并提出改善网络结构、增强网络联通性、强化服务职能的网络修复策略,为我国城市生态网络修复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45-50

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导向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

作者:肖华斌; 施俊婕; 盛硕; 刘莹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快速城镇化进程不仅会引起绿色基础设施数量减少、布局不均,还会导致其内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以及结构失衡。传统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重点考虑生态空间的管制途径,忽视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优化和结构平衡。在识别了济南市西部新城绿色基础设施供给、支持、调节、文化4类生态系统服务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过程—功能—服务”评估框架,构建维持4类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关键格局。同时,考虑建成区内部及城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功能差异,赋予其不同权重,重点提升城市建成区内部破碎斑块的文化、调节功能,维持城郊地区大面积生态斑块的供给、支持和调节功能,构建底线、适宜、理想3层级安全水平下的绿色基础设施。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实践
51-57

基于保护和活化的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成都老城为例

作者:潘雅特 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历史城市的发展重心逐步转向老城内部的有机更新和内涵式增长,其发展不断面临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压力,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成都老城实践,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保护和活化的内涵、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出在保护方面,梳理历史资源和历史空间肌理,奠定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在功能活化方面,对功能进行整合与活化,重塑历史城区的价值和活力;在城市空间设计方面,以空间触媒激活地区发展,实现历史城区的再塑造。

58-63

有机更新背景下创新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成都音乐坊为例

作者:李竹颖; 张伶婉 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有机更新与创新产业的融合已成为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而创新空间作为聚集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已成为旧城有机更新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对有机更新、创新空间相关研究的总结,认为集聚的创新资源、宜人的创新环境与完善的配套服务是旧城营造创新空间的基础;同时结合各地开展旧城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经验,选取具有旧城典型特征的成都音乐坊作为案例,从产业、空间、环境与制度4大要素创新路径着手,探索有机更新背景下利用现有创新基础营造创新空间的途径与策略,以期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城市研究
64-70

城市规划委员会,为何、何为、何去?

作者:袁奇峰; 唐昕; 李如如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随着2018年的机构改革,在全国推行设立城市规划委员会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的肩上。只有在市、县设立城市规划委员会,依托其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督查,才可以把国家和省域空间规划所确定的资源保护、开发、配置的底线控制真正落实下来,在制度上建立管控的刚性边界。以珠三角代表性城市的城市规划委员会为例,认为“半官方”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地方知识带进决策过程,在规划编制、审批、调整中把“公众参与”作为决策程序必须经过的一环,连接政府与社会,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共识,并在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中作为冲突裁决机构,同时保持一定的制度弹性,而规划督查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就是维护规划委员会的独立性。

71-77

北京城市总规中“两轴”的现状产业特征和空间集聚态势分析

作者:李佳洺; 张文忠; 马诗萍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摘要:在北京市历次总体规划中,长安街和中轴线作为北京重要的城市轴线被给予重点关注,但是对于两条轴线产业发展状态的定量分析相对不足。以经济普查的微观个体企业数据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两轴”范围进行界定,并分析“两轴”产业特征及产业空间集疏规律。结果发现:(1)“两轴”核心区域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长安街轴线;(2)“两轴”的经济活动强度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空间特征,且空间发展不平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两轴”出现了金融化的趋势。

78-82

手机信令数据辅助下的张江科学城职住分析及对策

作者:邹伟; 陈鑫; 秦战 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基于对张江科学城及周边区域的手机信令数据的分析,发现张江科学城的职住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科学城北部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等区域,每日有超过40%的人员需跨区域通勤出行,极大加剧了周边部分道路的常发性拥堵。针对这些现象,结合对区域内居住用地及人才公寓、宿舍等的现状调研,认为住宅总量不足、类型单一、品质参差不齐等是造成张江科学城职住问题的关键因素,提出内外联动提高住宅总量供给、增加多样化居住设施等规划建议。

83-89

城市管理的空间准则探究——基于中美规划指标与城管条例的比较

作者:许闻博; 王兴平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部门是在城市空间建设与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的机构,也是城市空间管理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规划指标与城管条例,可以发现美国的城市规划指标已经包含了功能业态与行为状态等意涵,城管条例亦具有较强的空间明确性与时序差异性,可以在各个空间场景和时段准确地指导城市空间管理。我国的规划指标和城管条例则在功能业态与行为活动状态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缺失,制约我国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基于此,从规划指标完善和城管条例的空间导向改良两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管理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90-95

基于资金流的西部城市产业时空特征研究——以遵义市为例

作者:乔艺波; 罗震东; 何鹤鸣 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大学区域规划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研究室

摘要:从资金流的角度,选取反映招商引资情况的投资数据,以遵义市为例,研究西部城市的产业时空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遵义市产业投资“两阶段”(2005—2010年与2011—2016年)特征明显,区域联系呈现近(川渝)、远(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两个扇面二元交织的结构特征。其中,川渝扇面的投资在市域空间上呈“T”字形分布,大都市区近域扩散特征明显,投资行业类型上侧重以房地产和休闲旅游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体现出遵义作为川渝休闲后花园的市场定位;沿海扇面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市区周边县市,从中心向圈层式扩散,投资行业类型上侧重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体现出遵义作为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市场定位。遵义市产业投资所呈现出的“两阶段”及二元交织的时空特征在广大西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