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2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5-9

社会和解何以可能?——以恢复性正义为视角的分析

作者:彭斌 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长春130012

摘要:恢复性正义的核心是疗治创伤、复原破裂的关系。它倡导了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社会和解思路,不仅强调化解社会成员内心中的怨恨、愤恨或者憎恨,而且强调矫正社会结构中的关系不正义,预防潜在的或潜伏着的社会伤害行为,变革蕴含着结构性暴力与符号暴力的制度安排。在实现恢复性正义的过程中,和平、真相、责任与宽恕是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在这“四要素”得到实现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从社会伤害行为中解放出来,重新构建或恢复相互承认,实现和解。

10-13

协商民主: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孙明哲; 张森林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130024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目前,发展协商民主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体现了我国政党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促进社会政治心理和谐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与政治制度同步发展,分别体现了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展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14-16

中国政府规制体制的博弈分析

作者:李鹏; 黄海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西安710061

摘要:政府规制体制的运行过程,是代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博弈者按照政府规制法律规范确定的规则进行博弈而达到均衡的过程。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政府规制体制中的博弈均衡是一种没有充分顾及社会利益的博弈均衡,是一种没有质量、缺乏效率的博弈均衡。政府规制体制是为实现政府规制目标而采取政府规制的组织形式。鉴于此,完善中国政府规制体制的措施为:巩固体制基础、完善法律体系、明确主体构成、健全运行机制。

17-20

论基于政治效能感的公民政治参与

作者:石瑛; 董丁戈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130012

摘要:政治效能感与公民对于政府、政治体系的感受直接相关,其反映出公民对政治的感受程度。要研究公民的政治态度到底如何,政治效能感是绝不可忽略的变项。同时,政治效能感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强度、归因方式、行为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升公民的政治效能感,积极推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需要通过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推动公民政治参与来提升公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通过确定合理的政治参与目标、广泛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学习替代性成功经验来提高公民的外在政治效能感。

21-24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之困境及启示

作者:赵海峰 单位:中共中央局; 北京100032;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哈尔滨150080

摘要:技术理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它的理论来源是韦伯的技术合理性思想和对西方社会科学技术崇拜的忧虑,面临着理性的崩塌和解体、人类精神的分化,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从不同的理论路径提出了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但是都有着相似的理论困境,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抽象性、局限性,以及理论上的决定论色彩和简单化思维。为了克服上述理论误区,必须扬弃简单的决定论思维方式,理解人类实践中的二元对立的深层根源,既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要对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批判。不能进行抽象批判,而要深入历史;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不能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不能对技术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不能片面地褒奖一方而贬低另一方,要清楚二者各有各的优缺点,都不是绝对的。技术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重新融合,一定要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25-28

生态唯物主义诠释中的自然、人与社会——论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作者:胡莹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动当中,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学维度上重新梳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当中蕴含的自然一人一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而自然一人一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就是福斯特重建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在福斯特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进行生态学向度上的重新阐释过程中,将哲学视角扩展到马克思理论当中被人忽视的思想,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理论的完整性和深邃性,帮助世人向马克思本人的本真思想迈进了一步,使世人在生态学领域“靠近马克思”,同时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困境提供了哲学范式上的致思。

29-33

高兹的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评析

作者:刘晓芳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150001

摘要:高兹在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时敏锐地认识到,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日益远离其满足人们需要的原本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人们为补偿异化劳动而致力于获得虚假需求商品的现象。在高兹看来,消费异化是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必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为利润而创造虚假需求,诱导人们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和尺度。消费异化不仅加剧了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而且导致人的非人化,也消解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反抗意识,成为控制社会的新手段。摆脱异化消费就要全面改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系统,破除“越多越好”的高消费观念,引导人们在生产领域中寻求满足。高兹深刻地批判当代资本主义为实现资本获利的目的鼓励异化消费,严厉谴责资本主义颠倒了人与商品的关系、把人扭曲成消费机器的现象,加深了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端的认识。受高兹消费批判理论的启迪,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克服物质主义倾向,以人为本推进物质文明,培育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崇尚精神满足的消费模式,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所追求的生活价值取向。

34-37

至纯至圣的追求——柏拉图美学思想之启示

作者:李德岩 单位:鲁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成为诗人,更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在诗的领域中对话先哲,开启一个属于自我的时代。可是,柏拉图之于美学,是做到了的。将哲学领域的思索融入到美学范畴去考虑,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别有意味。结合柏拉图的主要著作《理想国》,可以得知柏拉图对于“美”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其对于自然之美与文艺之于人的情感塑造作用,将审美意识从表象引入深层又从深层带到表现深层次内容的“表象”的循环过程,以及对美必须符合完整和统一的标准的判断和解读,同其基本哲学观点一起,即对于艺术、自然、现实关系的分析、对于“理式世界”的看法相结合,互为印证、相互补充,充分彰显了柏拉图美学思想在美学、历史、哲学等语境下的重要价值。当然,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对于诗的批判和其美学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如果将其主要思想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对照,及探寻其背后的哲学意味与中国传统经典《易经》的内在关联,在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有相当程度的启迪意义。

