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理论杂志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ISSN:1002-2589

  • CN:23-1106/D

学理论杂志

学理论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12

对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作者:齐敏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哈尔滨150030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全球化与互联网科技发展携手并进,推动国家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加剧,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很大的冲击,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而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带来我国意识形态的混乱,甚至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针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深刻思考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刻不容缓。应通过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者的素质、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及监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式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19-20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作者:杨夕琳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党的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先进最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才能让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必须要学懂党的精神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必须要弄通党的精神中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必须要做实党的精神中各个战略部署,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精神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21-22

论共享发展的理论要义和实践指向

作者:张娜 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共享发展是党在新形势下面对各种矛盾问题的理论突破。共享发展从"为了人民"的逻辑起点、"依靠人民"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终归宿三大方面体现了它的核心要义。理解共享发展还要着重把握它与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实现共享发展,要以发展生产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保障社会公平为基础,以增加人民"获得感"为目标。

23-24

进一步加强“三河六岸”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作者:仲远风 单位: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 江苏扬州225200

摘要:"三河六岸"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是扬州市江广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在江都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都区"三河六岸"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三河六岸"的生态环境依然较为脆弱。党的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新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还"三河六岸"以宁静、和谐、美丽。

25-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铜仁实践

作者:杨秀琴; 皮坤乾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血脉中浸透着深厚的"仁义"精神,铜仁将"厚德铸铜,仁义致远"定位为城市精神。近年来,铜仁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立足于铜仁实际,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城市精神的塑造上,以物态文化传播"仁义之城"的丰富内涵,以制度文化承载"仁义之城"的价值指向,以行为文化推进"仁义之城"的落地生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接上了铜仁的"地气",真正在铜仁落细落小落实。

27-28

完善地市级党校智库成果转化机制的思考

作者:王晓琴 单位:中共大庆市委党校; 黑龙江大庆163313

摘要:地市级党校智库成果转化机制上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智库人才供给不足、成果转化目标设置不当、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和跟踪应用不力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为保证地市级党校智库成果顺利进入领导视野、进入学员头脑,必须进一步完善智库团队支撑机制、完善智库信息获取与支持机制、完善智库成果推介机制和完善智库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机制。

29-31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城镇老年人法治观教育

作者:赵伟成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234

摘要: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加速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城镇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相对比较先进的地方,可以看作法治推进发展最好的着眼点。老年人作为城镇人口中越来越庞大的群体,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其是否具有正确的法治观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和老年人自身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发展,对于老年人法治观教育可以在途径上做出创新,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理论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32-34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公平分配观及启示

作者:李霞 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100091;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266061

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驳了拉萨尔荒谬的"公平分配观",并指出该观点是由混乱的逻辑思路引起的,其公平分配观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法权原则指导下的形式公平;马克思的分配公平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按需分配的实质公平,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是马克思公平分配观的逻辑前提;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分配领域的公平。

35-37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作者:王燕九 单位: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州350116

摘要:马克思认为交往包括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社会的交往、民族间的交往和国家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生产能够推动交往的发展,交往也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人们的意识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扩大而逐渐产生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提高,党的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就将对外开放的层次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对外交往方式是由当前我国与世界的生产水平决定的,发展生产能够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实现,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

38-39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刘一潇; 李星辰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州450000

摘要:改革开放已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变化中可以看到平等的时代价值愈加凸显。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国家层面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中寻求理论指导,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平等、达到什么样的平等的重大命题,对解决我国当前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40-41

浅谈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比较

作者:丁亚娟 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商贸系; 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曾经重点探讨过分工的问题。他们的分工理论各有侧重,研究探讨马克思与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异同点对当前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43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

作者:任驰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州450000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时代的主题,各国经济不断发展,但在全球化趋势也不断加强的同时,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也在理论与实践中向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挑战。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比较,找出联系与区别,梳理出二者发展历程中的大致脉络,从而加深对这两种思潮的认识,便于划清二者界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学理论杂志政治研究
44-46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作者:赵艳华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210000

摘要:新时展下,中国的城镇化改革进一步加快,人民已由原先的土地被征收、老屋拆改、进城上楼等对基本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更美好生活质量的向往,人民利益诉求和政府回应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因此,要切实解决新时代的民生问题,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路线方针,政府在回应人民诉求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回应,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完善自身回应机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社会生活之中,发展经济以强国富民。

47-49

国家廉政体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廉政建设研究

作者:李祥 单位: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澳门999078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透明国际提出的国家廉政体系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用于防范与阻止腐败的主流理论工具,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和政策研究领域。而廉政建设是建党以来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强有力的反腐行动在我国开展。根据透明国际提出的国家廉政体系理论,提出我国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新路径:构建完善的反腐败法律体系;结合政府、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三方进行共同治理;扩大公民参与路径;扩大信息公开;发挥审计机关的作用;强化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0-51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一个机制加因素的分析方法

作者:李安琪 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太原030006

摘要:公民参与越来越多地见于政府行为的诸多领域,公民参与的各方面设施都在逐步建立与完善,但公民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采用机制加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公民在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并从中观察我国的政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