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5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5-11

导引 中东欧社会转型问题的多维透视——奥菲论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与民主

作者:谢静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上海201620

摘要:德国政治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奥菲对后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研究.也包括对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反思。奥菲对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反思体现于他对这些国家转型时期社会政策问题和民主问题的考察。一方面.他在对社会政策制定模式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指出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在转型时期导致财政危机的社会政策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他又结合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转型时期民主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认为中东欧后共产主义国家民主的巩固最终要依赖于“宪法爱国主义”所带来的认同与动机力量。

-F0002

刘桂林作品简介

作者:刘桂林
-F0003

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评《当代的马克思》

作者:刘苗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人的本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诉求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普遍关注的问题,南斯拉夫实践派更是试图用自己的哲学去促使世界的人道化的实现。他们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况出发,试图寻找一条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道路。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12-18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之殇的文化探析

作者:张爽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东欧国家在20世纪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制度解体的历史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之殇,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东欧国家主要由天主教塑造的二元政治观,以及大学兴起和启蒙运动所传播的欧洲人道主义传统精神,与俄国由东正教塑造的一元政治观以及东方文化精神之间存在着冲突。苏联模式的集权政治与自由民主文化之间的断裂导致东欧国家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处于政治模式与文化模式的错误对接中,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极不稳定的。所以东欧国家在文化上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与反叛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19-22

社会主义:一种革命运动伦理学的实践形态

作者:刘欣然 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哈尔滨150080

摘要:南斯拉夫实践派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的重要一环。斯托扬诺维奇是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社会主义理论生发于东欧社会“斯大林化”与“非斯大林化”交织的进程中。在斯托扬诺维奇看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要改革,主要源于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他是在动词的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的,在他的理论中,实践哲学是其理论基石,只有通过革命运动的伦理学实践,唤醒工人阶级对自身利益的深刻认识,使他们自觉地产生革命的伦理行动,才能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3-27

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前提

作者:郭艳君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马克思对旧哲学的终结,也是其原创性思想体系的开端。因此,《提纲》实质标志着一个转折点。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这一转折点思想前提的分析,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提纲》与其前期思想之间的关系,以明确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同时通过对《提纲》思想前提的分析.有利于阐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基本特质及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性质对于推进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8-32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向度

作者:潘宇鹏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1120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不仅要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探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实运作方式,这就必须诉诸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思辨的研究方式,以“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为遵循,以“物质生产”作为研究的起点,深入到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实现了对人的存在的具体把握。

33-37

列宁在两种哲学范式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作者:赵志勇; 赵恬一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四平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列宁在不同的哲学范式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解读,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思想飞跃。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范式时期,列宁总体上仍然采取了传统唯物主义的思路,因此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般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应用。而在《哲学笔记》范式时期,列宁通过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的飞跃,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与“愚蠢的唯物主义”即直观唯物主义截然不同的新世界观。

38-42

非理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作者:张宝英 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非理性存在于人的总体思维中,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所具有的非逻辑思维性能,具有灵活性、自发性、情绪性、发散性等特征。它以内部结构无序的状态存在,并以非条理化的方式把握世界。人的非理性与理性相互交织和补充,共同作用于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并由此推动社会发展。人的非理性嵌入人生感受与人的理性、人的实践活动及社会发展规律之间,是将人生感受输向人的理性而推动社会实践、实现社会进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条件和内在机制。同时,由于人的非理性,人生目标可能适合或不适合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学术交流杂志文化哲学研究
43-48

西方现代性的内在文化逻辑解读与批判

作者:姜华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西方现代文化对自身的普遍性认识和表述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冲突主要根源的同时,亦使中国百年来的发展不断遭遇其影响和挑战。通过对西方现代性内在文化逻辑的理论谱系的梳理,可以明确西方现代文化内在普遍性逻辑的确立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自我表述和认识加以分析和批判,从而否定其普遍主义意识的价值观。

49-53

文化合理性:文化进步主义的内在根据

作者:赵海峰 单位: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100032;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哈尔滨150080

摘要:文化合理性是文化哲学的基础,也是文化进步主义的内在根据。文化合理性概念符合20世纪“大写”理性概念降格的趋势,使用这一概念可以避免韦伯的合理性概念的局限性。现实层面的文化合理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多元的、微观的。从文化合理性的角度看,文化进步主义比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更为准确地描述了文化的进步。

54-58

东方文化保守主义的独特策略及理论反思

作者:王庚 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 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东方文化保守主义与西方文化保守主义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东方文化保守主义的独特性在于强调东方文化的特殊性,反对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普遍性诉求,用东方民族的精神文明来对抗西方的物质文明。东方文化保守主义的特殊成因是东方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模式的冲突。东方民族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走向极端化,就必须创造性地吸收现代化的合理性,重新建立各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59-64

试析加尔通和平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作者:王梦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 天津300270

摘要:约翰·加尔通(Johan Gahung)被称为“和平学之父”。是和平学的领军人物和集大成者。正是他将和平区分为“积极和平”与“消极和平”,提出“结构暴力”‘文化暴力”等概念.确立了和平学的分析基础和理论范式,成就了和平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但加尔通的和平思想也如其他任何理论观点一样有其局限性与不足,受到许多和平学者的质疑与批判。客观局限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加尔通和平思想的价值。我们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重视发掘这一和平思想,又不能将其绝对化。

65-71

国际关系中的学习现象: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作者:吴乃兵 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南京210046

摘要: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社会与文明之间的学习是常见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结果导向、建构主义以及历史一辩证三种理论视角。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和国际自由主义强调以达成某种结果的动机引发了国家的学习行为,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行为对于国家自我认知乃至国家行为的影响.历史一辩证理论则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社会学习行为构成了人类社会道德一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尽管这三种学习观存在着的差异,但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综合或对话将有助于对国际社会中学习现象的理解。

72-75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作者:孔一霖; 王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130000;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130000

摘要:精神文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系列讲话.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主要特点是:把精神文明与“中国梦”“新常态”“四个全面”有机结合:把精神文明与生产、消费、交往和自我改造结合;在精神文明内容中注入中国元素;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精神文明素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