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散文百家杂志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河北省作家协会

  • 主办单位:河北省作家协会

  • ISSN:1003-6652

  • CN:13-1014/I

散文百家杂志

散文百家 2005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1-1

“古月门市”

作者:浪波

摘要:乡谚说:“园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借这个比喻观照文坛,自然也会招来这样那样的“鸟儿”,各占一枝,各唱一调。记得是二十几年前吧,正当所谓朦胧诗风行之时,某诗人曾以《生活》为题,著一“网”字,谓之“一字诗”;又在十几年前,某作家在其颇见轰动的长篇小说里,行文至“敏感”处,别出心裁以□□代之。有道是“词客竞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从“一网捞尽生活”(录当时某诗评家语)的一字诗,到用□□表情达意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是我借用司空图老先生的话),倘说诗文技巧,似已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且慢断言。日前读报,见山西作家胡文亮“历时一年”创作的一篇题为《。》的“无字小说”。小说共5段,不妨照抄如下:

2-2

祁海峰彩墨作品

4-7

岁月深处的豆类

作者:周同宾

摘要:豌豆豌豆是喂牲口的。把豌豆磨两遍,碎成瓣儿,给牛当料。俗话说:草膘料力水精神。草能上膘,水养精神,吃了料才有力气。父亲说,牲口吃草好比人喝饭,吃料好比人吃馍,肚里填进几个馍,干活才有劲。牛不能天天吃料,正如人不能顿顿吃馍。农闲时,不喂料,就像人不干活时只喝稀饭。犁地、打场时,全靠牛出力,才喂料。喂也不多,我总看见,大半缸水,父亲只倒进半瓢豌豆瓣,用拌草棍搅,搅成浑水,再用马勺舀出,泼槽里的草上,反复搅拌,直到

8-9

回城

作者:张世旺

摘要:那年我十六岁,还够不上上山下乡年龄,但由于我有个外公过去在国民党县政府任过职,就受到了“特殊照顾”,于1972年以一个知青的身份被下放到了农村。我们下放的地方叫黑溪坳,这里离县城有百多华里,交通闭塞,地方偏僻,都七十年代了,这里还不知道电灯是啥样子,晚上照明一律用煤油灯。但这里的景致却相当的美。黑溪流出来的水不是黑的,而清亮清亮的,照得见人影。村子的四周,

10-10

洞口与石板

作者:长征

摘要:三十年前,我家的门口有一条乡间小路。路的这边是一块早已存在的青石板,路的那边有一个由来已久的洞口。石板上常常是坐着的我:正在成长并且练习思想;小路上常常是蹦跳的我:一个概念中的快乐孩子;再加上小路那边的洞口,我的童年就在这三者中间游戏,简单明了,那些野花野草的欢笑和哭泣,那些昆虫和蚂蚁们的战争和迁徙,那些土粒的歌唱石子的行走,构成了我与他人相似的美好童年。

11-12

燕京女子

作者:陈哈林

摘要:阿萍至今还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奇迹了,这不是用普通的生命观可以解释得通的一件事!阿萍从小失去母亲,因而知事很早,不论在家里还是后来上学都被公认为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上初中二年级的某一天午后,她突然认为学校的老师都是些骗子,她认为社会太黑暗而老师总是说得太理想化,直到遏上我,那时我在一所县级高级中学教书,英语老师。时常喜欢写些文章到外面

13-16

香烟,披着魔鬼外套的天使(外一篇)

作者:丘晓兰

摘要:真的,这是一个披着魔鬼外套的天使。一个宁可燃烧自己也要尽己所能地给你慰籍的天使。她的声名在一些人的眼里也许一片狼籍,可是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哪怕付出生命——他们也确实是在以生命,至少是身体的代价来换取与这位天使的拥吻。

