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量词“个”,在魏晋以前多写作“个”,称量对象主要是与竹子有关的“箭矢”。汉代开始,“箇”的使用频率变高,且字典辞书中多以之为字头,不过所称量的对象仍大都和“竹子”有关。魏晋至隋,“个”转而多用于表示“正堂两旁的房屋”,用作量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少了;“個”还不太用作量词,而“箇”作为量词却很常见;同时,这个时代出现了“数+箇+名”的形式。到了唐代,“个”作量词已经很少见,“箇”最常见,同时“個”的使用渐多,且常与“箇”混用;结构形式上,“数+箇+名”的形式已为常式;称量对象上,可以称量的种类极多,人、神、动物、植物、事项等各类无不可以用其称量。可以说,最晚到唐代,“个”这一泛指量词已经确立了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称量范围及组合形式。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