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3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5-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转向的现实路径

作者:王益仁; 关斯玥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实践转向,也就是从传统的认识论领域的研究转向生活实践层面的探讨,这可以看作是以往认识论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发展。转向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现实生活为理论生长点,以解决生活世界的现实矛盾为旨趣,其进步性在于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实践转向依然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即马克思主义如何切入现实生活这一关系性矛盾结构?如何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误区?而马克思的“生活方式”范畴为解决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提供了思维借鉴,为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现实路径。

9-14

论经济的社会形态假说

作者:刘国辉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批判地分析了平行于政治国家的市民社会的独立存在,阐述了二者分离的历史矛盾。市民社会的交往形式蕴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清算哲学信仰”的语境下,构成了唯物史观第一次阐述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哲学的贫困》中,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叙述的方法”才真正构成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构成了经济关系的本质,经济条件的对抗性构成人类社会历史、人类文明的理论出发点。这样,社会的经济形态假说就代替了市民社会概念。唯物史观就成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发点。

学术交流杂志哲学研究
15-18

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合法的偏见”——对《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原则的一种解读

作者:张剑锋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哈尔滨150025

摘要: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评所内蕴的合理因素和他观点中的误解都值得哲学界不断反思:就卢卡奇合理因素的观点来说,他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原则,这一点在今天已经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进而提升到新世界观本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就对他观点中的误解来说,他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存在着非历史化的误解,他笼统地把其体认的自然科学范畴的永恒性加在自然辩证法上。因此,这一批评从总体来看是个“合法的偏见”,而反思这种“合法性”与“偏见”,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辨证法“历史”本质的理解。

19-22

德里达解构理论管窥

作者:范馨悦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哈尔滨150025

摘要: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是反传统思潮解构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他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起就表现出激进的反传统倾向,并在欧美哲学界掀起了巨大波澜,其解构理论及思想冲击了传统的西方文化观念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理论根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是对结构主义和现象学扬弃的结果,这一理论思想已经渗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各种知识体系,是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彻底颠覆和反击。

23-26

浅谈宋代儒学的转型

作者:裴晓冬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长春130024

摘要:在中国儒学发展历史上,宋代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高峰,这时候的理学顺应时变,一改前朝受压迫威胁的局面,在思想和学说著作上,成果斐然。因宋代儒学以“理学”的新形式出现。因此又被称为新儒学。在儒学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唐宋间的儒学转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它不仅适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实现了复兴儒学的目的,而且更强调务实精神,针砭时弊,旨在以儒家的伦理纲常重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而不空谈心性义理。宋明理学地位不断上升,后成为官方主流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7-31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作者:段妍; 杨晓慧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长春130024

摘要:一个政党的价值观,反映出该政党的基本思维方式与价值旨向,是该政党对历史发展方向的重要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救亡图存、翻身解放的“革命”价值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价值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演进历程与旨向,深刻揭示出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对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引领意义。

32-35

金融危机后对“两个必然”的重新审视

作者:辛玉玲 单位: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两课教研室; 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两个必然”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金融危机之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不断深化、危机持续加剧,质疑资本主义在西方集中爆发,凸显出资本主义的衰落趋势,进一步印证着“两个必然”;中国等的成功应对,使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优越性和独特魅力再次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吸引力剧增,进一步昭示着“两个必然”。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虽然道路漫长,但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辩证法。在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之际,重新审视“两个必然”,有利于更加坚定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36-39

信访制度下公民权利表达

作者:谢非非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哈尔滨150040

摘要:信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表达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政权机关了解民情,解决社会的矛盾冲突,同时能够监督政治权力的运行和国家机关的工作,引导社会向着健康和谐的道路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从完善信访制度的角度为公民的权利表达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使信访这种公民权利表达方式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应在立法中明确信访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和引导公民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权利。规范信访权力运行,完善信访体制,简化信访机构设置,明确规定各级信访机构信访事项的受理范围和职责,各信访机构之间应加强协调,信访机构督促检查职能应更加明确。规范信访程序,规范信访事项受理权,规范信访事项办理权,使信访权力在法制轨道上运行,推进信访表达方式的法治化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术交流杂志当代法学理论新视野
40-44

论法律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作者:邹龙妹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081

