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 ISSN:1674-3180

  • CN:33-1355/J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

文化艺术研究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文化研究
1-9

非遗保护视野中南京白局传承及高校培训探索与众筹式经略思考

作者:板俊荣; 雷蕾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南京211106

摘要: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的大环境下,较多文论都在探讨曲艺的传承问题。有人提出了高校传承模式,有人认为需要强化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激发其传承热情,有人建议国家出台针对性政令,强化传承力度,有人呼吁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等等。纵观当下非遗传承现状研究,尤其针对歌唱性较强的曲艺艺术领域的探讨,纯理论思辨者较多,基于实践探索者较少;呼吁畅想者较多,扎实推进者鲜见。如能脚踏实地立足传承实践,从现状出发,结合良好文化生态及文化产业运行规律探索曲艺传承新模式、新路径,则是值得肯定和扩展的研究领域。

10-19

“非遗”语境下桃花坞年画保护传承的运营模式与现代转型

作者:吕原; 张宗建 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300072

摘要: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桃花坞年画的现代转型体现为运营年画生产、销售、传承的单位或机构,逐步由传统型的家庭作坊分化为高校+企业型单位、政府+运营机构和个体经营店铺,并形成各自的特色。随着新生代年画艺人的崛起,桃花坞年画从业人员年龄整体呈年轻化,其传承模式也开始随着年画运营模式的转型,生发出多样的形式。

20-27

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的特点分析

作者:闫国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 重庆401331

摘要: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的实践兼有物质性和文化性。在物质性的实现过程中完善、塑造视觉性突出的物象空间较为直接和明显;文化性的实现过程较为隐性、间接和复杂,它涉及嵌入文化资本、客观文化资本、体制文化资本的形成。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是艺术、地缘、公众三者共同参与下的地方性公共文化营造和在地文化身份的重新建构,它包括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下地方文化生产方式的完善与创新;公众作为在地公共文化参与和创造主体的文化想象、认同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文化——知识现代产权制度下在地文化认知与创造生产方式的生成等。

28-33

城乡接合部的摇摆:“土味视频”的意义指向

作者:顾明敏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杭州310023

摘要:“土味视频”是文化意义上城乡接合地带的社会交往和文化联系工具。它的流行反映出视听传播媒介从功能型消费到心理型消费的大致转型,以及大众流行文化的重心下移。在乡村重建的当下,“土味视频”传达的是阶层的区隔与相遇;同时,在城乡之间的关系性视野下,“土味视频”也呈现出新媒体技术介入中国当下城乡社会关系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艺术研究
34-40

美国精确主义艺术运动的缘起及其多种意涵初探

作者:聂皓雪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广州510006

摘要:精确主义是美国本土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是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经验的投射,也体现了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在美国的本土化过程与接受语境的转换过程。作为艺术运动的精确主义,不但是美国一个时代的表征与缩影,同时也是美国现代艺术得以走向二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的巅峰、在全球范围内掌握艺术创作话语权的重要铺垫阶段;精确主义内部生发出的不同的美学立场、艺术家透过城市与工业景观所折射出的对当下世界与生活的态度,不但是艺术形式维度上好的研究样本,同时也是社会学维度上具有分析价值的对象。

41-47

中外舞蹈“反向交替”现象的启示

作者:吕艺生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市100081

摘要:中国与西方舞蹈史有一奇特现象:中国现当代舞蹈创作以叙事性为主流,并奉行现实主义理论,恰与西方20世纪前的“模仿论”时代相似;而西方20世纪后的抽象表现主义,恰与中国古代抒情性舞蹈的大写意雷同。它证明表现主义与再现主义均为人类舞蹈必经之路,不能以此论先进与落后,两种现象在实践中也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当下全球化时代,两种倾向必定能够共存,为我所用。

48-54

施尼茨勒的戏剧思想探析

作者:谢芳; 吴文明 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武汉430000

摘要: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施尼茨勒认为戏剧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此种反映应以意识、半意识、潜意识组成的人的内心活动为重点,并且融入了作家的个人经历、感受、思考等主观因素。在戏剧接受方面,施尼茨勒以“联想说”取代了“幻觉说”,指出戏剧对观众产生作用的媒介是联想而非幻觉,此外他还对联想产生的条件、特征、效果等有所论及。在戏剧功能方面,他认为戏剧的娱乐功能与审美价值并不统一,同一部作品使不同的接受者获得的愉悦感也存在差异,而且戏剧不具有改变世界的作用。施尼茨勒的上述戏剧思想,一方面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和哲学思潮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颇具前瞻性和开拓意义。

