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0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1-7

略论文明转型

作者:张恒山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北京100091

摘要:为了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发生的变化,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人类最初出现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自公元16世纪始,在西欧逐渐产生商工文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由于商工文明优于农耕文明,所以,其逐步地挤压、排斥农耕文明,从而出现世界范围的文明转型。

8-12

意志、道德意志、善良意志

作者:易小明; 吴昌强 单位: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 长沙410000;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意志是以自由为存在前提的,其策动的行为处于善恶之间;道德意志是道德活动中的意志,是意志中指向善的那一部分,其行为以善为指向;善良意志是道德意志中的纯粹利他部分,它是道德意志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行为以"善本身"为目的。从道德动机的角度来看,从意志到道德意志再到善良意志,表现为人的道德属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将意志等同于道德意志,也不能将道德意志等同于善良意志。因此,厘清三者的各自内涵,既是道德理论探讨的需要,也是道德实践的需要。

13-15

布罗代尔对文明形态史观的批判

作者:张正明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斯宾格勒提出了一种"文化形态史观",打破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托勒密体系——实现了"哥白尼革命"。他摒弃"进步"史观,用一种世界历史的"比较形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认为历史不应是某一思想家主观"设计的产物",更不是单线索、直线式、由低到高、由恶及善的进步历程。他认为历史没有规律,有的只是"命运"。汤因比继承发展了斯宾格勒的历史观,认为文明的发展、生长是一系列"挑战"、"应战"的结果。这种文明形态史观有积极的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布罗代尔对其过于简单化的文明史观很不满意,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对他们提出了严厉批评:第一,批评历史宿命论。第二,回避历史的时间,只注重短时段的事件。第三,一种"人的精神本质"与多种(无论是八种还是二十一种)文明形态相矛盾。第四,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抽出几条"规律"、"法则"、"模式"来剪裁历史。最后,布罗代尔决定抛弃文明模式(包括各种翻版),主张用"长时段"结构理论取而代之。

16-19

中国古代佛教伦理思想的儒家化转向

作者:贲利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逐步融合实现中国化发展至顶峰,而后渐渐衰败。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其思想价值体系必然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存在矛盾冲突。佛教思想家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实现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在不放弃根据的思想和价值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附和儒家思想,论证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儒家思想的伦理化特征,使二者伦理思想的共通成为必然,因此佛教伦理积极融会儒家伦理,实现自身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转变,准确地说是儒家化转变。

20-23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作者:陈秀丽; 于慧勇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天津300191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等社会思潮。这些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通过广泛传播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产生了消极影响。其影响人们对指导思想的正确选择,有人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意识形态;动摇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共产主义渺茫论";致使人们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削弱了人们的民族价值观,追求"普世价值"等。为此,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有效对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辩证否定社会思潮,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思想阵地。

24-27

从审美的“二律背反”解读康德美学的辩证观

作者:吴铁柱 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哈尔滨150001

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28-31

“意象是美的元范畴”吗?

作者:莫先武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南京210038

摘要: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32-36

一种生态觉悟:从自然之“附魅”、“祛魅”到“返魅”

作者:牛庆燕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社科系; 南京210037

摘要: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遮蔽和断裂,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应当积极寻求自然之"返魅",这是人类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重建,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也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37-40

论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同一性

作者:杨光生 单位:北华大学法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132013

摘要: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对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41-44

论福利国家及其危机的实质

作者:刘丽伟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哈尔滨150080

摘要:福利和福利国家概念在当代社会和政治思潮中居于重要地位。福利源于人的需要,对人的需要满足的要求决定了福利国家及其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福利国家是在基本需求方面为其成员的幸福承担法定责任的制度表征。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其理论论争的本质内涵也是围绕需要满足。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是其制度不能满足某些基本需要,福利国家危机的实质问题体现在其对人们需要满足的危机和福利国家自身的合法性危机上。福利国家的国家干预本来是反危机的一种原则,但在实践中却长期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合法性基础,最终导致福利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系统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危机。

45-48

论诚信的价值:从“伦理”到“治理”

作者:杨阅; 赵海月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130012

摘要:儒家的诚信伦理传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生发出新的意蕴,彰显出其伦理价值与治理功效。诚是人的内心态度,蕴涵着个人的心志专一、正心善意和公共意识,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将主观的诚现之于外产生信的客观效果即为诚信。诚信有其个体价值,于单个个体的价值在于自信从而自成;有其人际价值,于两个并存的个体的价值在于互信从而互利;有其公共价值,于社会群体的价值在于公信从而公益。并且,在政府的主导下,将诚信由伦理规范发展为社会治理规范来管理社会,将产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实现社会公正的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治理功效。

49-53

论行政发展的双重困境

作者:朱明仕; 柏维春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130117

摘要:作为公共行政的组织基础,官僚制对于公共行政具有管理、政治和伦理的意义。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的行政发展需要对官僚体制在上述三个维度加以完善以及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行政发展的困境就是官僚制自身的组织缺陷在管理、政治和伦理三个维度上的集中体现;同时,官僚制的公共性特征导致在管理、政治和伦理这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着内在逻辑困境。这构成了行政发展的双重困境。

54-57

行政裁量及其控制——以说明理由为分析视角

作者:桂步祥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系; 南京210036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能动行政的发展,行政裁量权广泛存在并成为契合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的必备工具,严格法治主义的破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过于宽泛的裁量权对法治又是一种切实危害,要想保证行政裁量运作的正当化和确定性,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它的滥用。说明理由作为正当程序的基本规则提供了通过行政过程规范、控制行政裁量的新机制,发挥着增进裁量的理性、促进裁量的确定性、提高裁量决策透明度以及推动行政合作、提高行政裁量决定可接受性的价值,是良好行政的开端。行政裁量之理由说明包括事实认定与规范考量两个层次,但行政主体必须将说明理由贯穿于整个裁量过程,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裁量活动的结果——裁量性行政行为上。

58-60

法治理念下法制完善的伦理考量

作者:李景山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150027

摘要: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重要的价值要素,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是统一于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下的,因此,在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借助于法制得以体现出来,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制定须能够体现出民众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尊重。因此,除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外,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更要融入中国民众当前的日常生活伦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在伦理上的关系,以期在硬制度与软制度各自拥有独立空间且能够实现良好互补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61-63

权利限制视域下的优先购买权——兼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存废

作者:李兵巍 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权利冲突不可避免,化解权利冲突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进行权利限制。权利限制是法律为权利冲突预设的纠偏机制,不能无限扩张,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遵守一定的原则。特殊情形的财产交易中,为了让那些具有公共利益性质或者更需法律特殊保护的权利得以优先实现,法律以优先购买权的方式限制了出卖人和其他竞买人的权利行使,但是这种限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只能赋予特殊群体;二是只能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行使;三是不得损害其他当事人的利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房屋承租人的弱势群体状况发生变化,并且该制度还存在着法律漏洞太多,法律效果并不明显等问题,已经没有继续保留的价值,应当予以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