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5-13

青年成才与“中国梦”

作者:胡鞍钢 单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北京100084

摘要:同志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富民强国之梦,它由的“中国贡献论”发展而来,今天已成为中国的政治、社会、人民的共识和理想。作为当代青年,要努力实现“中国梦”,须拥有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胸怀,历经学习、专业化、知识化和优秀人才阶段,从而成为服务于、贡献于“中国梦”的栋梁之才。

-F0003

借鉴、发展与创新的《教育学》

作者:崔英锦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读了郭洋波、秦玉峰同志的《教育学》(2013年7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深感这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可喜成果。从第一个提出“教育学”这一术语的英国哲学家培根,第一个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康德,到撰写第一本具有系统学科体系的《普通教育学》著作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数百年来在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中,人作为文化动物,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现象、问题及其规律的不断研究与探索。而在我国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学作为舶来品,曾经历过多次转折与迭起。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14-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相关问题论析

作者:岳强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130024; 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吉林132012

摘要: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主体,是“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主线、主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主题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它需要主体提炼和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时代对主体提出的必然要求,主体充分发挥理论自觉,对主线的把握愈加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主流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主流与阶段性偏差的相互激荡中主体得到历练并不断走向成熟。

学术交流杂志哲学研究
18-22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思想的信仰维度

作者:胡乃岩 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杭州310028

摘要:奥古斯工作为教父神学的代表者,“自由意志”是其基督教信仰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其《论三位一体》、《论自由意志》、《忏悔录》等重大著作中,对自由意志的问题都有系统的探讨和论述,前期同摩尼教的论战,后期对贝拉基派的反驳,分别从自由意志的原生性和恩典性进行了推理分析,但整个论证依然以“除非相信,你们不能理解”的信仰主义路径为逻辑开端。

23-27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哲学意蕴

作者:杨玉洁; 刘子赫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150001; 斯旺西大学法学院; 英国威尔士斯旺西SAZ8PH

摘要:魏源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开端人物,以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著称于世,并取得了良好的改革实效,对于挽救民族危亡起到了一定作用。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包含经学、史学、实学和西学四大部分理论,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了多种改革时弊的对策,反映了魏源利用各种学术资源来经世济国的良苦用心。这四方面的理论是他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大量输入西学而形成的,不仅具有近代转型期中西合璧的特色,还赋予了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新的内涵。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局的需要,魏源从哲学的视野剖析了事心、法人、今古、物我四大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证明了经世致用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经世致用思想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结合先进的西学,目的是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不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启蒙作用,而且为人们“睁眼看世界”引领了方向。

28-32

试论孙中山之心学及其意义

作者:陈尧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心学作为一种带有某些忧患意识的学理,在民族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对不少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思想起到过积极作用。孙中山虽然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他也受到了中国心学的影响。他虽然没有明显地用心学资料构筑自己的心学理论,但他阐述了心物二元论思想。孙中山的心学旨在突出精神的重大力量,对革命斗争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坚定了民主革命的信念,还丰富了他本人的其他理论。孙中山将心和物共同作为世界的本原,并认为心的力量大于物的力量。基于此,他极力夸大心学的作用,试图用心学去创造奇迹、取得革命成功。他对于心物关系的探讨,同近代其他思想家相比,不仅承认了心和物的相互作用,还多了一些对物的认可,使心物关系更趋近客观。

33-3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自信的逻辑意蕴

作者:王晓敏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 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坚定道路自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政治发展道路自信的问题上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需要全面把握道路自信的内涵。明辨自信的来源和基础,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基本前提;凝聚和增进内外共识,是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社会基础;顺应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潮流,是坚定道路自信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努力赢得他信,实现自信与他信的积极互动,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应有逻辑;增强政治发展道路的可持续性,是坚定道路自信的根本保障。

40-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显著特征

作者:刘欣然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哈尔滨150086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含义是既不能跨越阶段发展,也不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以“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指导,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深化与发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步骤和重点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认清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44-48

实施顶层设计:构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作者:范宏; 高军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解决当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搞好顶层设计。通过对顶层设计影响因素、价值取向的分析,从五个方面构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系统框架,即:推进均衡化的资源配置;开发多元化的实施主体;拓展社会化的教育途径;坚持人本化的教育手段;建立科学化的评估模式。