摘要:没有非文化的人类社会,也没有无社会的人类文化,文化既是人类社会各级区域系统的普遍属性,也同时是该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文化是法律系统运行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要素之一,是法律运行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因。法律的发展和进步与区域系统文化变革和跨系统文化传播是紧密相关的。换句话说,法律必须以区域系统文化为基础,尊重其所在区域系统的族群文化特性,背离甚至对抗所在区域系统族群文化特性的法律就难以得到系统成员的尊重和执行,这样的法律即使借助系统外部力量或系统内部的强制授权进行推广,要么是徒劳无功的,要么是成本巨大但只能取得暂时性效果的。法律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保障,法律作为系统的强制性规范,贯穿了能够作为法律客体那部分文化产生、归属、传播、使用、交易及消亡的全过程。法律通过权利和责任的表述模式设定了系统成员主体之间的行为界限。相关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能够保障系统成员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交易的自由,避免或缓解因为系统文化交互而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也在相对复杂和不确定的经济过程中赋予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和保障权益实现的稳定性,并通过构建奖励和惩罚机制来指引系统成员对文化经济行为的选择,进而间接引导系统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流向。总之,以系统功能和系统目的为切入点来诠释法律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以一种超越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来有效地揭示法律与文化本身及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

45-48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

作者:朱文玉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哈尔滨150040

摘要:构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进一步确立农业知识产权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主体参与农业知识产权建设的积极性,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农业知识产权政策和规划,发展农业知识产权的总体战略目标、基本步骤、主要制度和相关措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依据和基础,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科技创新;农业知识产权管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农业知识产权发展;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以独立性、公平性和专业性服务于市场;农业知识产权教育,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库;农业知识产权司法,建立多层次高水平的司法体系。

49-53

论知识财产发生的外部条件

作者:朱继胜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南宁530006

摘要:知识财产发生的外部条件,是法律的确认。知识财产要获得法律确认,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客观上,知识产品从依附于物质财产,走向经济价值上的独立。它涉及三个方面,即知识产品的效用性、稀缺性和可控性。这一条件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才最终得以具备。二是在主观上,知识财产观念的确立。财产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从“有形的物”到“无形利益”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整个19世纪,是财产的“有形物”时代。随着财产外延从有形物拓展到无形财产,财产内涵由有形的物嬗变为无形利益,知识财产观念得以确立。法律在确认知识财产时,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限制,以达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利益平衡作为知识财产制度的基本精神,应当贯穿于知识财产制度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全过程。

54-57

期待权性质之管见

作者:王睿 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哈尔滨150080; 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期待权制度起源于德国,是民法基础理论的一个待解难题。期待权性质是该制度中理论纷争较大的领域,各家观点林林总总,至今尚无定论。从本质上看,期待权性质应是指期待权在现行权利体系上之地位。期待权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与物权、债权严格区分的现有权利体系是不能完全契合的。物法与债法的二分法是德国民法典编纂体系的重大特点,并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实际享有的利益范围和种类不断变化和丰富,并非物权、债权能够完全囊括。物权、债权的二分法无法统摄期待权,期待权是游走于物权、债权之间的一组边缘形态的权利群,而且与债权物权化有本质的区别。与债权物权化相比,期待权对债权的背离更加彻底,它是一种新型的物权性权利。

58-61

建立中国特色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制度——劳教制度废止后的制度选择

作者:王洪涛; 冯帅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哈尔滨15004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劳教制度虽然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预防减少犯罪方面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在适用对象、适用程序、期限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制度性缺陷,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直至2013年11月被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正式宣布废止。废止劳教后该有怎样的路径选择来调整和规范违法行为呢?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思路:一是轻罪化,主张将轻微刑事违法犯罪行为由改造后的轻罪制度予以处理,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二是保安处分化,主张借鉴西方保安处分制度,建立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处分标准、以社会防卫为目的的中国式保安处分制度,但这种观点会不可避免地破坏或者削弱法治文化;三是教育矫治化,主张对被处分人采取一种既不是纯行政制裁、也不是纯刑罚制裁的教育矫治措施,这种观点克服了劳教制度的诸多弊端,具有人权司法保障的进步性。因此,废除劳教制度后较好的制度选择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其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由法院依据司法程序做出处分决定。

62-66

基于农业环境法视域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构建研究

作者:林红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农业环境法是发挥环境法体系整体效能的需要,它对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缺失。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多元利益,必须寻求先进的法律机制来调节平衡,开展农业生态补偿是实现相关方利益公平的关键所在。但我国缺乏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为此,本文基于农业环境法律视角探讨农业生态补偿,总结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借鉴,以期对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的推进和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学术交流杂志经济研究
67-71

碳关税本质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作者:魏纪林; 刘国龙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武汉430070

摘要:碳关税已成为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持续性热点。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发达国家利用碳关税的征收,以达到建立新型贸易壁垒从而间接补贴国内生产型企业、进而平衡贸易逆差的目的。碳关税出台与实施,无疑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增长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出口经济的影响;对出口产业结构的影响;对就业、劳动力报酬和居民福利等方面影响。但是,如果我国能善于利用碳关税的逆向倒逼效应,政府层面通过出台相应碳税政策、建立排放交易体系和清洁发展计划、调整排放密集型产业结构等手段,再协同企业层面的对外投资与积极引进先进节能技术等方式,这也将是我国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