38-41

江户时期伊藤仁斋与山崎暗斋儒学之异同

作者:史少博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部; 哈尔滨150001

摘要:日本江户时代的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儒学而形成的两大派别,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思想分歧。即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都重视儒家学派,都关注了儒学中的朱子学,具有重视人伦道德等共同点,并尝试为中国儒学日本本土化做出了努力。尽管如此,两大学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42-44

关于经典诵读的一种哲学立场——基于主体间性自觉的诵读

作者:钟卫; 彭贵川 单位: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主体间性理论被一定程度滥用,但运用于审美领域特别是审美传播领域却非常恰当。经典诵读活动是一种传统而特殊的审美传播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诵读者特别容易因“经典”之名带来审美疏离感而使诵读流于形式。基于主体间性本体论的立场认识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审美疏离,更好地实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主旨,有效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基于主体间性立场的经典诵读可以体现诵读中多元主体的共在,即文本主体、诵读主体和受众主体通过诵读活动实现主体间的彼此关照,从而完成对社会文明的承续和促进。而主体共在的实现依托于参与者对经典文本建立同情,即“我”以积极靠近的姿态对他者之我建立同情,完成我者与他者的自然融合,排除经典诵读活动流于形式的弊端,从而更行之有效地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45-50

特质情绪智力的理论与研究

作者:刘秀丽; 张娜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长春130024

摘要:皮特艾兹等研究者对传统的情绪智力模型进行整合,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能力情绪智力和特质情绪智力的观点,认为特质情绪智力是指一系列与情绪相关的行为特质和个体识别,加工及利用情绪信息的自我觉知能力,其结构由一个整体特质情绪智力和四大因素及其15个因子构成。研究者根据特质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结构,编制了测量工具,并采用所开发的测量工具在多领域进行了情绪智力的应用性研究,丰富了情绪智力的研究内容,扩展了情绪智力的研究领域。

51-54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特征及其本土化

作者:常硕峰 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哈尔滨150086

摘要:科尔伯格作为道德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开拓了皮亚杰所提出的道德发展思想,将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创造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原理,并将其引入教育实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具有阶段性、层递性、交互性和探源性特征,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实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应实施的举措为: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引导;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以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端正儿童行为动机,不断提高其自律水平。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55-58

利益保障视野下“群体性事件”的法治进路

作者:刘雪松; 宁虹超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150028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逐步形成了由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客体、多元利益意识与多元利益追求有机构成的多元化利益格局,该格局中各种利益交织共生,彼此制约影响,甚至产生矛盾冲突。由于解决利益矛盾的理念与制度缺失,多种利益矛盾的激化风险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催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根基在于理清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公民集体行动这三个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现实机理与逻辑关系,从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与症结所在,进而为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找到法治思维进路,即以利益保障为要旨,将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公民集体行动纳入法治轨道,把法治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现代制度的秩序保障与支撑,赋予法治以确保利益的有效保障与公正分配的重要使命,通过法治精神的引领与法治秩序的规范,促进三个要素的法治脱胎于有机协调,构建法治关怀下的和谐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控。

59-64

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基于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比较分析

作者:卞建林; 廖森林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院; 北京100088; 厦门大学法学院; 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未决羁押严重背离无罪推定原则,但在我国却极为盛行。西方成熟的做法是限制未决羁押的适用,取保候审制度是减少未决羁押的有效路径。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比例过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不华也不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正向规定,穷尽式的肯定情形与案件形态的多样性之间、有限的制度供给与无限的案件需求之间产生巨大鸿沟,唯有彻底颠覆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才能改变过度未决羁押的现状。将符合条件方可取保候审改为符合条件才能羁押,如司法机关不同意取保候审申请的,应当承担证明责任以证明其未决羁押的合法性。在实体上,为平衡取保候审的积极适用和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之间的冲突,应当将在取保候审期间逃匿的行为定为犯罪行为。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与我国大陆在法域背景上存在较多相似之处,且两地在刑事司法正当程序方面蕴含优秀经验,我国应当借鉴香港和台湾地区保释制度规定,完善取保候审制度。

65-69

关于完善我国司法公开制度的思考——从利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视角论之

作者:唐宏强; 孙建 单位: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南京210000

摘要:司法公开具有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能力、树立司法权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程序保障。虽然公开透明一直是我国司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我国目前司法公开的状况与现代法治精神、公平公正司法理念和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的实际需要等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尽快建立符合上述要求的司法公开制度体系,是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此,应把握的总体原则是:一方面要坚持全面扩张,不断扩大司法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也要坚持适度限制,实现扩张与限制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