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08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1-5

西方哲学“哲学”特质的自我解读——在古希腊哲学的视域上

作者:韩秋红; 史巍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关于“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论断已成为一种共识性的认识。哲学史系指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又是“言必称希腊”的学问。古希腊哲学以城邦的女儿、思辨的女儿、神话的女儿呈现出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特质:反思时代问题的时代性、理性思辨的民族性、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人类性,体现了西方哲学对终极存在做终极解释的终极追求,表征了西方哲学始终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体现了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不断向人敞开的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画卷。

6-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本真向度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朱泓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系; 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随着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中外学者充分挖掘蕴藏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使得马恩的生态哲学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许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本真性认识得并不透彻,尤其对马恩生态哲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及其向度问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识和偏颇。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本真含义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以便能够在实践上对现实的生态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9-12

生态化技术创新观的人文价值取向

作者:许晓平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人文社科部; 北京100000

摘要: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技术创新把单纯的经济增长当作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发展的价值选择上也只注重商品的价值或物的价值而忽视人的价值。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必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人文的角度出发研究技术创新,是解决技术创新面临日益严峻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的根本出路。

13-18

俄罗斯东正教的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研究

作者:陈岩; 姜相志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哈尔滨150001;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150001

摘要: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里,浓浓地融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国家统一并加强皇权,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被罗斯统治者“请入”罗斯。至此,无论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时期,还是在第一、二次卫国战争等俄苏历史的紧要关头,俄罗斯东正教均发挥了其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并在促进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规范民众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19-22

“实事求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

作者:何强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 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理论上的“实事求是”原则,是“视域融合”的产物;在实践上要做到实事求是,就不仅要追求现象与本质的“视域融合”,还要自觉到某种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在现实历史实践当中,我们完全有必要将实事求是之“是”,不仅理解为某种客观规律性,更要理解为某种重大的可能性,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和策略的根据;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3-27

近百年来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杨威 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100871

摘要:社会的些许变迁一般都会通过家庭及其伦理观念的递演而得以体现,因此,对现已掌握的中国家庭伦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做一番综述,即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近百年来有关中国家庭伦理研究的著述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或历史时期,即后的三十年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间。发掘和梳理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的研究路径与发展线索,旨在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基本的历史前提和传统依据。

28-30

中国共产党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展现的“总体人”理念

作者:房加帅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视域中的“人”是超越一切对立面的“总体人”,他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个体、群体和类的统一,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具有全面丰富性、健康和谐性、开放发展性的特点。“总体人”理念是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执政理念,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行动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和进一步升华。

31-33

论非政府组织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作者:谢定国 单位:贵州民族学院建工系; 贵阳550025

摘要: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组织之外活跃着的第三力量,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起着快速时效、积极救援、专业渗透、以柔济刚、精神鼓舞、社会监督作用。培育、壮大非政府组织。需要改善其发展的制度环境,需要准确定位其角色,同时非政府组织亦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34-37

社会政治稳定的本质规定性论析

作者:冯宏良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300387

摘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经济关系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利益关系的本质形态,它决定并影响着利益关系的一切具体形式。在一定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多元、稳定的利益体系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构成一个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旧的利益体系及其格局会不断被解构,原有的均衡会逐渐被打破,从而形成利益体系的新格局。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必然会经历一个从旧的利益均衡经过新的利益不均衡直到重建利益均衡的过程,与此同时,围绕利益和权力的分配,政治系统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超越旧的稳定状态直到重建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从动态的意义上可以认为,利益冲突的生成与消解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本质规定性。政治稳定的本质规定性体现的是旧的利益秩序的解体和新的利益秩序的重建过程;强调的是理性地认知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分化的客观现实,并以理性认知为基础寻求利益冲突的消解路径。

