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理论杂志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ISSN:1002-2589

  • CN:23-1106/D

学理论杂志

学理论 201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中国价值

作者:张喜英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中国价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选择;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追求;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前三个方面中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是中国能够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所在。

6-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探讨

作者:康钊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培育新型农民,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并借此培育当代中国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乡贤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引领和传承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10-13

双重文化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作者:贾晓煜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430063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产物。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理论旨归。五大发展理念从问题意识、经验依据出发牢牢把握住了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解社会发展问题上处处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创新和中国风格。这将不仅是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全面把握,其所蕴含的双重文化视野具有重大的普遍价值和世界意义。

14-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德性文化血脉

作者:葛楠; 赵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创新性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德性文化血脉。倾听民意、恩泽德惠的价值取向;致中和的德政思想;实践选择的主客观统一性是中华德性文化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合作共赢的核心精神、主观期盼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方面承袭了德性文化血脉。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民族文化沃土,不仅提高了中国国家认同、国际话语权,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更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因此,德性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行进路径。

16-1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作者:叶肖 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切入,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剖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体现的当代意义以及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完善,初步认识到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8-19

新时代、新思想——人民性思想的再诠释

作者:张博; 刘月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长春130024

摘要: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实践催生新理论。坚守人民的主阵地,基于新时代、新方位,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新定位,其人民性思想作为一根红线贯穿思想始终,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多重维度全方位彰显对人民的关怀和体认。正所谓江河有源、树有根,其人民性追根溯源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并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意蕴。

20-23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依据

作者:蔡萌生 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南京210031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要矛盾有着丰富的理论阐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有多次的判断,这其中既有科学的认识,也有曲折的探索。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针对新时代下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

24-26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逻辑

作者:王振江 单位: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 广东深圳51810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政治生活主题之一,改革是决定中国未来前途的关键一步,一定意义上,改革决定党和国家的命运,决定人民的幸福生活,决定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改革是个难题,“怎么改”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追忆古今,成功的改革都遵循着客观的科学逻辑,有其内在的规律,遵循改革的科学逻辑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

27-28

论“两山”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作者:章晖丽 单位: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 北京102249

摘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的“两山”理论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生动体现了辩证法中的两点论、重点论、矛盾统一性原理,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学理论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29-30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作者:王佳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71011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机械的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解读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既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包含的方法论层面,又包括研究这些理论本身所要运用的方法。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摒弃传统意义上机械的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融入时代背景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31-3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进及现代动态

作者:刘冉冉 单位: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昌330108

摘要: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的哲学基础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神秘面纱”。为了深刻研究并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就必须明确其来龙去脉。任何社会科学都有时代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迎接挑战,再铸辉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路与发展前景是超越传统政治经济学固有的范式,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现代化,以构建起理论现代化的桥梁。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即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突破“传统范式”与“西化范式”。

33-3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界定及其时代启示

作者:杜瑞 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南京210007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更是与后来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几种价值论有着明确的界限。本文界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古典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价格论的理论界限。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各种价值论的界限及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的不少启发。

36-38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教育异化问题研究

作者:张馨月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于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异化问题也随之产生,使得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在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指导,通过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和认识教育的价值来对教育异化进行扬弃。

39-40

马克思实践教育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启示——基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剖析

作者:田重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旧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维护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旧唯物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度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而走向极端化——“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导致严重的后果即造成社会的割裂和阶级的对立。马克思立足革命的实践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超越,科学阐述了环境、教育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从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实践教育观。新时代,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教育观对于指导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43

早期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

作者:张鹏飞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191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开始传播,成为我国工人阶级进行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并指导我国人民历经种种磨砺,战胜重重困难,最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我国得到传播,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深受我国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特别是海外的一些留学生,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一个契机。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我国的,及其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早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