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浙江开放大学

影响因子:8.92

ISSN:1672-0008CN:33-1304/G4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曾用名:电大教学
  • 发行地:浙江
  • 创刊:1983
  • 类别:教育类
  • 出版社:远程教育
  • 语言:中文
  • 价格:¥228.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310012
  • 库存:18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远程教育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远程教育杂志本期特稿
3-15

我国远程教育研究2014年度进展报告

作者:朱祖林 毕磊 汤诗华 郭允建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 安徽合肥230022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 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沿用2013年度进展报告的研究设计,对2014年度我国远程教育研究进行了计量分析和述评。与2013年度相比,研究主题的关注、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主体的分布,既有稳态的延续,也有动态的变化。远程教与学、资源、管理、技术与媒体、学习者等仍为年度热点主题,MOOCs、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移动学习、课程、在线学习等是年度热词。实践研究依然是绝对主流,理论研究仍旧冷清;研究方法的规范应用意识稳中有升;研究主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非远程教育机构。

16-23

技术改善学习——第五届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综述

作者:边家胜 王珏 解月光 王珠珠 董玉琦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吉林长春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 吉林长春130117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130117 中央电化教育馆 北京10003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上海200234

摘要:第五届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于2015年7月在中国上海召开,其主旨报告和专家报告内容紧密围绕论坛主题——"技术改善学习"开展论述,论坛反映了目前在该研究领域的如下共同点:在研究内容上关注"学习者"、"学习内容"和"文化"等要素,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较高的学术规范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会更加体现人本中心思想,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会更加宽广,教育技术学会走向"官(Government:G)—产(Enterprise:E)—学(School:S)—研(University:U)"的协作创新发展模式。

远程教育杂志理论前沿
24-31

“互联网+”视域下的创客教育2.0与智慧学习活动研究

作者:詹青龙 杨梦佳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 天津300222

摘要: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真实参与的主体实践,正朝着创新创造活动聚焦,以顺应创客教育发展的"互联网+"趋势,并致力于提高学习者即创客的创造力。为此,在"互联网+"理念下提出创客教育2.0的概念,定义了"创客教育2.0=‘互联网+’创客教育1.0",剖析创客教育2.0的内在机理即培养具有技术智慧和创造智慧的学习者,分析了创客教育2.0的"互联网+"技术支撑空间及其多维化的智慧学习活动空间和学习者创造力模态,探讨技术、使能、方式、过程、给养和成果等创客教育2.0智慧学习活动的要素。最后,基于创客教育2.0的智慧学习活动空间和要素,以智慧课堂活动、智慧实训活动和智慧创造活动为例展开具体设计。

31-31

《远程教育杂志》复合/综合影响因子跃居教育类期刊第一 跻身全国所有人文、社会类期刊四强

摘要:近年来,借助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发展之东风,《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紧紧把握前沿发展脉搏,通过很抓翻转课堂、MOOCs、微课、未来课堂、学习分析、TPACK、3D打印技术、AECT年度报告等前沿选题策划、动态式约稿、"三个关键"及注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使得杂志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快速上升,并实现了“弯道超车”——据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知网)更新的2015年度数据:《远程教育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高达5.740、综合影响因子4.282.跃居教育类期刊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32-38

基于社交媒体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要素与实现机制分析

作者:唐承鲲 徐明 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051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200051

摘要:当今移动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推动着泛在学习(U-learning)的发展趋势。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合作创造并交换信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有必要对学员使用社交媒体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为此,通过使用集体效能、使用满足、技术采纳等理论,构建了社交网络学习影响因素及效果实现模型,并在东华大学网络学院《立体构成》课程中,使用微信社交软件进行拼图式(Jigsaw classroom)合作学习实验研究。共采集了318个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最终验证了所提出的影响要素和实现机制的假设。基于社交媒体与合作学习的视角,对现有教育模式影响、工具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推进、使用技能、效果评定等几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39-46

微群教学中的群体知识建构过程及效果研究——以“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

作者:舒杭 王帆 蔡英歌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微博社群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众多教育者转变教学方式新的选择。通过选取"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作为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对其教学过程中的群体知识建构的方式、过程及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在微群教学中,学习者以交互为手段,以话题为引领进行群体知识建构,且成效显著。在建构过程中,学生处于核心位置,建构的过程从无序走向有序。但由于学生兴趣不一、知识零碎分布、教师引导欠缺等原因,导致群体建构集中于意义协商阶段,建构过程较为混乱且建构的结果难成体系。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强化核心成员作用,引导边缘学生参与,同时加强干预力度,以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远程教育杂志学习新论
47-53

成人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及测量

作者:Jessica Li 王辞晓 吴峰 单位: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市61820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方式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既是学习者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又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研究在线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因素及编制在线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很有必要。目前,已有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局限于在校生面授学习、在校生在线学习及成人面授学习三种方式,而成人在线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量表还缺乏相关研究。为此,通过采用网络问卷方法针对成人在线学习进行数据收集,并应用探究式分析方法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最终得到成人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是由学习能力、学习意志、学习技术三个维度、23个题项组成。基于不同的背景变量,应用本量表测量我国成人在线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发现,性别、学历、收入对成人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而年龄、地区、职业、职位对成人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