49-54

妇女政治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黑龙江省调查数据

作者:辛湲 单位:黑龙江省婚姻家庭/妇女研究所; 哈尔滨150001

摘要: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黑龙江省调查数据表明,影响妇女政治地位的主要因素为:从政策因素看,妇女从政比例的刚性规定不足,推进妇女参政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从文化因素看,以男权为中心的官场政治文化排斥妇女的政治参与,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参政能力的质疑和偏见难以消除;从家庭因素看,家庭教育影响妇女的政治认知和参政意愿,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成为妇女参政的巨大阻力;从个人因素看,妇女掌握的社会资源较少,其在政治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影响政治参与热情。基于此,应将性别平等纳入妇女参政的相关法律政策机制,并切实贯彻执行;加强社会性别培训,为妇女参政创造和谐的政治舆论环境;重视家庭早期教育,培养女性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并倡导男女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为妇女参政解除后顾之忧;加大对妇女的教育培训,提升妇女参政能力。

55-58

国际安全结构视角下的中俄合作分析

作者:张丽 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 北京100101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安全威胁加大,经济政治化趋势加强,各国维护传统安全的力量增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方式多样,这种国际安全结构的变化预示着国际合作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对世界各国已经形成的国际合作局面构成冲击。中俄合作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等领域受到国际安全环境变化的影响,合作渠道、内容与方式面临挑战,同时,中俄合作也存在双方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经济合作互补和文化交流历史渊源深厚等优势,面临进一步深化的机遇。中俄合作在金融合作、信息产业、文化交流、地区与城市合作等领域前景广阔。

学术交流杂志当代法学理论新视野
59-62

行政机关的行宪能力:问题与对策

作者:宋海春; 杨超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130117

摘要:宪法实施是宪法规范和宪法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体现。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而宪法不会自动实施,行宪主体有无能力实施宪法是宪法实施研究题中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家机关行宪的主要力量,行政机关在行宪方式的全面调整和行宪进程的适时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公民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多种行政争议又与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当下,行政机关的行宪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迫切要求行政机关敢于直面自身在遵守宪法、依法行政、运用宪法分析方法和制度创新等行宪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进而从完善公务员的宪法教育制度、绩效考核体系和加强行宪能力研究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行宪能力,从而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63-66

论司法程序公正与依法治市

作者:倪怀敏 单位:成都学院政治学院; 成都610106

摘要:随着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实现城市的法治化即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国战略体系中日益凸显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依法治市要以司法公正为其首要价值追求,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从重实体公正向重程序公正的彻底转变。司法程序公正有其独立的价值,它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保障。一个城市的法治水平的提高要依赖于司法公正程序的构建和维护。因此,充分认识司法程序公正在依法治市中的意义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在认识和强调司法程序的时代要求和现实价值之后,着重论述依法治市的法治特征及社会功能、司法程序公正是依法治市在实践中的法治基础,为在深化依法治市中充分发挥司法程序公匝古白作用据棋一定的券老.

67-71

论刑事程序的安定性

作者:韩阳; 张剑秋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 北京100024; 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法的安定性是刑事诉讼制度乃至整个文明的法律制度所追求的首要价值之一。安定性是诉讼中基本人权实现的基本保障。无视安定性的诉讼制度将成为一种暴虐的无序制度,正义将荡然无存。因此,抑制追诉权力以维护诉讼的法律安定性成为了必要。刑事程序的法秩序安定需要符合几个基本要求,即确定的诉争内容、程序的不可逆性、程序的可预期性、程序理性、程序的有序性、程序结果的终结性和程序的及时性。影响我国刑事程序安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刑事诉讼目的的设置偏重打击犯罪。舍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调和主义,确立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应当是我们当下亟待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追诉的限度才能被人们接受,刑事程序的安定性也才可能得以实现。

72-75

论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作者:谷永超 单位:南开大学法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期待可能性的规范性决定了对其判断的过程是一个以事实为基础的规范性价值判断的过程,因而期待可能性价值的实现需要构建一个合理且具操作性的判断标准。刑法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标准进行探讨,并形成了行为人标准说、平均人标准说和国家标准说三种标准。三种标准各有优点,但由于存在诸如操作性不强或不能揭示期待可能性本质等不足,故均不足取。清理传统的判断标准、构建新的判断标准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期待可能性被滥用。以平均人为基础的类型人标准说,即以限缩的平均人为参照来判断行为人的期待可能性,该标准能较好地克服上述三种标准的不足,具有相对的合理性,能够得出最能反映行为人期待可能性实际情况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