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科学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影响因子:0.86

ISSN:1002-3240CN:45-1008/C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广西
  • 创刊:1986
  • 类别:社会类
  • 出版社:社会科学家
  • 语言:中文
  • 价格:¥264.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541100
  • 库存:20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社会科学家 2010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访谈
3-10

探寻神秘的萨满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孟慧英教授访谈

作者:孟慧英 孟盛彬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孟盛彬:孟老师您刚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考察萨满仪式回到北京,就能安排时间来接受采访,非常感谢!您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机构从事萨满文化的研究教学工作,出版有十余部研究萨满文化的著作,论文百余篇,可谓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成为后辈晚学的楷模。下面请您简单回顾一下您的治学之路。

社会科学家杂志博士论坛
11-16

有神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影响

作者:刘爱莲 缪文海 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党基于新的时代条件所作出的战略决策。而以宗教为代表的有神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且有所发展。同作为思想价值体系且同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有神论的传播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影响。有神论中合理、有用内容的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有神论在本质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又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17-19

自然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桑塔耶纳美学思想

作者:张珺华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山东女子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是认识其美学观的根源,已有的研究对此往往分析不足。桑塔耶纳哲学的提出虽有复杂渊源。但是较为直接的是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他以整体观认识自然,重视实体,反对理念先行。这种哲学背景决定了他的美学理论也强调源自科学和经验的自然规律,特别是人的基本机能。例如在《美感》中他认为自然原则的自组织产生了美,这便是美的功用说,同时他对审美愉悦与生理愉悦、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范畴进行辨析的过程中也为自然主义哲学做出了注脚。

20-23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当代意蕴

作者:李金勇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其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重要的贡献”,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以后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形成了所谓“葛兰西转向”。文章以文化领导权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其国家学说、有机知识分子理论、阵地战的革命战略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我国当今国家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现实启示意义。

24-26

用典艺术与唐诗“兴寄”说

作者:王抒凡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兴寄”理论是唐人诗论中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所谓“兴寄”即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来寄托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用典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与“兴寄”说中的“比兴”艺术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诗论中多有阐释。文章从“比兴”手法与用典修辞的内在联系出发,研究“兴寄”说对唐诗用典艺术手法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27-30

20世纪20年代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

作者:曹艳红 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女作家经受了双重启蒙,获得了个人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双重觉醒。她们比当时的男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觉醒的痛苦历程。这突出地反映在女作家创作的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作品中。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从女性的形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对女性的自我追寻进行了观照和审视,丰富了我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发生期的文学形态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展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视野。

31-33

论夏衍话剧的蒙太奇色彩

作者:姚成丽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夏衍话剧对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凸现了散文化结构的开放性,有助于打破舞台时空限制,弥补舞台空间局限,为人物活动和时代环境提供视觉背景,能更有效地抒发人物内在情感。文章以从蒙太奇与话剧的关系、时空蒙太奇结构、表示关系的蒙太奇结构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四个层面阐述夏衍话剧的散文化结构。

34-38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媒史页存览

作者:顾承卫 胡晓飞 单位:复旦大学社科部 上海200433 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 上海201800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最先进的理论体系,必须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才能实现大众化,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五四”时期大众传媒直接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国初期国家传播机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着双重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之后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高潮。在这股浪潮中,我国蓬勃发展的大众传媒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大众传媒的主体性,在大众文化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巧用“议题设置”的功能,始终将青少年作为重点传播对象。

39-43

新经济体制确立后私有财产权保护政策递进历程

作者:惠建利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在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导下,私有财产权的地位不断提升和彰显。从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而非补充”、十六大“两个毫不动摇”,到十七大“平等保护物权”政策的提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历史,是认识不断深化、政策逐步放宽的历史;是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积极鼓励、支持的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前进一步,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力度就加大一步。

44-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思想轨迹

作者:周俊成 单位:滨州学院研究所 山东滨州256603

摘要:从新文化运动到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无不透射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出发点,坚持“求真”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义利观和革故鼎新精神,立足工农群众的实际,以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思索轨迹。

48-50

论增强干部录用机制兼容性的和谐作用

作者:王志勇 单位: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天津300071

摘要:文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在当今我国社会中增强干部录用机制的兼容性对维护我国政治稳定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经典理论对增强干部录用机制兼容性所发挥的社会稳定功能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文章认为这种做法通过改变社会内在的激励结构,可以增强社会主流体系的吸纳力,化解或缓和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成员与社会主流政治体系的疏离情结,从而达到强化社会稳定性的功能;第三部分就如何在现实中把其落到实处提出了想法。

51-55

当前国内“新左”思潮评析

作者:夏银平 单位: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文章分析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左”现象,通过对新左派的特点分析,认为对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否定是“新左”思潮最为核心的观点之一。而这一否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下进行的。“新左”思潮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存在着严重的误判,“新左”思潮对国情的判断缺乏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实践中有可能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

56-59

美国公民服务课程在我国推行的价值基础及现实困境

作者:杨少琳 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法语系 重庆400031

摘要:美国大学的公民服务课程将社会服务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以公民的行为方式去思考,这为我国民主政治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公民教育的模本。我国高校借鉴美国大学公民服务课程的前提在于,将公民服务课程整合于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之中,同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学生自治社团的成熟程度。

60-63

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作者:李小伟 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为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和农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找到了切入点,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历史的发展机遇。同时,由政府主导的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现有的治理体制所形成的基本社会秩序下面发展面临着困境。为此,必须变政府主导为引导,在这一发展模式下重新定位农村社区的功能,确定社区建设的内容,把握社区建设的内涵,走出农村社区发展的困境。

64-67

论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修正

作者:朱成全 丁玉海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观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在理论的逻辑起点——理性上持有共同的立场。芝加哥法经济学推崇完全理性和工具理性,并用之对法律规则下行为人的行为选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分析。但是,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观并非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复制品”。芝加哥法经济学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理性观进行了修正,即在坚持工具理性的基础上,修改理性人假设的完全理性下的一些不适合现实的辅助性前提假定,以期增强其理论对法律规则下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