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0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1-6

“好公民”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以公民教育为视角

作者:侯小丰 单位: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编辑部; 沈阳110031

摘要:现代化不仅是一系列经济发展指标,更重要的是现代的政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民主意识。然而我国当前的现状却是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严重脱节。这种状况的深层根源在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固着所导致的对现代文化的非理性抵抗。为此,我再次提出"好公民"概念,作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植入到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中,旨在融合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对"公民"的内在要求和我国传统文化对"好人"的一贯诉求,使现代化的政治文明和法律文明因注入儒家文化的血脉而不再给我们一种完全疏离于本土文化的异己感和外在感,促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完成法治社会"公民"的角色转换,以文化的和谐来构建社会整体的和谐。

7-11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轨迹探析

作者:张艳玲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石家庄050091

摘要: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由《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德法年鉴》时期的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再到《手稿》和《形态》时期的实践主体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才彻底抛弃了唯心史观,建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眼中的人才由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得以最终确立。

12-14

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

作者:王玲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内涵的把握,关涉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成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需要着重从历史理论内涵、科学实践目的以及终极关怀形式等三方面进行分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解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客观的时空、能动的主体、真实的历史,是从宏观上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归纳和演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本身不断扬弃、实践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外贯通互相影响的综合性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动力的文化与历史的高度统一体,是一种"神圣的"终极意义上的关怀。综上三者共同建构并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

15-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

作者:杨蓓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规定性与指向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是将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转变到关注理论本身的大众诉求,进而满足大众诉求,获得社会主体的认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为"大众诉求—主体认同"。

18-2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构建前提探析

作者:余满晖; 张小兰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思政部; 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当代形态的转变。与此相关,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构建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也有随之而变的所指。无论人们怎样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构建出的各种理论体系传达的意义在本质上不能相互矛盾。追问如此问题,对"在场者"有重要启示。

21-24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传承

作者:葛彦东 单位:常州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是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邓小平进一步理顺了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主动、更加自觉。

25-28

基于“怨恨”理论的现代社会反思——舍勒“怨恨”理论浅析

作者:关斯玥 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舍勒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根源乃是作为心理机制的"怨恨",并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探讨了怨恨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怨恨产生于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攀比中所生成的报复欲长久不能满足,怨恨的产生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价值处于一种失范状态。舍勒在"怨恨"理论的基础上,他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怨恨"理论的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新的视野,但它的理论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29-31

罗尔斯公共理性的启示

作者:荆文凤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150027

摘要: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是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在达成民主社会的共同政治认同时拥有公共的政治理性,推理原则及其方法是得到公民认可的。理性的公共性确保了正义原则的合理性。罗尔斯的公共理性为具有共同政治理想规范的、合理而理性的公民在涉及根本政治问题时,具备自觉诉诸公共理性的义务,公共理性应该成为每一个自由而平等的公民自觉履行的义务,失去公共理性的公共政治辩谈很难就根本政治问题达成共识,甚至社会将可能面临分裂和动荡的威胁。

32-35

全面与单向——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探析

作者:王洪秋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150027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主要体现着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种长远历史设想与基本描述,马尔库塞则针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对人的异化作用进行了批判,集中体现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观点。通过对于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探析,丰富了我们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拓宽了我们的理论视野,使我们能以此回应当代社会现实的挑战并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36-40

论中国东方技术美学的审美特征

作者:张跃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济南250013

摘要:中国东方技术美学是在儒、道、释三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所独有的关于技术美的理论价值体系,它潜在于东方文化体系之中。儒家以正气为美,认为只有体现了"仁"的技术才是美的技术,功利性的技术被融化在非功利性的诗性人格境界里。道家以万物皆通为美,它能打通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玄妙是其技术美的外在表现。释家以见性为最高境界,只有"顿悟"才能"见性",它强调以慧能世界为根本,以智能世界为技术现实,慧智双修奠定了东方技术美学天然的反技术异化的力量基础,有着西方技术美学所不具备的境界优势。把握这些审美特征,光大中国东方技术美学,在西方科技与人文严重分裂的今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1-43

人生观启蒙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梁漱溟文化观透视

作者:苏磊 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871

摘要:梁漱溟认为文化的发展根本在于意欲。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解决了人对物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现代性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政治制度。不过,西方文化的发展行将结束,世界文化要转型到以解决人对人的问题为核心,即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第二路向上来,因此,中国的现代性选择的根本在于以心性学成就的人生观启蒙。

44-48

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的内涵及特质

作者:刘忠孝; 孙相娜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哈尔滨150025;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哈尔滨150025

摘要: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阐述的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中国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把握中国人核心的精神属性,它是培养君子。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代代知识分子构建的以"仁"为旨归的历时态知识体系,通过自我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人格基础,通过践行中庸之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勾勒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仁者爱人的交往观在社会生活中建立了充满温情的人伦秩序。他们共同指向可持续发展之道,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49-52

生态女性主义的演化及其价值

作者:王词; 李庆霞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多元的、复杂的、有差异的生态文化。它起源于西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与发展来到东方,东方生态女性主义在移植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重建,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良好的前景。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已经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对各国的女性运动和环境保护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发展中的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必将逐步发展完善。

53-55

提高能力素质论略

作者:贺电 单位:吉林省公安厅; 长春132601

摘要: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能力素质,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能力素质是指个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才干和艺术。能力素质由政治素质、业务技能素质、人际协调素质和精神心理素质等构成。能力素质既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而引导了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形成了对实践型、专家型、创新型、和谐型和复合型人才类型的需求。每个人都要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大环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一是要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二是要善待自己。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6-59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的新视域与可行性研究

作者:樊东光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福建厦门361024

摘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的新视域是把政治制度从阶级的分野中剥离出来,把政治制度看作阶级社会中人类实现自我管理的最高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属于人类共同政治文明成果范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放性,确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的坐标参考系,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吸收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成果,汲取经验教训,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规律,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政治制度。当代中国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创新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