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0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坛
1-6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作者:杨春贵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100091

摘要: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由此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后又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小平同志抓住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根本,领导我们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学习邓小平解放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7-10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者:于文秀 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关系复杂:即二者既有亲和之处,更有尖锐的分歧之点。现代性本身即暗含着自我批判的维度,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对其自我批判精神进行了发扬光大。后现代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在总体性问题的不同,也就是在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宏大叙事”上、在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救赎方案上的大相径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执著于启蒙运动所标举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后现代主义从极具微观色彩的话语层面,提出了旨在张扬差异、反对总体化的理论。以差异理论为主要内涵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新兴的各种亚文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和不可多得的理论资源。总之,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断裂式的,而是一种扬弃的关系。

11-15

后现代语境下马克思的幽灵再现

作者:郭嘤蔚 单位:北华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哲学舞台上后现代主义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作为一种强势话语,后现代主义反对作为现代主义思想核心的实体本体论和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并对其进行了激烈地拒斥和拆解,这中间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叙事的消解。但即便如此,当代一批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德里达、哈贝马斯、詹姆逊等先后“走近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6-19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

作者:张立民; 宋儒梅 单位:中共黑龙江委宣传部理论处; 哈尔滨150010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与“人类生存困境”直接联系在一起。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予以了高度重视,进行了多层面的解读,用西方的后现论、中国的原始“天人合一”思想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都陷入了误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作为解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路径已得到证实,是走出理论研究误区的哲学支点。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才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从而进一步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20-22

经验批判主义原则同格的唯物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认识论分析

作者:王玲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恩斯特·马赫在对唯物主义进行实证式的调和时所采用的经验批判主义态度,是以其沿袭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基础并冠以费希特式的主观唯心主义内在论的元素之归结,系统自贝克莱之后种种包括孔德、穆勒实证主义哲学之后产生的一种所谓的包罗万象的哲学认识论体系。而构成马赫本人乃至整个马赫主义的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在“要素”概念下的原则同格的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了。而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的潜在规则则是在以感觉方式是感觉的复合之下的“马赫式”认识途径。

23-25

论亨普尔的科学合理性观念

作者:张萍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130117

摘要:合理性问题是二十世纪以来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亨普尔试图融合历史主义者和逻辑经验主义者关于科学合理性的观点,提出了目的论的合理性观念,即科学合理性是科学方法论原则达到科学目标的能力的一种功能,科学合理性就是一种手段或目的的合理性,当科学的目标确定之后,只要科学方法论能够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科学就是具有合理性的。由此,亨普尔对科学合理性的说明特别依赖于科学探索目标的决定。

26-29

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

作者:李若冰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30-33

“差异”的统治——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维度

作者:李素艳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长春130012

摘要:差异的统治是解构主义政治哲学批判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或典型形态。解构主义者认为现代性政治将对同一性的追求作为其基本的前提,掩饰和抹煞差异以至于将差异消融于同一之中,这使得现代性政治带有强烈的专制、霸权和极权的倾向。他们以德勒兹的“差异”,特别是德里达的“延异”、利奥塔的反“元叙事”观为哲学基础,力图颠覆同一性为基础的现代宏大政治,强调多元的和差异的政治观,以解构现代政治的中心、标准、惟一价值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特权,旨在确立多元文化和政治视野的同等价值,这对于扩大社会、政治体系的合理合法性范围,并使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他们对差异的过度推崇使得他们缺乏普适性的前提而陷入混乱,无法建构出任何政治图景。

34-36

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论断的解读

作者:高军; 陆岩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教研部; 哈尔滨150080

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十七大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对这一论断的内涵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且还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秀经验成果。其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和新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条件变化做出的积极应对;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处理现代人际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关注的重点。

37-41

基于神经网络的情境学习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作者:陈力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计科系; 广州510520

摘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为情境学习绩效评价构建了开放系统。采用BP神经网络可以建立情境学习评价系统的数学模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情境学习绩效指标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将动态评价结果输入到BP神经网络模型中,则学习者情境学习绩效评价值就可以比较真实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对情境学习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42-45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

作者:华启和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思政部; 江西抚州344000

摘要: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和生态伦理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体现在: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生态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为:在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生态执政;在经济层面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生活层面表现为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人居环境;在文化层面体现为树立和谐友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都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指导。

46-48

并非问题的“斯密问题”

作者:苗钟颖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经济进步、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伴生着诸多不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人类的自利心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所导致的。这种冲突就是人们所说的“斯密问题”。“斯密问题”是德国历史学派对斯密的理论体系的质疑,百余年来人们一直为“斯密问题”的存在与否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它并非是斯密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而是演化为市场经济中个人的自利心理的膨胀与社会道德规范冲突的一个代名词。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都是统一的,因此所谓的“斯密问题”在其理论体系中并不存在。

49-54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曾正德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史。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特征规律和建设实践与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和盛衰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并给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和借鉴。

55-57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作者:王福兴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哈尔滨150025

摘要:在当前关于新自由主义的讨论中,多数国内学者从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扩张和文化侵略的角度来看问题,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发达国家假全球化之势与自由市场之名,运用自身优势剥削发展中国家,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理论工具。其实,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只是其整个理论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延伸。应该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实践来揭示其本质:从历史上看,新自由主义是针对发达国家内部问题而产生的,兴起于全球化浪潮来临之前,是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流行的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所进行的一次政策调整;从本质上看,新自由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扩大资本积累,在这一政策下获利最多的是金融资本;从结果上看,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国家对社会分配的干预,从而损害了社会弱势阶级的利益,是一种向原始资本主义回归的企图。

58-60

平等的空间:当代分配正义下平等理论之争

作者:孙一平 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长春130012

摘要:现代各种政治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着同一种根本价值——平等,几乎所有的政治思想流派都力图争取某种东西的平等。当代分配正义下争论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平等理论是福利和福利机遇的平等、资源平等、可行能力平等、运气平等。它们关注的重点是人们的运气与选择,对坏运气的影响应共同承担;对个人选择的结果要个人承担。但是,单凭“运气本身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并不能成为我们共担运气影响的根据。问题在于分配正义本身。在分配的语境下就预示了权力主体的全能和权威。只有将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结合起来,通过民主平等保证分配领域的平等才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