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理论杂志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ISSN:1002-2589

  • CN:23-1106/D

学理论杂志

学理论 2018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13-15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文化共识

作者:陈志鹏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当今社会呈现文化多元共同发展的状况,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我们必须建立文化共识,把握主流文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共识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对外关系.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文化共识的必要手段和主要途径.

18-19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作者:骞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25

摘要:新时期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面临的各方面风险逐渐增大并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面对国内外日益严峻的安全态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本文从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在阐述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实践路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系;加强国家的教育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民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心职责,深入落实各级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全面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

20-21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与遵循原则

作者:张媛媛 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50

摘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方略,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是我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世情、国情、民情入手,分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探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创新理论,并与时俱进地加以丰富和发展.

22-2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研究

作者:徐蕾; 李征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29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与实践发展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定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出现偏差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问题的拨乱反正以及党的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的论断.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抓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执政策略,也是党领导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6-28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

作者:肖慧 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太原030006

摘要: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构想.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要靠人来完成,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对乡村而言,学校既承载着培养学龄儿童的任务,更为乡村振兴传承农耕文明提供人才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农村现存教育的境况,重新审视其对于振兴乡村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农村教育发展理论,为新时展农村基础教育提供战略导向,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及教育功能,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29-30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探微

作者:于歌; 吴佳芮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234

摘要: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了党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层面的与时俱进迫在眉睫,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便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主要从文化自信的内涵、依据和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31-33

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

作者:乔婕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116028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中国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为滋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时代要求,树立起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中国文化自信必要性的国内视角和国际视角进行分析,重点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进行深入理解.同时科学梳理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等主要特征,有利于在明确中国文化自信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

34-36

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特点研究

作者:贾雨楠; 杨志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长春130024

摘要: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是文化自信的特点.更基本是指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构建,代表着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更深沉是指文化自信在深厚历史底蕴的基础上,渗透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独具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文化自信更持久,是指从文化自信的特点和影响来看,包含着使文化自信更持久的因素.

37-39

新时期反贫困的浙江模式:创新、包容与共享并举

作者:葛深渭; 彭梦晨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按照国家贫困标准,浙江省已于2013年底解决了贫困问题.到2015年底,浙江省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双倍于国家贫困标准的贫困现象.因此,梳理和总结浙江在反贫困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包容与共享并举的扶贫与抑制返贫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地域的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0-42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述

作者:孙园园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太原030000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等.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增加了“美丽”一词,说明新时代的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幸福,开始追求新的幸福,而环境美好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43-44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研究

作者:郭晓雯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太原03000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境地,人民生活困难,因此政府把发展生产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改革开放一段时期以来,在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政策引领下,我国采用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致使我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本文着重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45-47

马克思劳动休闲观及其生存论意蕴

作者:徐潇亮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25

摘要:人类今天已经进入了大众休闲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使得对休闲思想的研究更具有紧迫性.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注重休闲思想的民族,更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休闲与劳动作为人类生存的状态,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二者的关系都不是对立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休闲则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同时,劳动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其对内影响人们的休闲的思想观念,对外则表现为人的生存方式.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道路的大方向上,必须要处理好劳动与生存方式的关系.

48-50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及其启示

作者:钟志东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基础课教学部; 南昌330013

摘要: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以米尔柏格和萨克斯等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理论观点的真实面目和荒谬性,恩格斯针对住宅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包含对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见解的批判,而且也包含马克思恩格斯自己观点的阐发,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文本,也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住宅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51-53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纪念《共产党宣言》170周年

作者:张洁; 杨晨晨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249

摘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创造了毁灭自身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为基础,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随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两个必然”的实现在现实的实践中,是长期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共产主义,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不同的方式和道路,具有多样性;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尺度和无产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主观力量为条件.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两个必然”必将成为现实的实践.

54-55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研究--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作者:姜军; 王盛初 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已历经170周年的考验,历史和实践已充分证明《共产党宣言》中所阐发的关于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真理性依然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产党宣言》再次彰显了其自身的时代价值:正确地对待消灭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证地看待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积极地发挥中国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为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与世界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