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5-9

瓦伊达政治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作者:孙建茵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瓦伊达将"阶级分析"作为其政治哲学的总问题,充分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思想中这一重要的批判方法。作为瓦伊达政治哲学思想中核心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依据,阶级分析凸显了瓦伊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同时也体现了瓦伊达理论的后现代视域。在其理论建构中,瓦伊达不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决定论,还对同质化的思维模式和以斯大林式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一体化的、消除多元性的乌托邦予以拒斥。由此,瓦伊达的政治哲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视域融合。这种后现代转向不是消极悲观的彻底否定和解构,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它在强调多元化、差异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探求实现民主社会的路径。

10-14

瓦伊达政治批判理论的文化立场探微

作者:杜红艳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瓦伊达的政治批判理论主要表现在对20世纪两场最重要的社会运动——法西斯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批判上。可以说,瓦伊达的政治批判理论是在文化立场上展开的,是从文化入手而对政治的现代作用进行的解读。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瓦伊达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最初同其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在浪漫的反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立场上提倡"马克思主义的复兴",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走向了"政治批判"。这种"政治批判"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批判不一样:不局限于宏观意义上的政治批判,而是注重微观意义上的政治批判;不是浪漫的反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而是具有道德诉求的政治批判。

15-19

欧洲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危机与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从瓦伊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观谈起

作者:温权 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210023

摘要:瓦伊达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通过挖掘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一战后小资产阶级尴尬的经济处境和暧昧的政治态度是导致群众性法西斯运动的直接原因,其中包含三方面相互指涉的佐证: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内核高度吻合;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敌对态度与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实践彼此重叠;游离于市民社会之外的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成为法西斯权力机制的实际操作者。将小资产阶级视为法西斯运动肇始者,这一大胆设想堪称瓦伊达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范式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创造性运用又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20-25

单一的真理还是多样的真理?

作者:米哈伊·瓦伊达; 李佳怡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寻找真理是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最基本动机之一。他找到了真理的哲学概念,该哲学概念为他扮演了真理的一般概念的角色,哲学的真理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取得明见性地位的事情就是真理,而且一切真实的事情必须具有主体间明见性。胡塞尔忽略了知识的模仿-反思方面。只有理解了真理是建立在认知过程的整个历史结构上的,才能找到真理问题的答案,真理的统一概念才能被阐释。通过考察总体性社会实践的结构,说明人类认知的各种异质领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这个复合体中它们的混合,以及已经实现的历史进步,才能得到一种完整的答案。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6-30

完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三条路径

作者:代建鹏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210093;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710064

摘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旨在贯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有三大存在形式,即思想形成、学科体系与实践转化。完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需要三管齐下: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原型;详细梳理马克思主义学科史,体悟前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与认知结构;努力追踪马克思主义经验史,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样态与现实境遇。

31-34

论马克思“事件”思考方式之内蕴及其现实价值

作者:张雨欣 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沈阳110036

摘要:马克思所理解的"事件"是客观、活生生、现实、历史的事件,是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蕴含历史的客观性的物质性的"事件",他的哲学由此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之于现实的"事件"思考。马克思认为目的性乃是现实因素交互性的历史活动,因此事件的产生与现实的客观性发生着关联,这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动力。据此,马克思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和立场进行了批判,指出纯概念和纯逻辑方式看待"事件"的传统哲学的抽象本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唯心主义及其实质进行了批判性的清理。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点上,将"事件"置放在实践和现实中加以考察,从主客互为规定的实践向度出发,进而从历史的现实的维度来阐释"实践"的本质以理解人的主体间性维度,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来阐释"事件"的历史逻辑。马克思由此在人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发现并且实现了一个意义完整的现实世界。

35-39

拉法格与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的关系

作者:谢向波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拉法格作为一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具天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发生了深厚的学术思想交流,在两位导师深刻地影响和指引下,他由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转向拥护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的阵地,成为一名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他开始以一种勇往直前、不畏挫折的精神用科学的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以及第二国际积极的活动家和重要的理论家,在传承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且又十分突出的贡献,为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恩格斯逝世后拉法格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方面、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帝国主义等方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探究拉法格与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的产生、发展过程,寻求他们学术思想关系的内在联系,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交流杂志中国哲学研究
40-45