55-60

屏幕意识主导的俄罗斯戏剧舞台

作者:陈晖 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武汉430070

摘要:屏幕催生出现代人类的屏幕意识,产生心理与思维模式的更迭,导致新文化意识的形成。俄罗斯现代戏剧以屏幕为依托打造的多元化戏剧舞台,引发人们对屏幕意识的产生与文化更迭、屏幕意识与俄罗斯现代戏剧的融合、屏幕意识与戏剧全球化问题的思考。具有屏幕性质的俄罗斯戏剧与其所处时代存在对应的美学关系,是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

61-67

“艳段”考辨

作者:杨昊冉 单位: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上海201102

摘要:“艳段”是宋金杂剧、院本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认知和解释基本上都延续了《都城纪胜》中的记载和说法,后世学者也多进行“正面”导向,将“艳段”视为音乐结构功能的意义,忽视了其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内涵本义,即对男女情事的表现。从“艳”字的词源考释看,“艳”实则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继而稳定的过程。从音乐史或音乐文学史对“艳段”一词作溯源,自上古歌舞至汉代相和歌、唐大曲及宋金杂剧、院本等,“艳”已在内容层面彻底边缘化,形式的意义逐渐占据中心地位。从《南村辍耕录》中“拴搐艳段”的名目,以及后世戏曲中的遗迹考察中发现,“艳段”实则有着滑稽调笑、男女艳情的特点,并非仅是“寻常熟事一段”。

68-77

民俗视野下的安澜戏与祈雨戏

作者:张帆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 北京100089

摘要: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水神信仰在中华民族演进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其对戏曲史本身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水上演出活动及留存至今的水上戏台、船台等演出空间,以及戏曲文本中俯拾皆是的水神信仰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与实物两方面的例证。

78-85

论《李姬传》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作者:王艺翰; 陈凯玲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09;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 广州510405

摘要:《桃花扇》中的部分人物情节与《李姬传》相同,孔尚任在创作该剧时显然是有选择性地参考了《李姬传》。主要体现在“实事”“实人”两方面,即使是《李姬传》中很不起眼的文字在《桃花扇》中也能找到痕迹。与《李姬传》的真实性相比,《桃花扇》在具体时间和人事安排上,与历史并不完全一致。虽然两者创作主旨不同,但《桃花扇》继承并加深了侯、李爱情的悲剧性,并且在艺术上进行了再升华。

86-94

“紫姑”信仰在清代戏剧中的呈现——以承应戏《紫姑占福》、杂剧《紫姑神》为例

作者:王者贤 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433

摘要:“紫姑”,“厕神”名号,中国古代民间俗神之一。“紫姑”信仰主要由上元节的迎祭仪式体现,在清代风土志中记载纷纭,亦有文人书写。承应戏《紫姑占福》、陈栋杂剧《紫姑神》在对以往记载和形塑有所接受的基础上,借戏剧形式呈现紫姑故事:前者在仪典戏的框架下,侧重表现千祥云集的“草率”仪式;后者以满蕴同情的手笔,侧重塑造紫姑由人至神的丰盈形象。信仰民俗的行为原则得以形象展示,戏剧与民俗之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

95-103

论晚清宁波串客戏的禁毁及其影响

作者:武迪; 吴佳儒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100081

摘要:清代中后期,宁波串客戏逐渐从最初的业余客串、“对山歌”发展成为一种有较为固定的演员配置、演出模式、唱腔的宁波地方戏。串客戏演出长期以来被统治者视为淫戏而大力禁毁,尤以1877年至1885年间宁波知府宗源瀚及其下属的禁毁串客的行动最具代表性。宗氏的禁毁虽然声势大、持续时间久、执行严,但客观上对串客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使串客活动中心从宁波城中转移至郊县乡下;另一方面,迫使大批艺人出走至杭州、上海等地,与当地的民间戏曲、曲艺等交流、融合,客观上为后来形成的宁波摊簧和甬剧奠定了基础。

104-112

中国无声电影中的影像元素与意义生成

作者:滕小娟 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23

摘要:诞生、成长、成熟于20世纪初期的无声电影,不仅因其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显现出的探索性和独特性被铭记,更因为特殊时期一种文化综合体的生动再现而引人入胜。无声电影中影像元素的选择既受到中国影戏传统的影响,又鲜明地显现出西方文化审美的趣味。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试用、选择、抛弃、定型的过程中,人体、建筑、风景等不同影像元素具备的意义才逐渐显露,这或许可以为研究近代中国电影文化增加一些新的思考。

113-120

摩登的诱惑:早期好莱坞电影与上海观众

作者:王玉良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南阳473004

摘要:长期以来,早期好莱坞电影与上海观众的关系,在影像的批评与接受中,呈现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征。从文化消费角度看,好莱坞电影的“上海情结”,培育了上海观众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地域气质。20世纪上半叶,上海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态度,虽然摇摆于意识形态和个体诉求的困惑之间,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现代性”的憧憬和追求,总能体现一种“摩登风情”与在地心理的缝合趋势。这种关系不仅阐释了“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文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