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科学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影响因子:0.86

ISSN:1002-3240CN:45-1008/C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广西
  • 创刊:1986
  • 类别:社会类
  • 出版社:社会科学家
  • 语言:中文
  • 价格:¥264.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541100
  • 库存:20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社会科学家 2011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访谈
3-6

“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中穿梭”——上海交通大学高宣扬教授访谈

作者:高宣扬 林泉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反思现代性,超越后现代性,发扬东方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崇尚自然的精神发展新科技在多元文化互补共荣的新世纪中,创建具有审美生命活力的新人文。林泉(以下简称林):高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采访您。四十多年来,您一直笔耕不辍,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西方艺术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此出版了三十多部专著及百余篇论文。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特稿
7-13

论21世纪新人文

作者:高宣扬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240

摘要: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一个珍贵的历史机遇,使我们有可能在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后的现代化经验的时候,一方面重新评价现代科学技术同现代化的关系,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创造性精神开辟新的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想文化,结合近一百年的历史经验,重新估价东西方关系,以全球化的视野探索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人文,创建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创造生态。

社会科学家杂志博导新论
14-18

地理因素与港澳台黑社会的转移与扩散

作者:邱格屏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200042

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黑社会犯罪开始在中国大陆死灰复燃,港澳台黑社会组织向大陆的转移与扩散是大陆黑社会犯罪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过去30年中,港澳台黑社会组织向大陆的转移与扩散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向大陆转移与扩散的方式也具有特定性。但是港澳台黑社会组织向大陆的转移与扩散并不是平均的,而是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在转移方向、扩散程度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地理特征。

社会科学家杂志哲学与当今世界
19-25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晓东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普世价值"是新全球化时代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精神意义"共在",它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有着本质区别。其内涵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低限度的全球伦理共识,环保、和平、发展价值,正确理解的人道、自由、平等、民主价值,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终极价值关怀。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普世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普世价值"的实现道路。

26-29

《周易》“象”科学与现代唯象学

作者:鲁鹏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钱学森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现代科学体系的构想,在整个构想中他将现代科学体系分为十一个部门,马克思理论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最高层次。但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并不是对所有的科学性内容的囊括。在科学体系周围还应该存在着只是依靠我们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它们具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唯象学"。唯象学以"象"为第一性,是借助于现象或者直接从现象中来的理论。论文通过对《周易》"象"科学以及唯象思维的本质研究与分析,为现代唯象学寻求理论依据,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象内容真正迈向科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0-34

对“韦伯命题”的反思与再研究

作者:梁德阔 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200433

摘要:"韦伯命题"是现代社会科学界最旷日持久的争论焦点之一。余英时教授指出,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具有新教伦理精神,尤其强调儒家伦理能够为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产生提供动力。余英时和韦伯都是在宗教教义中争论商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对商人精神进行经验研究,后来韦伯学者和余英时本人也都认识到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此文用徽商的经验研究检验"韦伯命题",支持了余英时的观点。

社会科学家杂志文艺论丛
35-39

文学研究走向“后理论时代”了吗——“理论之后”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作者:段吉方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理论之后"的观念的出场与热议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当代西方学科互涉中所展现出的理论融通困难与阐释裂隙问题,也就是理论的限度问题,在中国则仍然是一个西方理论的本土接受与本土应用问题。面对"后理论""、反理论""、理论的抵抗"乃至弥漫甚久的"理论危机论",仅着眼于某一人的观念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理论之后",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描述作为一种"理论"的"理论之后"观念,需要的是对其所蕴含的理论发展脉象和思想裂变现实做深入研究,特别需要对理论发展范式做深入的考察。

40-42

生态视野中的审美经验——以现象学为基点

作者:孙丽君 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生态视野中审美经验的本质是一种家园意识。它来源于现象学对人的有限性研究。生态美学将自然视为人类有限性的终极原因,认为家园意识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通过生态美学的家园意识,人类就可达到是人类与自我和解。

43-47

南北朝至隋的经学交流与融合

作者:刘顺 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00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433

摘要:儒学自孔子之后,即有门户之别,但经学的大分立却是因南北朝之际的政治文化对立而成。南北经学学风有异,流行义疏不同,然后由于士人学有兼通,且南北士人因往来之际,交流论辩,经学在辩难中求同存异。至隋代统一,以占据上风的南学为基础的经学统一已成历史必然。

社会科学家杂志历史纵横
48-51

李贽的追原思维与成圣意识

作者:许建平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240

摘要:文章在探索李贽思想诸多疑、难点过程中发现,李贽习惯于一种建立于怀疑精神之上的追原思维,这种追原思维实则源于其成圣意识。成圣意识使得他以圣人的殉道精神为旨归,一味追求天人之道的本真、圣人思想的本真,以真圣人和真道为师,从而一生未拜真师。李贽赞赏孔子的殉道精神却不赞成跟在孔子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出发点有二:一是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便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二是基于庄子的万物皆有天性的"物皆自是"和禅宗的"即心即佛"的思想,以寻找各自成圣的法门,是发掘孔子的真精脉而非否定孔子。

52-56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经学思想

作者:胡建升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0

摘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在经部分类方面,注重结合图书的时展和自己藏书的实际情况,联系实际,突破前人经部目录分类的藩篱,取得了较大进展,也为今天的图书分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他在反思和批判汉唐和宋代新旧学术思想体系的弊端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学术风尚,既体现了宋学敢于怀疑的学术精神,又强调注重文献辨伪的考证之功,开启了宋代后期学术风气的新取向。

57-61

中国古代的京观现象及其文化解析

作者:朱兴和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240

摘要:京观是古代战争中对敌军尸骸的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通过疏理中国历史上的京观现象,可以考察京观与政治权力的生成、维持和扩张之关系,揭示京观对建筑和维护古代政治权力的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家杂志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62-65

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全面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作者:张晓忠 高晓林 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江苏常州213001 复旦大学 上海200433

摘要: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回顾我党90年来制度建设与创新,尤其是政治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不难发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困难中不断开拓、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渐进中不断深化的,从其90年的历程中我们得出如下重要结论: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这既是对建党以来我国政治制度建设与创新经验的总结,又是今后继续积极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走向。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伟大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邓小平对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特殊地位和重大贡献。今后还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66-69

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问责体系的相关前提

作者:文宏 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而要达成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相应地构建起一整套服务型政府的问责体系是其必然路径。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仅与政府自身的建设相关,而且也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执政党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故我们在探讨服务型政府的问责体系之时,必须从源头探讨制度建设的症结,厘清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功能预期、价值定位、制度相容、实现途径、责任承担范围等前提性问题,构筑我国服务型政府问责体系设计及实施的制度前提。

70-73

环境挑战、生态文明与政府管理创新

作者:蔺雪春 单位:中共中央局 北京100032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弊病及其市场失灵的表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干预,但西方国家政府的一系列反应说明,在现有工业文明基础上固守传统的组织与技术管理范式,很难有效克服不断激增的环境挑战。相反,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和超越,为推动当前政府管理创新、最终形成环境友好的公共治理图景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生态文明所能促发的治理变革已引起西方学者关注,中国学者更当预先研究生态文明愿景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新举措,为中国克服环境挑战、并在未来文明体系发展中葆有竞争优势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