坚守·融通·期盼——梁漱溟后期思想的精神旨归

作者:樊志辉; 刘晶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梁漱溟后期思想是理解现代儒家历史命运的重要向度。在1949年以后的时代变迁和命运沉浮中,梁漱溟秉承儒家知行合一传统,坚守生命的独立性,同时在新时代语境下以独立思考方式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理性融合,其晚年著作《人心与人生》融通了马克思主义和思想。他立足于儒家传统的性善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历史理性,对人类前途持乐观判断和期盼,相信"这个世界会好"。坚守、融通、期盼共同构成了梁漱溟后期思想的精神旨归。

46-49

提倡自得 把握宗旨——论《明儒学案》一以贯之的学术史方法原则

作者:张圆圆 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杂志社; 哈尔滨150001

摘要:提倡自得、把握宗旨是《明儒学案》一以贯之的学术史方法。这一方法以编撰者黄宗羲对宗旨与自得之学的提倡为理论前提和基础,在具体展开和运用中不仅表现为编撰者对研究对象学术宗旨的高度提炼与概括,还不乏编撰者对所揭示宗旨的客观印证和主观体认,使《明儒学案》中人物的学术思想精要而翔实、准确而生动地呈现出来,使《明儒学案》的编撰逻辑得以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人研究学术史、书写思想史及哲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照。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50-54

理性的哲学史变奏曲——古典理性的有限性、近性的无限性、现性的辩证融合

作者:白旭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长春130012

摘要:哲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古典理性、近性和现性。古典理性承认人的有限性。近性经历了由"人学"形态到"理性神学"的形态,从而确立了近性的无限性特质,导致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危机重重。现性是"相互承认"的理性,它辩证融合二者的合理内涵,为现代性危机寻求出路。

55-60

罗尔斯道德建构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

作者:马翰林; 李燚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武汉430074

摘要:罗尔斯的道德建构主义是一种同时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基本理论方法,强调主体在一定的理性程序和必要的初始条件下建构出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是结果的实现而不是演绎前提。这意味着道德建构主义降低了实在论的知识论的完备性的伦理学地位。道德建构主义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是绝对命令程序的建构结果,这个建构程序之所以能够实现,则是因为人作为建构主体的特殊的形而上学特征——反思性。反思性在此处表现出心灵自反性、自设目的性、绝对自发性以及活力精神性的统合,从而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是概念论的又是德国观念论的。建构主义的核心也即反思性的核心体现在康德对理性事实的论述中。理性事实通过类似于科学性的表征方法,试图实现观念性与活力精神性的统合。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61-65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

作者:张岩磊; 高苑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长春130024;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长春13003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法治思想。儒家以礼治为表征的礼法融合、情法互补,道家的道法自然提倡的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法家所追求的体系化的、制度化的以法治国思想等无不蕴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法治思想与法治理念,为当今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思想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我们今天培育蕴含着时代精神精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法治精神,必须深入挖掘和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资源,建构起有传统根基、有时代内涵、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法制史精神。

66-71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问题扫描与路径建构——基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理性透视

作者:白启鹏; 闫立光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130012; 大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大庆163712

摘要: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思想在中国农村的具体体现,对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空心化"现象是分析和研究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社会现实。随着中国城乡关系的转型,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遇到了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参与主体的缺席、协商治理结构的失衡和民主协商过程的空洞。针对农村"空心化"视域下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困境,从村官嵌入和务工回流二元参与主体机制的建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双方协商治理结构的设计,协商民主四个基本程序的制度安排等三个层面进行了路径建构,以更好地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健康有序发展。

72-76

社会组织介入协商民主的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

作者:梁立新 单位:丽水学院思政部; 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社会组织介入协商民主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途径,它既有利于提高公民协商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推进协商民主的有序化和理性化,也有利于增进协商民主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介入协商民主际遇了良好的历史契机,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介入协商民主依然面临多重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介入协商民主的效能,推进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亟须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77-85

自由与秩序:信息主权法律规制的价值博弈

作者:牛博文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重庆401120; 重庆市梁平县人民法院; 重庆梁平405200

摘要:信息时代,无论在一国内抑或在国际上,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均存在张力。在应然层面上,信息的自由流动存在于一定范围内,且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信息的控制、管理与共享均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解决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矛盾,要求信息主权存在的同时对其进行法律规制,以搭建连接信息主权政治现实与道德追求的桥梁。通过梳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韩国对信息主权法律规制之立法体例,总结出信息主权法律规制的两种模式。不管是相对严格的规制模式还是相对宽松的规制模式,均融合了自由价值和秩序价值,信息主权的法律规制以自由与秩序的良性互动为指导,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