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0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1-6

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

作者:丁立群 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实践哲学的宝贵资源,把实践哲学置于人类学的视野内,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实践哲学的一场革命.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克服了实践的二元论,把实践看作是超验与经验的统一,看作是完整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了一种总体性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的人类学实践哲学内涵着一种超验纬度,内涵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种超验性是一种积极的超验性;这种终极关怀消除了超验与经验的张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

7-13

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理论预设的当代意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框架的新建构

作者:王雅林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摘要: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14-20

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新阐释

作者:隽鸿飞 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对历史动力问题的传统理解,已经越来越不能解释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理解所依据的"经典表述"并未揭示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全部内涵.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及其生存方式出发,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做了全面的阐释,从而形成历史演进机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和两种生产理论.对历史动力的这三种不同的理解是统一的,只是由于三者言说的语境和探讨问题的层面不同,才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是在哪一种阐释中,现实的人始终是马克思立论的核心.正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这种理解的一个内在的逻辑结论就是,在未来社会中,现实的人自身的生产,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1-24

行政领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许静波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围绕行政权的建设和巩固,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行政领导思想.行政领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紧密相连的,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萌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发展、成熟的.行政领导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5-30

论1949—1956年党对私人资本主义政策的意义和启示

作者:柯育芳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1949-1956年党对私人资本主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是新时期党关于资本主义和私营经济思想的理论先导.通过对1949-1956年党对私人资本主义政策的全面研究,可以得到很多深刻的启示:(1)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2)在为私营经济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应加强管理;(3)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竞争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各自发展的良性竞争.

31-34

新唯物主义起点——感性世界理论

作者:张玲 单位: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对旧哲学思辨传统的超越.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构成了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理论机制.通过感性世界的中介,哲学回归了生活世界,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理论分析,可以透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机制和基本理路.在理论范域的确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视角的根本转移;在关于感性世界的理论界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感性世界的属人性质;在感性世界的构成机制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强调了"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感性世界的理论阐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理论中心地位.

35-38

魏晋时期道家勃兴、异变之原因初探

作者:张大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魏晋时期达到鼎盛.物极必反,同时也开始异变.先秦作为道家本生阶段,秦代和汉初则作为次生阶段,魏晋可划分为道家的异化变质阶段.异变是渐进的过程,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外来宗教甚至农民战争等有着密切联系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不会一成不变,而每一阶段变化都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并推动其发展.魏晋道家思想体系更加缜密,比本生道家更加丰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者儒家思想的枷锁,对后来尊重人性,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人本思想带来深远影响,也带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39-41

独特视角下的现代新儒家——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

作者:陶悦 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马列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42-46

刍议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

作者:盛杰民 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反垄断法是促进竞争的法律,是经济宪法.中国反垄断法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初步确立市场支配地位规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以体现法律的稳定性和导向性.基本概念包括经营者的概念、特定市场的概念、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基本制度包括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兼并审查制度、禁止滥用知识产权制度、执法机关和执法体制、法律救济和制裁制度等.通过上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初步构建中国反垄断法律体系的基础框架.

47-51

民法的精神与道德的基础

作者:王歌雅 单位:黑龙江大学民商法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在近十余年的时间里,有关民法精神的探讨经久不息.对民法精神的探讨,不仅推动了我国法理学的重构和法制现代化的建构,而且促进了民法精神的弘扬和中国民法的现代化.在多维度探寻民法精神的文化本源中,道德的视角当属其中之一,进而揭示出民法精神的内涵界定及其道德基础.

52-55

从英美国家保险利益原则的理论发展看我国立法之完善

作者:姚菊芬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英美保险法至保险利益原则确立以来,对其法理有着"法定关系理论"、"实际利益理论"、"存在合法关系的实际利益"这三大理论.而"法定关系理论"、"实际利益理论"并不能解决保险的应有目的,"存在合法关系的实际利益"理论更符合历史潮流.我国现有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中采用的是"法定关系理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法未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适用的是"法定关系理论".从英美国家理论发展的现状及国情,我国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不应适用经济利益理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应适当运用经济利益理论.

60-63

社会诚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王朗玲 单位:黑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个伦理道德基础来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这个道德基础只能是诚信.目前,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政府协调与引导职能,营造诚信环境,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职能,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这样在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诚信社会,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64-68

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作者:康晓光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上海201701

摘要:创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观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没有战争与灾害的威胁;生产与消费的和谐,使企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与供给的和谐,使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与社会供给达到平衡;社会就业的和谐,使社会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够找到相应的职位;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所有制结构的和谐,改变传统公有制结构的独统天下,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竞争中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69-72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探析

作者:马逸敏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社科部,江苏215500

摘要: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分散利用导致规模效应缺乏,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协调发展困难,利益机制扭曲导致发展动力欠佳,制度安排缺失导致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城乡统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应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从制度安排、统筹计划、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为实现效率型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73-76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摩擦和协调

作者:池元吉; 关立新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发生国际经济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行为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反对的不是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它的负面影响.消除国际经济摩擦有赖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成果共享,有赖于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协调组织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协调能力和成效尚很有限,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