16-19

客气

作者:陈震

摘要:我对广义的客人,有天生的好感。小时候,喜欢客常来,听说母亲要带我出门做客,心里有不尽的欢喜;人与人之间客气、亲密的气氛,长期滋养着糊涂的快乐。长大后下乡,客居寒山破寺,夜读《聊斋》,更感到贴心的温暖——此书似乎专为安慰落寞的行客而写。《聊斋》中主人公,多半是风萍浪迹的行客,十有八九科场失意,仕途蹭蹬;借住客舍,背景又是极萧条极阴森的:庭院荒芜,楼馆破败,残垣断壁上结满蛛网。好在客人豁达,听说有鬼,也蛮不在乎。他落落拓拓,与世无争,把功名利禄抛在

19-21

一日三餐

作者:袁瑛

摘要:是一部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人间至味,一碗安乐茶饭。听到时心里就柔软,是繁华和浓艳过后的质朴和纯净,是颠峰之后的恬淡。彼时心里感动而安静,周围花事正浓,我却只是那花丛之下凭花弄影的一泓清水。

22-23

眼神

作者:张敏利

摘要:一条落魄的、正在流浪的狗,居然如此美丽:黑色的鼻底儿小巧别致。让人感觉在这样的鼻底儿上,长着的肯定是视觉上舒服、可人,会把心弦撩拨得乱颤的那种细细的白色绒毛。耳朵上部耷拉的拐弯,拐得细腻、精致,透出几分阴柔,明明白白地写着温良贤淑,让人想起旧时代妇女,就应该似这样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浑身雪白、光洁,站在刚刚下过冬雨的南方的泥路上,四只蹄上竞看不到一星儿的泥点。这样的一条狗,衬以因雨而潮湿、沉重的泥路背景,越发活脱地显出了与生俱来的高贵。记得我看

24-24

老茶如故

作者:邵华

摘要: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进出一件事令你震惊,让你铭记。也许这件事并不大,有时甚至很小。比如,一壶茶。去年初夏的夜晚,几人相约入座在朋友大金的书房内。刚一落座,便听大金说,今晚请你们喝一种老茶,不到12点,谁也不许走。说罢,我们并不以为然,只顾各自从书架上翻阅各自喜欢的书。大金的妻子,娇小可人。低首抬身,沏茶倒水,像一枚初春的柳叶,在我们中间飘来飘去。

25-27

梅为谁开放(外一篇)

作者:苗莉

摘要:寒风凛冽中,我们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雪中的村庄静极了,除了偶尔几声远处的狗吠,静得几乎能听见雪花从空中洒落下来的声音。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打在我们的脸上身上,北风阵阵透彻肌肤。多少年没有这样徒步走在风雪中了,多少年没有这样寒冷的感觉了。

28-31

那年寒假我在学校值班

作者:华夏

摘要:那时我在县里的师范读书,三年级的寒假,学校要求我们班出两个值班的男生。我积极报名,并且表示整个假期都可以在校值班,老师准了。还有一个名额落在了张成海的头上。三年级的另一个班也有两个值班的名额,结果他们班只有一个男生报名,还差一个。我们班的陆宏靖听说后,表示愿意留在学校值班,也准了。这样我们班就出了三个人,另一个班只出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有意。

31-33

寻故乡

作者:贾美淑

摘要:从上小学到现在,填写过数不清的表格,几乎每一种表格里都有“籍贯”一栏,每当在栏内写下“陕西吴堡”这几个字时,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在胸中涌起。故乡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在心中萦绕了几十年。几十年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陕北风土人情是我心中故乡的范本;父亲关于故乡的只言片语让我对故乡的憧憬有所依托。几十年来,人如浮萍,飘零奔走;年龄日增,乡思日添。特别是去年春天父亲病逝后,替父亲实现他生前的愿望,“回老家看一看”,去寻故乡的心情愈加迫切。

34-35

台灯下的生活

作者:王月鹏

摘要:写作其实是一个人的战争。人潮中被裹挟了这么多年,他终于开始明白。一滴水将命运托付给大海的时刻,究竟该值得庆幸还是悲哀?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水不会无动于衷。融入大海,这种以放

相关期刊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