38-40

公务员非诚信行为的政治学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阈下

作者:杨中华 单位: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 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经济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公务员非诚信行为中,表现为政治委托人(公众)和政治人(公务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政治学意义就在于作为分析的工具,在诚信政府的建设中,在控制公务员非诚信行为中,我们的思路会更加科学,行动会更加理性。信息不对称与公务员非诚信行为的关系表现为公务员录用前的“逆向选择”和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公务员非诚信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给人民群众带来损失。以制度约束力矫正公务员非诚信行为,即弥补正式制度缺失和发挥非正式制度积极作用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41-44

论公共行政的实体公正及其制度建构

作者:于辉 单位:佳木斯大学文秘系; 哈尔滨150080

摘要:行政公正是指行政权力正当地分配权利(义务)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价值在于符合现代民主精神的需要、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需要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完整意义上的行政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程序公正体现一种过程价值,实体公正体现一种结果价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公共行政的实体公正包括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发展机会的公正、财产分配的公正与社会保障的公正等方面,其相应的制度构建为:公正的权利保障制度;公正的就业、教育制度;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

45-47

人性化公共行政理念的重构

作者:苏光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 哈尔滨150001

摘要:公共行政理念在百年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决定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决定公共行政实践活动的方向。从“执行行政人”、“官僚行政人”、“有限理性行政人”、“理性经济人”的发展理路进行反恩,它们都只是从一个简单化的层面意义上揭示了人之本性的内核,进而从认识论维度构建起人的完整体系—心理、精神到行为。“完整行政人”是要将此种理念具体为行政制度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行动,追求“完整行政人”是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在行政人人性缺失方面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的重构。

48-52

人权保障语境下的行政行为选择自由—以公共行政民营化为例

作者:龚向和; 袁立 单位:东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南京211189

摘要:传统“行政”角色定位不当与功能缺失,造成政府管理体制成旧、效率低下、人权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行为选择自由是行政法学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最新成果,有着充分的公法保障和私法基础。而作为公法领域私法化特例的公共行政民营化,与行政行为选择自由相互交融,二者以人权保障为契合点,是人权保障在行政法学领域中的新路径。人权保障是行政行为选择与公共行政民营化存在与发展的正当性理由与合法性基础,是最终检测标准。鉴于行政行为选择与公共行政民营化有可能偏离人权保障轨道,因此可以通过规范其运行程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家权力结构运行机制、采用最小成本激励机制等措施,再辅之以私法视角下的权力限制理论对其予以适当“关怀”,加强行政主体意识教育对其进行控制以充分保障人权。

53-56

有为,还是无为?—反垄断的法律文化分析

作者:李爱荣; 王传辉 单位: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广州510000

摘要:我国反垄断法实行以国家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国家在反垄断过程中居于统治地位。如果说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有限政府的观念更接近于“无为”,强调政府对市场的主导作用更接近于“有为”,那么我国反垄断法强调国家以“有为”的方式干预经济。这是因为反垄断的目的是限制市场权力的集中,这一目标只能由国家来实现,国家在反垄断中的主动作用是当然之义。反垄断法律的这一特点正好与我国传统社会中权威主义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相暗合。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虽然反垄断存在的基础是对竞争的干预,但是反垄断的目的也是维护自由竞争,这就要求政府与市场之间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既不能单纯的“有为”,也不能单纯的“无为”,而应在“有为”和“无为”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儒家的中庸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为此提供了一个支持点。

57-60

论劳动债权优先权—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作者:秦亚东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 哈尔滨150040

摘要:优先权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权利冲突及其实现顺序的问题。我国虽没有规定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但特别法上的优先权已有规定。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理论基础在于优先权制度,从法哲学基础范畴看,劳动债权优先权的合理性在于生存权高于财产权。劳动债权优先权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属于生命权的范畴。从法经济学角度,劳动债权的优先实现符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债权的先天弱势地位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其个人防范风险途径的缺失,决定了其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在立法价值的博弈中,劳动债权是否优先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的反思,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债权的特殊性和劳动债权优先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通过建立优先权制度,合理保护劳动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