54-61

关系嵌入: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作者:黄睿航 齐礼良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新县465550

摘要: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信息技术水平、互动频率、亲密度、学习主题等多重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具有独特的特点。作为联结网络学习者之间彼此的要素集合——"关系",也潜在地嵌入到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对网络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功能性的作用,形成了不同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特质。通过对真实的网络学习场景进行调查,对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并对网络学习的不同类型的"关系"属性进行研究,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关系"属性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多重影响。并根据数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分类,力求透过"关系"视角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学习行为的内容、规则等特征进行分析。

62-69

MOOCs学习动机保持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葛岩 杨雪 谢建 刘鹏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新型在线教育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高效与便利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针对MOOCs课程注册量大、完成率低及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学习行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学习动机保持的构建基础,系统分析了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涵,以MOOCs课程的内容组成为着眼点,构建MOOCs学习动机保持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梳理出评价学习动机保持质量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以Edx、学堂在线与中国大学MOOCs三个运行平台上的同名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为分析样本,开展学习动机保持质量的综合评定与分析,从课程知识体系、MOOCs运行环境、学习路径导航与MOOCs结业管理四个方面,提出MOOCs环境下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保持的相关策略。

远程教育杂志学术视点
70-77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虚拟研究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选择

作者:陈凯泉 李逢庆 姜晓明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 山东青岛266100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省海阳市广播电视台 山东海阳265100

摘要:在科研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美、英等国的大学建设起了一系列成功运行的虚拟研究组织。虚拟研究组织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多元化方式支撑学术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术交流中的社会分层限制,丰富的资源支撑和对话式管理激发了团队创新行为,虚拟社区支撑了知识的共享共建。源于我国高校学术组织架构的现状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制约我国虚拟研究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认知上缺乏对虚拟研究组织绩效的认同,在结构上过度依赖行政化管理,在交互和协同技术上未形成统一可靠的工具依赖,学术资源的积累与分享机制匮乏。我国大学发展虚拟研究组织需依托技术平台促进虚拟研究组织的多元化建构,应逾越院系分割的体制障碍、筹集和整合必要的学术资源。

78-8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伦理省思

作者:刘永琪 胡凡刚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在信息化境遇下,翻转课堂正在东西方教育领域中掀起一股热潮。以伦理学的视角对翻转课堂进行思考,旨在通过对翻转课堂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及良性发展的伦理途径。从学习理念、学习服务和学习质量三个方面对翻转课堂进行了伦理考量,并对促成当前翻转课堂热的动因进行了冷静的剖析。虽然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并促使人们对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思考定位,但有关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还缺乏长期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证研究,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翻转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应有完善的伦理规范,应该形成对翻转课堂的理性认识。

85-92

农民工教育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成人教育收益绩效视角

作者:琚向红 钱文荣 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31001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 浙江杭州310030

摘要:成人教育收益是对成人教育收益绩效的一个考核,以农民工作为成人教育典型代表,利用浙江省11个地市1110份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在工资决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Mincer收益函数扩展的方法,对农民工教育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教育收益受个体特征、职业特征等核心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工龄、工作经验、文化程度、婚姻、就业区域、工作单位稳定性、工作变换频率和参加培训对其影响显著,而农民工来源地和合同签订情况对其影响不显著。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农民工教育收益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93-98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董兆伟 李培学 李文娟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石家庄050071

摘要: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包括教务、教学和考试等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体现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在"互联网+"时代,电大原有的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已经难以适应新型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因为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有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等诸多特征,需要在顾客满意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设计与架构。新型的学习服务体系需要师资、资源、教学过程、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配合。同时,还需要从师资、资源、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加以深入探究并不断改进。

远程教育杂志专题研讨
99-105

基于多元动机框架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

作者:马颖峰 罗晓 白羽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知识媒体研究所 陕西西安710119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710162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信息中心 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在教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吸引学习者持续参与游戏,是目前教育游戏不如商业游戏更加吸引学习者的主要原因,也是教育游戏设计面临的难题之一。弄清游戏活动中游戏者的动机因素,则是设计教育游戏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在深入剖析了多元动机框架理论内涵的前提下,对教育游戏设计时如何驱动学习动机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深度地思考与探讨,结合设计案例,探讨如何将驱动学习者动机策略融合到游戏的结构之中,以期达到提高教育游戏的可玩性及教育性相统一之目的。同时也对多元动机框架理论与目前被广泛关注的网络课程、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及系统平台设计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展望,并对多元动机框架理论在指导具体的教育游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的反思。

106-112

教育游戏系统理论分析与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谭璐 单位:北京开放大学数字化教学指导中心 北京100081

摘要:针对我国教育游戏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采用系统理论的模型和要素分析法,将游戏理论和教育理论相结合,能够深入理解游戏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内在关联,认识教育游戏区别于普通游戏的特征属性,把握教育游戏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方法策略,促进教育与游戏的真正融合。基于游戏性的多维模型,理解游戏性与教育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教育游戏设计的前提。基于游戏设计的层次模型,认识教育游戏内核开放性、演化方向多样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系统特性,是教育游戏设计的基础。进一步,突出游戏内核与教育目的的适应性是教育游戏设计的关键,教育游戏需要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对游戏内核与结构进行整合设计。